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2 / 2)

立了半盞茶的功夫,趙雲已是劍眉倒豎,欲開聲叱,諸葛亮拉了拉他的袖子,輕道了聲不可造次,諸葛亮一直保持著微微低首的姿勢,難得的是他面上微微的笑容,一直沒有退去。周瑜靜靜的看著殿中,臉上的笑意也更濃了。

這時諸葛亮輕輕前了一步,一恭問道:「不知將軍請我等前來,相議何時?」旁邊群臣中相顧一視,然後一人出列,正是正是諸葛亮之兄,諸葛瑾,兩人雖是同氣連枝,但學藝起便難得相見,各自為政已久,如同陌不相識。諸葛瑾答道:「曹操送來檄文,勸我等歸降,此事難商,故請先生前來相議。」說著遞上手中檄文。

只見檄文上寫道:「孤近承帝命,奉詞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荊襄之民,望風歸順。今統雄兵百萬,上將千員,欲與將軍會獵於江夏,共伐劉備,同分土地,永結盟好。幸勿觀望,速賜回音。」

諸葛亮看到此文,暗暗苦笑,這里面非但文采華美,汪洋恣肆不談,且有情有禮,有理有據。可若東吳一答應歸順,只怕蜀漢便是死無全屍的地步,當下打起神,笑著問孫權:「將軍以為如何?」孫權答曰:「未有定論。」

一旁張昭出列,昂然答道:「曹操擁百萬之眾,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拒之不順。且主公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既得荊州,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勢不可敵。以我之計,不如納降,為萬安之策。」

一時,眾人十之六七,皆頷首笑說:「子布之言,正合天意。」

諸葛亮見孫權低頭不語,暗暗心驚,臉上卻不露聲色,對張昭一禮道:「可願聽亮一言。」張昭輕輕嗤笑道:「昭乃江東微末之士,久聞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仲之賢相,遠非區區可比也。吾聞劉備三顧先生於草廬之中,幸得先生,以為如魚得水,思欲席卷荊襄。今一旦我等歸附曹操,料得先生再無先前之誇誇其談之神氣了,未審是何主見?」

諸葛亮也不動怒,想到張昭乃孫權手下第一個謀士,若不先難倒他,如何說得孫權,於是答道:「吾觀取漢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劉豫州躬行仁義,不忍奪同宗之基業,故力辭之。劉琮孺子,聽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屯兵江夏,別有良圖,非等可知也。」

張昭笑道:「先生在草廬之中,但笑傲風月,抱膝危坐。劉備未得先生之前,縱橫寰宇,割據城池,得了先生後,人皆仰望,就算是三尺童蒙,也都是說彪虎生翼,馬上就可以見到漢室復興,曹氏即滅矣。朝廷舊臣,山林隱士,無不拭目而待:以為拂高天之雲翳,仰日月之光輝,拯民於水火之中,措天下於衽席之上,就在這個時候。可為什麽自從先生歸附劉備,曹兵一出,棄甲拋戈,望風而竄;上不能報劉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輔孤子而據疆土;乃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無容身之地:是劉備既得先生之後,反不如開始了啊?先生自比於管仲、樂毅,他們難道僅僅是這樣的才華嗎?」

諸葛亮啞然而笑,正要作答。只見周瑜笑著從殿上走下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