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12(1 / 2)

有一個問題:就是以德國的運力和補給能力,第一波可以有登陸多少部隊?其中又能有多少是裝甲部隊,畢竟在運力有限的情況下裝甲部隊需要更多補給。而第二波、第三波也不可能全是兵員,至少得攜帶一半的補給物資。

就連樊奕澤都不看好德國強攻英國,更何況德國本身也對這樣的登陸作戰,沒有多少把握。

哪怕是在摧毀英國軍港,占據不列顛制空權的情況下,德國登陸成功的把握,也是極低。

事實上,德國在取得新的不列顛制空權之後,並沒有想過重新拿起海獅計劃,而是繼續制造迷霧,讓外界以為德國正在大規模的調集部隊,准備登陸英國。

而實際上,德國卻是在更加積極的准備東線進攻。

德國大本營的想法也是有一套的,那就是利用空軍摧毀英國,潛艇盡可能的摧毀商船。

摧毀英國本土的工業之後,第二步就是摧毀英國所有的港口,德國要讓英國上下徹底陷入恐慌,讓英國得不到任何外界的補給,然後借此逼迫英國投降。

對此樊奕澤的評價是不置可否,戰爭本來就充滿了各種不確定的因素,任何一個戰術和戰略,都不是百分百正確的,隨時有各種變數導致戰爭走向不同的結果。

德國人有自己考慮,也有可能是小胡子頤指氣使,獨斷的結果,反正對樊奕澤來說,如果將他放在德國決策者的身份上,肯定會借助目前掌握的全面制空權,逼迫英國本土艦隊不敢回援,然後登陸英國。

先啃下英國這個硬骨頭,然而再經過一段時間的喘息,這才調轉槍口對准蘇聯。

不過樊奕澤並無法左右德國的決策,他也願意當一個觀眾,去旁觀歐洲的這場戰爭。

因為歐洲戰場上無論勝負如何,對紅警兵團來說,其結果都相差不多。

樊奕澤只是希望德國能夠堅持.久一點,給紅警兵團創造更多的機會和時間。

這也是樊奕澤幫助德國的原因,樊奕澤希望看到一個打翻天的歐洲,不是一個被快速擊敗的德國。

德國針對不列顛的空襲,強度並沒有任何降低,而這也讓斯大林越發放心了起來。

然而外界並不知道的是,空中要塞這款轟炸機,並不是德國人的轟炸機。

在撒旦中隊開始執行轟炸任務的第三個月之後,第二批轟炸機部隊也秘密抵達德國,並且被布置在了東線。

第二批抵達德國的戰略轟炸部隊,擁有三百架空中要塞轟炸機,最主要的是,這一次的轟炸部隊,擁有雙機組編成,能夠保證人員休息,但飛機不休息,作戰效率有了極大的提高。

在外界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德國也秘密調集部隊前往東線,在不列顛上空的德國戰斗機,變得越來越少,但是對英國本土的轟炸,卻越發密集。

全世界都幾乎認為,德國人已經准備要登陸英國了,因為大量的情報都充分說明了一點,而德國人在密集的進行登陸作戰演習。

不得不說,德國人的准備十分的充分,也真的欺騙了外界。

時間緩緩來到當年的六月下旬,德國心准備好的攻勢,即將爆發。

當樊奕澤正式到德國突襲蘇聯的消息之後,也只能對德國表示深深的遺憾,不過這種結果又何嘗不是最好的。

盡管有樊奕澤的干預,但巴巴羅薩依然是一個失敗的計劃,主要原因是德國人十分低估蘇聯的抵抗能力和意願。

同時德國軍隊的戰爭計劃並不一致,計劃的後勤准備也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