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拜師前的交易(1 / 2)

詭三國 馬月猴年 1231 字 2020-06-02

太學是中國最早的高等學府。

漢代之前,學問這個東西都是各家私貨,鮮有人公然傳授,所以當時廣收門徒的孔聖人才如此受人尊敬。但就算如此,孔聖人有一說是只收了七十二個人,有記載曰「有冠者五六,童子六七」加起來就剛好七十二,但據考究孔子一生收的弟子應該是2000-3000人左右,只不過出名的並不是很多,就是那幾個。

在歷史上,儒家在教育這一塊的貢獻確實比起其百家來說,更為領先一步,「有教無類」這種平等的思想對於當時的人來說不亞於是天降福音。

在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漢武帝采納董仲舒「願陛下興太學,置名師,以養天下之士」的建議,在長安創辦太學,傳授《詩》、《書》、《禮》、《易》、《春秋》等儒家經典。

雖然董仲舒建議創辦的太學夾雜的都是自己的私貨,並沒有後世大學那樣兼容並蓄,海納百川,但是對於公元前的古人來說,有一個地方能夠學習到知識,就已經是萬幸了。

那時候絕大多數的知識都被各大世家珍藏,輕易不示於人,更別說傳授給不是自己家族的人員了,因此太學的設立不亞於在學術界上刮起一道颶風,進一步確立了儒家的地位。

《禮記·王制》記載:「王子命之教,然後為學。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這里的「辟雍」,就是國立大學的雛形,諸侯國國都設立的「泮宮」,就是模仿太學所設立的地方大學。

經過漢代歷代皇帝不斷的加碼,太學從漢武帝一開始的小規模50人學生,到了漢昭帝時就達到了100人,漢宣帝時增長為200人,漢元帝時突破了1000人,漢成帝時3000人,王莽時更是暴增至10000人,到了東漢質帝時已經是「游學增盛,至三萬余生」。

30000名學生什么概念?跟後世一所大學的學生數量基本上沒什么差別了。

這么多的學生自然衣食住行形成了一系列的產業鏈,在東漢,光太學學生的寄宿的宿舍就有「凡所結構達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就更不用說其他的了。

學生聚集在一起,都是熱血青年,難免就會為了一下國家政策有點小意見啊,小見解啊,都會覺得若是有朝一日我當上了某某方面的官員,定會怎樣怎樣……

平常說說也是無妨,但是奈何不了有心人的鼓動,太學學生曾經幾次參與國家政治,西漢哀帝時,博士弟子王咸曾聚集太學生千余,以圖解救執法不阿的司隸校尉鮑宣。東漢晚期陳蕃、李膺等人反對宦官的氣焰囂張,也是聚集了一批太學生響應,所以這些太學生也成為宦官打擊的對象,不少與黨人有牽連的人遭到禁錮。記載中太學生被宦官逮捕和囚禁的達一千余人,太學甚至一度被關停。

漢靈帝後期為黨錮之禍的人員平反,當然也就重新開放太學,開始招生。

按道理來說斐潛已經是郎官了,就不用再走太學的這條路,但是奈何蔡邕是太學重要的博士,光蔡邕一個人講的課就有《詩》、《書》、《春秋》、《爾雅》還有專門的開設的琴樂課,而且這些課也不是學生想上那節課就可以上那節課的,要看蔡邕心情,每個月就只有兩天來上課,具體上課的內容由蔡邕自己決定,只不過提前個幾天告訴太學管事公布一下而已。

所以每次太學新生入學的時候都要邀請蔡邕作為博士代表,參加太學生的新生入學儀式。蔡邕此次叫斐潛一並在太學新生入學的時候補上拜師之禮,一方面是因為拜師之禮最隆重的莫過於太學的入學拜師禮;另一方面來說也是表示對斐潛的重視。

因此斐潛早早的准備好了拜師所需要的束修之禮,站在今年秋課的太學生之後,等待蔡邕的召喚。

不過蔡邕的私人收徒自然不可能在公事之前,先舉行的是太學秋課的群體學生拜師禮。

今天新進的秋課學生都身穿青衿,就是青色交領的深衣,頭戴學子冠,形成一個方陣,站得整整齊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