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6 部分(1 / 2)

我說參同契 未知 6079 字 2021-04-15

奈尬徽嬡司褪恰≌嫖遙頤欽飧穌顏蚜榱椋渙椴幻琳飧穌嫖遙輩卦諛凇〔浚皇巧硤迥誆浚恰扒輩厴鈐ㄖ小保氐煤萇睢!吧鈐a≈小筆切穩藎扔諞桓齠靼閹膠5茲チ恕c蘢詡暗饋醫埠5拙褪僑頌宓南虜浚瀉5綴孟袷槍潭u奈恢茫涑傘∮行蔚牧恕f涫島5住5鈐u際切穩荽牽褪遣氐繳畈豢傘?br /

測,沒得位置了,是下沉,不是上升。

「深淵乃北極太淵,天心之所居,即元關一竅也。」古人形容這個「北極太淵」深不可測。《道藏》里有一本書,叫做《五岳真形圖》,都是黑點白點,都是dd,講這個地球下面有通道,整個是連的。是否如此,我們暫不做結論,這里講「北極太淵」是形容辭,是借用,不是講有形的地球物理。「天心之所居」,「天心」也是道家的名辭,這是天地的中心點,宇宙其實沒有中心點,是人為假定有這個中心點,叫做「元關一竅」。這就是正統道家,他絕沒有告訴你在哪兒,所以叫「元關一竅」,也沒有說就在這里,也沒有說就在丹田。一般傳你的,是守這個竅,那個竅,算是「元關一竅」,那簡直是亂竅,騙人的。正統道家所說的「元關一竅」,就是專一的意思,是無位真人之道,不是任何固定的部位。

「元關在天地之間,上下四方之正中,虛懸一x」,注意最後四個字,沒有真的位置,你假設它在哪個地方,它就是在哪個地方。譬如胃不大好的,靜坐修道你坐在那里,自然就守竅了,是生理的本能。你不加上那個注意力,本能的注意力已經集中到那里去了,已經無形中在治療,所以再加就多余了。就在那個地方守這一竅,慢慢就治療好了。所以「虛懸一x」,它無所不在,沒有真實固定的部位。

下面是引用庄子的話,「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謂之規中。中有主宰,謂之真人。」「規中」無大小內外,中間是人為假定,所以稱它為「規中」,是理念的名稱,不是生理上實質形象的名稱。所謂「規中」,其中自然有主宰,「中」是代表可以做主,不是偏的,這樣謂之真人,就是我們生命的真我。這個r體不是真我,即使活兩百歲,有一天還是要毀壞,就像一個房子一樣。我們真正的精神生命是借這個房子來住的,這個是真人,修的是那個東西。「守而勿失」,所謂守竅就是關閉外門外竅,「謂之抱一」,「抱一」就是集中在一點,可是並不是用有意的注意力。

如果把煉元神、煉元氣、煉元精的各種方法統計一下,那很多。據我所了解的,就算練氣功吧,有兩百多種方法,包括印度的瑜珈術,中國的氣功,各種各樣。我說人真奇怪,就兩個鼻孔,一個嘴巴,同樣呼吸的氣,會產生那么多的花樣,每一個方法都有效。大效有沒有?不見得有,一個方法做到底,不曉得變通就成問題了。真正的元氣不是靠這個,是內在自己本身生命來的,原理是如此。我們身體上這個小天地,同天地宇宙的法則一樣,本身那個真元發起來,就是最好的葯。這里把這個原理方法都講清楚了,一點都沒有保留,沒有任何秘密。

修道的秘塊

「然其妙訣」,「訣」就是口訣,道家叫訣,佛家叫做密法,秘密的法門。外道所謂旁門八百,左道三千,各種方法多得很,不過是偏向的,都是要傳口訣的。所以老師傳你口訣,一般六耳不同傳,師父告訴徒弟是在耳朵邊上講的,那么神秘,還要賭咒發誓。

