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68(1 / 2)

瓚做個參謀,不叫他被迷惑得如此之慘。

可惜劉備遠在青州,剛升任平原國相不久,內忙於梳理政務,外急於抵御敵寇,唯一的喘息功夫,還是得與袁紹新建的盟約所賜。

等他得知切實消息,木已成舟:周瑜走馬上任,不僅被派至青州來做他同僚,所帶的部曲也在關靖的餿主意下被悉數打散,編入各個軍中,初衷竟是避周瑜心有不軌時可聯合他們起事。

不過對劉備這份幾欲嘔血的心情,燕清也暫無暇關注了。

顯然曹操也非常清楚這份聯盟關系應時勢而生,實則脆弱得不堪一擊,為求兵貴神速,在一安頓住公孫瓚這樁後顧之憂後,立即勸說袁紹出兵。

他原就未想過,本質上是敵非友的公孫瓚能真提供什么援助,只讓他被盟約所困,不好趁袁紹傾巢而出,與呂布交兵之際,襲擊後方罷了。

於是在二月剛至的時刻,一直搖擺不定,踟躕不前的袁紹終於被他說動,下定決心啟兵伐呂。

第116章優劣互換

當雙方都兵盛糧足,有意天下,卻被對方限制住擴張步伐時,交戰就成了不可避的事。

對雄踞三州,占盡河南戰略要地,右邊只得一個風燭殘年的陶謙,左邊則是守成不動的劉表,下邊雖有山越橫截,卻絲毫影響不了大局的呂布勢而言,這場交鋒拖得越後,實力差距就會越大,對他也更為有利。

他大可以先不參合進河北一地的幾勢相爭,一邊等他們互斗,一邊游刃有余地先往別處發展:以他所處的關東地區的核心位置,既可直入司隸,輕取皇帝;亦可挾恩屯兵徐州,守株待兔;甚至可傾力南下,進犯荊襄……試問現有哪方諸侯,在單打獨斗的情況下,對上來勢洶洶的呂布勢還能有還手之力?

曹操自然不可能不看穿這點。

對袁紹而言,狀況就要糟糕得多了:跟史上他平定河北,手握並、冀、幽、青四州,有幾十萬大軍,糧草豐沃,宣布跟曹操決裂時的情形完全沒法比的是,目前真正被他徹底掌控的,就一個冀州罷了,和青州的平原一地罷了。

可這一仗卻不能不打,因為時間差根本沒有機會存在:不趁著呂布尚未在兗州站穩腳跟,聯合公孫瓚將其驅趕打壓,難道還再等個一年半載,顧著惦記那隨時可取的河南尹,卻叫貪得無厭的猛虎養足了力,再逐步蠶食掉其余勢力嗎?

在同樣的時間段里,只得冀州一地,且面臨內憂外患的袁紹,哪怕竭力積蓄實力,也是絕不可能拼得過呂布的。

倘若現三方混戰的青州,也被呂布所奪,那被圍堵合困在河北的這三股勢力,就只剩下苟延殘喘的余力,連一線生機都不會剩下了。

從兵法來看,最佳出征時機,應是對手准備不及,實力上有所欠缺的時刻,而不非得等到自己准備就緒。

除此之外,袁紹不得不被動發兵,倉促出戰的原因,就是這脆弱不堪的聯盟關系:滿眼私仇,不知遠慮的公孫瓚隨時可能撕破臉皮,趁後方空虛襲擊冀州,要暫時穩住他已是不易,豈能不盡快奮力一搏?

好在沒有公孫瓚的呼應,那並州的黑山軍張燕便獨木難支,縱使有心也掀不起什么風浪來,後方暫算安穩。

因心里早有准備,在得知這訊時,已入駐修復一新的甄城、不必再在營帳里委屈的眾人皆都悄然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