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高額訂單(2 / 2)

明末球長 一臉壞笑 2026 字 2021-04-15

後世的時候,英國人憑借著曾經殖民過全世界,全球海運碼頭的各種法規規則都要使用當年的英制,僅此一項,就可以養活本土幾萬人的產業鏈,朝著全世界進行吸血,畢竟你要在全世界的港口停泊,總要在我這里注冊吧。

用銀彈總是比子彈威力巨大。

侯方域雖然也跟在船上,看那賽義德卻是越來越冒著仇恨的火星,在他的認知里,任何與長老會合作的人,都該扣上反儒教的冒頭,就砸爛誰的狗頭,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腳,讓他永世不得翻身!

現在,賽義德已經不僅僅是和長老會合作,而是給這些長老們運去女人,只要用腳丫子想想看,就知道這些女人究竟是有什么「用途」了,這帶給侯方域是全方面立體化的恨意。

首先和自己的仇家合作,其次幫他們找女人玩弄,其次,作為一個此時還有點驕傲的大明的人,多少有些民族主義傾向,歷史上真正在中國吃香的西域美人,其實是好像烏孫、龜茲、焉耆、若羌、樓蘭這些本身帶著許多中國血統,往上數多少代都是中國人的美人,真正來自另一個體系的高加索美女其實有些怪異的難以接受。

現在將外族女人引入中國,其程度基本上相當於將黑人引入中國後,隨便哪個黑人都已經被弄得習慣於,在大街上見到中國女人,就直接上手去抓在手里,稍微有幾個女人不從,那黑人反而覺得特別詫異,用生疏的非洲普通話不斷說,我是美國人,陪我水餃啊。

這個長老會,剝奪了侯方域的一切,名譽地位,財富女人,還把他記憶中美好的大明朝,變成了人間地獄,在這個人間地獄里,儒生再也不是可以予取予奪隨意掠奪他人錢財,奴役和玩弄農家幼女的特權階級,這簡直就是地獄!

意識形態仇恨和階級仇恨是最難化解的,人們可以輕易消解殺父之仇,但對於奪財之狠就難以計數。

想象著此時大明朝老百姓,光著膀子被驅趕著干活的樣子,侯方域不由得咬著牙齒,發誓一定要帶領大軍回來,不肯服從的城池就直接屠城!

賽義德卻是上躥下跳好不活躍,作為一筆每年預計幾十萬兩白銀,做一票就足夠退休的生意,不得不讓他活躍起來,與船長嘀嘀咕咕的,學習著回去後,如何改造船艙,可以容納更多女人,還保證他們可以更加精神活躍,完好的運到中國,至於之後如何他就不知道了。

雖然憤怒,不過嘴炮當頭的侯方域,也只能懷著外國的月亮更圓的思維,朝著遠方的未來而去。

當然了,賽義德還是很上道,那船長也介紹了幾個傳說中的土邦王爺給侯方域作為聯絡對象。

後世的時候,對印度有好多錯誤概念,比如印度這個名詞,其實就和西方人,江南人一樣,是一個籠統的地域性概念,更多的人更認可,自己是屬於某個邦國的。

適宜耕地面積大概其是中國的一點五倍,但由於其交通不便,交流成本比中國還高,與世界先進技術的交流,在大航海時代之前,幾乎很難,打個比方,現在世界上雖然還名聲不顯,被已經被長老會欽定為未來數學基本數字的阿拉伯數字,本身就是印度人發明的印度數字,只不過印度這地方,與世界主流社會難以交流啊。

但是這不妨礙羅永錘和侯方域,還沒有到達印度的時候,就已經將印度吹捧上天了。

「羅永錘游記:印度乃是佛國,這里的人民是如此的崇佛優雅,人人彬彬有禮,走在這里最大的佛寺,居然是金磚鋪地,寶石滿牆,高僧大德為老百姓普度眾生,官員奮勇做事,整個印度,沒有一個窮人,人人安居樂業,國王生活簡朴,每個印度人,只要成年了,國主就會給予各種賞賜,分配一套鄉間別墅,可以終身享受,死後由朝廷收回,從小入讀學堂,學習文武藝報效印度祖國,人人心向佛陀,這才是閃著金光的國家啊。」

「我與來自天朝的仇中華仇公子一起去印度游覽,在果阿,果然見到氣象萬千,印度人人人溫良恭儉讓,人人飽讀四書五經,佛經,儼然都是有素質的人,比大明朝的人強,更別說是帝都的人了,他們是丑陋的中國人!」

「在去了當地最大的佛寺,感受一下那里真正閃耀著佛光的一切,寺廟實在太好了,不但沒有圍牆,好像一座蘇州園林,還不過是一座普通寺廟,不是那幾座金光大寺,大約相當於中國小縣的普通佛寺,其佛像卻大約相當於中國頂級大寺,環境絕對比中國任何一個寺廟好,有親切的高層講經,不要錢,不要任何布施,還會有人散發佛餅,也從來不問拿餅人的身份。」

「我在印度很好,印度皇上卧滋記便德要封我當總督,還要分封一塊比蘇州還大還肥沃的土地給我,還要將幾十個貌美的公主嫁給我,可我想到,還處於水深火熱的天朝子民,他們被奴役的不能聽到四書五經,不能給我們讀書人做奴隸,該是多么的難過,就不能接受,發誓要帶大軍打回去,解救我們的人民,要做五百年的殖民地!」

「到了印度,才能感覺到,最美麗的風景是印度人!」

「中國人應該被印度人殖民五百年,才能感覺到佛光的照射。」

「我在加爾各答忽然感覺到了佛光,那是佛祖賜予我的滅世佛光咒,一經施展,威力無邊,方圓萬里,人畜全滅,而我的手隨便一摸,就可以點石成金!隨便一根頭發就可以葯白骨活死人。」

「可惜,嗚呼哀哉,印度是如此的美麗,風景是如此的怡人,而只能住在中國的人,哪里能看到這樣的景色,他們沒有工匠精神,沒有四書五經,沒有大儒做官,注定活的生不如死。」

「一到印度下船,在碼頭呼吸到這里空氣的那一刻,我感覺到的是佛光,眼睛舒服了,耳朵舒服了,呼吸不再困難,也沒有了壓抑。印度的空氣是香甜的,印度人人安居樂業,在這里,印度皇上劃出了一千萬兩黃金作為軍費,只要到了這里報效,反長復明的,都可以直接做千戶,打回天朝,就可以隨意挑選一座大城,財帛女子任由取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