現在你們不要外求了,本經統統告訴你,怎么用功修道,妙訣「全在不勤不怠,勿助勿忘,有浮游之象」。「勿助

『玄、勿忘」是孟子的話,「不勤不怠」是道家加上的,如果加上佛家的話,就是「不增不減」,三家共同的道理。所以孟子

講修養、養生最徹底,一般人修道都是揠苗助長,求速效,那就完了!這個東西不能求,所以要「不勤不怠」,不要過分地用功。如果不吃飯,不睡覺,我要修道了,那是自尋煩惱。所以只要優哉游哉,勿助勿忘,當然也不能優游過度。所以他說用功的要點是「不勤不怠」,「怠」就是懈怠,不要偷懶,也不要過分勤快;「勿助勿忘」,中庸之道,也不要幫助,也不要丟掉;「有浮游之象」,這個「浮游」是中國古代傳統的文學,庄子叫「逍遙」,佛學叫「自在」。我常常告訴一般同學朋友們,你們修道要修到「逍遙」,學佛要學到「自在」。你看那些信宗教的人,一臉宗教相,裝起那個修道的樣子,那個死相最討厭,既不自在又不逍遙。現在用功的重點告訴你,浮游自在,又逍遙又自在。古人有一句話說,我們講過好多次了,要想長生不老,「神仙無別法,只生歡喜不生愁」,一個人天天要哈哈大笑,一天多笑幾次,比你打維他命吃補葯都好,一笑,腦神經就松了。你看每一個人走在街上,那個苦瓜相像銀行討債的面孔,一天到晚心里在煩惱,臉上每一個細胞都綳緊了。你這樣修能夠成道?我第一個不相信!

「故曰,真人潛深淵,浮游守規中」,這一段講用功的境界,方法很老實都告訴你。「此四句,乃養x之要功,一章之綱領也。」真能養x,命功在其中矣。你真做到明心見x,氣脈修都不要修,自然通了。換句話說,不通也不會明心見x,能明心見x,氣脈自然打通,所以養x命功就在內了。|260|一

現在什么秘密都告訴大家,這就是正統道家。 丨

下面原文,這一類都是方法。「旋曲以視聽,開闔皆合1同。為己之樞轄,動靜不竭窮。」這書中的「巳」字印錯了,1是自己的「己」。「離炁納榮衛,坎乃不用聰。兌合不以談,希言順鴻濛。」「希言」是老子的話,這個原文我們不加解釋,下面有了,就是講用功的方法。

用功的方法

「此節,詳言三寶關鍵工夫,坎屬水是為元門,離屬火是為牝戶,兌為口內應方寸」,三門都關閉起來,是修道打坐的這個原理。坎卦,在身體代表了耳朵,屬於水,是所謂元門。這個玄關的門戶很重要,所以老年人耳朵聾了,腎氣衰了,叫做氣不歸元,因為耳通氣海。但是這個眼睛也通氣海,眼睛老花看不見了,同腎臟、肝臟兩方面有關系,就是內部老化的原故。當然近視眼也是,再加上肝臟、腎臟不好,內部的那個能的作用不靈了,外表就出來現象。所謂「元門」,是坎卦這個水,包括了人體全部的荷爾蒙。元門本來是坎卦,屬y,可是元門是y中之y。離卦是火的符號,代表心臟,也不完全是心臟,代表思想這部分,屬於牝戶,牝是y的,y中之y。這個yyyy,大家鬧不清楚,一個原則就懂了,天地任何事物都是正反兩面,有正的就有反作用,有反的就有正作用。所以y中必有y,y中必有y,就是這個道理。兌卦代表嘴巴,「內應方寸」,嘴巴對應思想這個心,「方寸」就是代表心。

「學人入室之時,當收視反聽,轉順為逆」,注意啊,怎

么叫「人室」?古人准備修道了,就萬緣放下,什么家庭兒女,什么事業,一切都丟掉,一個人孤零零到一個地方去修,這叫「人室」。不是說把房門一鎖,我要修道了,不要來吵我,我人室了,那叫裝模作樣。真正的入室不一定閉關,就在這個世界亂哄哄之間,自己把六根關閉,就是真入室了,真閉關了。他說開始修的人入室之時,四個字的口訣「收視反聽」,把眼睛神光返回轉。修道者把神光返轉,不是兩個眼睛向上翻,「收視」不是這個道理,只是眼睛的外皮關起來,道家比喻它像窗簾垂下一樣,叫做垂簾。眼神還是照住,擺在那里,你那個意識、注意力不向前面看,向哪里去呢?向沒有地方去的地方去,這樣就是「收視反聽」。

我們一般習慣,耳朵喜歡聽聲音,尋找每一個聲音的來源,就是從小孩開始的習慣。上面口訣也告訴你了,「收視反聽,轉順為逆」,修道是一切都收回來,關閉了,像電視機一樣把它關閉,轉順為逆,倒轉來,凡事都放下,就關起來了。

「其門戶之一開一闔,皆與元牝內竅相應。故曰,旋曲以視聽,開闔皆合同。」我們對外的開闔門戶,如眼睛在看之類,都是拼命用自己生理的機能,認為越用越好;可是人到底是r做的,比鋼造的差勁,用過分了會出毛病。所以你看這個時代,依我講叫做眼鏡的時代,年輕人都戴了近視眼鏡,我是最痛心這一件事情。像我們從小百~萬\小!說,老實講,你們百~萬\小!說不能跟我比數量,我到現在也不老花,少一點就是了,但是決不近視,就是因為燈光不同。你們百~萬\小!說也不會

