分卷閱讀90(1 / 2)

避戰,一驅不走黃巾,二平不了賊匪。揚州多有輕俠狡桀之士,各自擁兵自重,為禍百姓,極為猖獗,以鄭寶、張多、許干三人尤甚。我等糧草充沛,士氣高昂,兵馬銳,何不在平息黃巾戰亂後,一邊鼓勵農人春耕犁作,一邊由主公親自率兵,一鼓作氣將這些沉珂頑垢一並討伐,自然而然地叫百姓歸服順從?」

燕清的確漏了這些在他們眼中已經淪為肥羊的地頭蛇,毫不猶豫地表示了贊同。

又莞爾道:「我曾觀,光是壽春城郊就有大量待墾荒田,更何況是整個揚州境內?如此暴殄天物,著實叫清心痛不已。只嘆稀缺民夫!這黃巾軍來得不早不晚,正是時候。」

糧食充足,不怕要養多些俘虜,況且這是一本萬利的買賣:燕清只要他們老實聽話,肯恢復老本行,做回土里刨食的生計,就願意分給他們土地,再發放農具給他們墾荒。

而並無必要把這些人編入伍。

光是人數嚇人又有何用?不照樣被訓練有素的正規軍打得暈頭轉向,落花流水。

史上的曹操得了這十來萬青壯後,也是在他們回歸務農這這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反觀集其銳編成的青州兵,雖被美其名曰骨干力量,其實戰績慘淡:跟呂布軍交鋒,就全無斗志,一觸即潰;曹操稍微勢弱,就目無軍紀,劫掠百姓;曹操逝世,就沒什么人使喚得動他們了。

郭嘉略作沉吟,也認同了燕清的打算:「要充沛兵員,當從這些頗有戰力的賊匪身上下手。」

燕清深以為然,更覺事不宜遲:「清這就寫信,請主公來跑這么一趟。」

郭嘉卻將手隨意一揮:「何須多此一舉?」

燕清這就不明白了,惑道:「此話從何說起?」

郭嘉卻意味深長地盯著他看了會兒。

直到燕清約莫感到幾分毛骨悚然,才慢條斯理地咬定:「依嘉所料,不出三日,奉先大人必將親至此城。」

燕清:「……如何見得?」

郭嘉不理他的虛心求教,直接將最後一個包袱也利索地抖開了:「首位心腹大患,當數曹兗州。去歲可憑一郡之力伐一州之賊,固有帳中能人異士如過江之鯽之故,卻也與其勇決有謀、廣結豪傑有關。雖現僅乍露頭角,甘為袁本初驅使,其心卻圖謀極大,絕非久居人下之人,斷不可小覷!」

郭嘉洞若觀火,將曹操所象征的巨大潛在威脅可謂是看得清清楚楚。

在客觀點評完後,郭嘉建議道:「一旦縱他安心休養生息,壯大己勢,後果不堪設想!然袁本初與公孫伯圭西勝負未分,自顧不暇,自不會與這位看似安分守己的盟友翻臉;我等雖有擊他之力,卻師出無名,亦同在站穩腳跟的關頭,不宜無故發起戰事。」

在燕清目瞪口呆的注視中,郭嘉將手中重扇瀟灑地唰一聲徹底展開,痛快說完:「然曹父早年舉家避禍徐州,何不從徐州伯那頭尋求突破,伺機買凶下手?」

第66章風馳電掣

燕清表示,對郭嘉的每一條建議,他都會認真斟酌,悉數采納,嚴格執行,再親自保障每個細節都能得到確切落實。

尤其是最後一條絕世好計,簡直不干不是人。

就算曹操郭嘉在之後再在機緣巧合下看對了眼,生出幾分惺惺相惜來,哪怕曹操再見才心喜,夢寐以求,只要他不想被口誅筆伐,唾棄背離,之間橫亘著殺父的血海深仇的這倆人就絕對做不成君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