看,就像葯山禪師講的,把牛皮都看得穿似的,眼睛瞪得好大盯著看,看了又記不得。

練習回轉

我從小的讀書習慣是書來看我,我不去看它。把書攝進來,又容易記住,所以有時候並沒有想那個句子,而是想那個書的影像,哪一句話在哪一行我都還會記得。你們呢,是自己到書上去,最後老花了。看電視看電影也要這樣看,叫電影跑到我前面來。你們看電影又哭又笑,都無我了,你還看個什么電影!你上去演多好呢!生命就那么消耗了。所以道家所謂「旋曲以視聽」,「旋曲」就是回轉,回到自己這里,視聽都要回轉來,不要把精神散向外頭去。這個口訣也叫你們練習練習,看東西不要眼睛盯住看;就是講戀愛要看對方,也是反過來你來看我吧。

「開闔皆合同」,這個就是工夫了,平常訓練自己,眼睛看東西,耳朵聽外面,一開一閉之間,念念在「勿助勿忘」、「浮游守規中」!

「坎中納戊」,這個不多啰唆,因為你們諸位對於五行八卦這些不大熟。「離中納己」,戊、己都是土,在人體上代表胃的部分,抽象觀念就是中位。「戊土屬y主動」,這個土還分兩層,戊土是y土,主動,代表了意,我們這個思想意識。「己土屬y主靜」,己土是什么呢?我們這個意識思想不用,恢復到休息狀態就是己土。

「然離中一y,體雖靜而實則易動」,「離中一y」就是y中的y,是我們這個思想,本來應該寧靜,可是我們人習

1、慣隨時隨地都在思想,靜不下來。不是打坐叫做靜,是內在

這個思想靜下來才叫做靜。所以《易經》上四個字形容,「憧憧往來」,這個思想在

里頭亂跑,「不可禁止」,你禁止不了。大家學佛打坐就想把自己思想禁止,可是你沒有辦法禁止。你說我把它壓下去,一點不讓它想,那豈不是另一個大想?你想壓下去那個想;也是一個想。

道家告訴你,思想怎么才能真正寧靜呢?「惟賴坎中真y,出而鈐制之。」「坎中真y」,「坎」是代表北方水,水中精就是說本身的元y,也就是密宗所講氣脈通了,道家所講真y發起了。本身生命在r體上有一股力量一一真y,有上升下沉的作用。這股力量一來,思想不動,寧靜歸一了,所以叫x命雙修,必須要本身的元y「出而鈐制」。這個東西有很多代號,道書上也叫做「鉛」。思想飄浮不定像水銀,碰到鉛一一真y,水銀就被吸住不跑了。人體這個思想,要在本身真y發起來時,才能夠真正達到靜、定、安這個境界。

三寶關閉之後真人的優游再說無念專i是什么狀玩變年輕渫亮了真正結丹了身體整個變化結丹有了真神通

三寶關翔之後

「若門之有樞,車之有轄,庶乎一開一闔,動靜各有其時,而元炁不致耗竭矣。故曰,為己之樞轄,動靜不竭窮。」這個「一開一闔」已經很明白了。「元竅中先天祖炁」,這個「元竅」就是原來道家所講的守竅,並不是有形的,如果大家一定要有形,最好在中宮。「先天祖炁」是道家的名稱,不是人為後天呼吸修得成的,「祖炁」是本來有的。「本來鴻濛未剖,惜乎,前發乎離,以泄其明」,「祖炁」開始本來沒有分,到了眼睛就變成看東西,眼神把它用掉了。「後發乎坎,以泄其聰」,到了耳朵變成聽聲音的功能,也泄了。「中發乎兌,以開其門」,到了嘴巴就是講話,門打開了。所以「三者俱散而不收」,眼睛、耳朵、嘴巴,三者都是在消耗生命精神。「先天之炁,所存者幾何哉」,「先天元炁」,我們生命的能源,天天在消耗,還能剩多少啊!用完了就沒有了。

「必也默默垂簾」,所以修道第一步要靜坐,眼睛閉起來。「頻頻逆聽,則坎離之炁不泄矣」,你回轉來耳朵不聽外,反聽內在,元炁自然不泄漏了。

「故曰,離炁納榮衛,坎乃不用聰」,「榮衛」是中國醫學的名辭,就是氣與血,不是現在說的營養。「括囊內守,混沌忘言,則兌口之炁不泄矣。」所以初步修道就是求一個i266i 一

靜坐的境界,像口袋一樣把它封起來,里頭混沌靜靜的,不明不暗,不說話。「故曰,兌合不以談」,嘴巴合攏來不講話了。「希言順鴻濛,即所謂耳目口三寶,閉塞勿發通者也」,「鴻濛」就是宇宙天地未分的那個境界,在這個境界中,耳、目、口三寶關起來,不與外面通才行。

下一句話要注意了,「此中秘密全在口字」,也就是說修道的秘密全在一個「口」,這個「口」呀就難辦了。「此口是元關一竅,吞吐乾坤。因天機不可盡泄,姑取兌象,非世人飲食之口也,必須真師指示,方知其妙。」道家講這里就是一個關鍵,這里的「口」字不是指嘴,而是指身體上同宇宙關系密切來往的地方,所以天機不可泄漏。講到這里,每一本道書都說不清,所以只好拿個卦名來代表叫做「兌象」。注意呀!這個「口」要打開,必須要真正修道成功的老師,「方知其妙」。先聲明在先,我是假師,不是真的,他說天機不可泄漏,我也很害怕有什么天打雷劈、五馬分屍的。過去好多次提到過,這個「口」是「上口」,大家自己回想起來就懂了。

4

再看本文,「三者既關鍵」,這三個關鍵鎖住了,「緩體處空房」,修道的人不要緊張,靜坐的時候一切放松,在一個靜的地方,思想寧靜,歸到空的境界。「委志歸虛無,無念以為常」,禪宗講的「無念」是《參同契》先提出來的,當時佛教還沒有進入中國;禪宗六祖所講「無念為宗」,實際上是取用《參同契》中的話語。這里說「無念以為常」,經常做到在無念的境界。「證難以推移,心專不縱橫」,修道要求的是親自證到,這個不是理論,第一要做到「無念」,

「無念」做到了就是養x。下面告訴你身體不要緊張,一切丨放松,放松,從頭腦起放松,靜坐也好,平常也好,都要放松。尤其這個時代的人,眼睛、耳朵包括腦筋,六根都在緊張。所以「緩體處空房,心專不縱橫」,是要專一,靜到專,專到無念境界。

真人的優游

「寢寐神相抱,覺悟候存亡」,這兩點很重要,睡眠的時候,身體在睡,里頭的元神還是昭昭靈靈,不昏迷。守到這個訣竅,白天醒時不要把精神外漏,感覺內部這個元氣、元精的生長,一點點都要清楚。換句話說,靜坐久了,內心的感覺功能越來越靈明,就是這個道理。

再看注解:「此節,詳言潛淵守中工夫。耳目口三者,既巳關鍵嚴密,一毫不泄。」三寶既然關起來了,「則我之真人自然不擾不雜,優游於深淵之中」了,我們自己本有生命自然在那個空d的境界里頭自在優游,「此中空空dd,別無一物,有若空房然」,這與禪宗所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同一個道理,同一個境界。

「故曰,三者既關鍵,緩體處空房」,「空房」是抽象的名稱,並不一定要關到一個房間里頭,而是內心永遠在空靈的境界中。保持這樣無念,靜到極點,當然要時間,三天、七天,或是一百天,等到內在「先天一炁,原從虛無中來」,空極了,身上的氣脈就通了。所以密宗、道家修氣脈,太用意去修都不對。你有個反應有個感覺,那不是真,是凡精凡氣,是普通的生理上的反應。這個真正元炁一來,氣脈剎那

之間同時都打通,那是真來了。這個真從哪里來呢?從虛無中來。你念頭思想越空到極點,感覺知覺越空到極點,所謂真空生妙有,才有可能發生真炁從虛無中來。

所以修道的人「必委致其志,虛以待之」,在佛學講空,要空到什么程度呢?「至於六根大定,一念不生,方得相應」,六根這眼、耳、鼻、舌、身、意大定,都不動了,感覺狀態都沒有了,到這個境界才屬於靜。如果身上還在這里跳一下,那里動一下,那完全是感覺,是你的意識在動。六根包括身根,身體的反應在動,就是身根沒有大定,所以都不是。要六根大定一念不生,方得相應。相應還不是完全,是同靜的境界差不多而已。

再說無念

「然所謂無念,只是常應常靜,不出規中,非同木石之蠢然也。」真正的所謂「無念」,我們曾經發過呂純y的《百字銘》給大家,上面說「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無念不是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知道是大昏沉,不叫做無念。真正無念是「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還能做人做事。所以禪宗強調這個地方,修養要做到「於心無事」,能夠遇事做事,心中沒有動念;「於事無心」,這就是真正無念。「不出規中」,沒有跳出過圓明清凈這個圓圈。所以講「非同木石之蠢然也」,不是變成木頭、石頭一樣,什么都不知道。如果以為那是無念,認為是得定,佛經叫你不要做這個工夫,他生來世的果報是變豬。所以「常應常靜,不出規中」,不同於木石的無知。

「無念之念,是為正念。正念時時現前,方可致先天一

炁,而有得葯之時。」長生不老之葯,祛病延年就是靠靜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