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房東【香朵兒】_分節閱讀_155(1 / 2)

[ 歡迎光臨 新第三AK小說,www.shubaol.com ]

,在出國之前,他已經娶過妻,妻子是一個世家女兒,兩人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感情並不好,太姥爺去英國後,娶了他的英國同學做二夫人,生有兩子一女,也就是喬小麥的二舅公、小舅公和姥姥。

姥姥三歲時,太姥爺學成歸國接管家業,他去英國讀書時,大夫人已經懷孕,也是兒子,因為是長子長孫,所以頗得寵,一直盼著爹爹回國,一家團聚,可爹爹回國後,對他只是尚可,並不太喜,對三個年幼的弟妹卻是疼的緊,他心里有氣,不能對父親抱怨,只能拿年幼的弟妹撒氣。

大太太娘家也是有頭有臉的世家,自己女兒嫁入溫家一年,女婿就出國留學,一走就是八年,女兒苦等八年,盼來的卻是丈夫另娶新人,還帶了三個跟他外孫爭家產的小雜種(混血啊可不就是雜交的),自是不依不饒,太太姥姥為了給大夫人和大夫人的娘家一個說法,便放任大夫人和她陪嫁家仆打壓二夫人,孩子們吵架斗嘴,也只管向著大孫兒,二太太言語不通,對大家族里內斂的爭斗並不了解,也沒感覺到自己被打壓排擠,她本身也是醫學博士出身,來中國之前,已經聯系好了在西醫院做醫生的工作,每天早出晚歸的,哪里在意這內宅斗爭啊。

直到二舅公跟二太太訴苦,說他不喜歡這里,要回英國,說大哥和他打架,老夫人只護著大哥,說大太太的家仆罵他和弟弟妹妹是雜種,再加上老夫人以祖宗規矩為由,要把三個孩子養到大夫人名下時,二夫人這才察覺她在這個家並不受歡迎,她襲成了英國貴族淑女做派,待人彬彬有禮,講話十分客氣,「謝謝」、「請」字不離口,同時,也比較刻板保守,感情輕意不外露,即便很傷心很痛心很生氣的時候,也不會表現出來,很少發脾氣,能忍耐,不願意與老太太和大夫人斗心眼作無謂的爭論,既然不受歡迎,那就帶著孩子搬出去住。

太太姥姥知道後,自是不許,你不愛呆可以搬出去,但溫家血脈不能帶走,並將孩子們藏匿起來,不給二夫人見。

不許?二夫人又不是傳統制度教育下的小女人,管你什么祖宗家法,孩子是我生的,我自然有教養的權利,於是,直接以圈禁孩子阻止母子見面將溫老太太和大夫人告上國際法庭。

太姥爺那段時間正去外地采買葯材,忙於救治傷患,等回來時,已是家宅不寧,他不明白,國家正逢抗戰時期,國內戰火連天,時局混亂,如此年月,老娘怎么還這般守舊,自己老娘不敢放肆,只能將大夫人怒喝一番。

大夫人娘家也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哪受得了這份委屈,本來就是女婿不占理,負了女兒,現在又當著眾仆役的面喝斥女兒,這換誰也咽不下這口氣啊,於是叫一幫親戚朋友來討說法。

太姥爺煩不勝煩,只能讓二夫人帶著孩子先回英國,等時局穩定下來再說。

46年,太太姥姥去世,49年,中國解放,國內情況基本穩定後,太姥爺就去英國把二夫人和孩子們接了回來,53年,二夫人的父親去世,一家人回英國參加葬禮,二夫人留下來陪年邁的老母親,二舅公留下來打理家族生意,小舅公和姥姥回國繼續學習中醫。

58年,姥姥嫁給儒雅英俊的姥爺後,太姥爺便將家業傳給長房長子的大舅公,把養身調理的祖傳秘方留給女兒傍身,之後和小舅公一起回英國,太姥爺是去定居,小舅公則繼續學習西醫。

66年文化大革命,遠在英國的太姥爺得知消息後,讓大舅公帶上家人輕減行李和姥姥一家先去香港,然後從香港坐輪渡去英國會合,姥爺不願意拋下雙親,讓姥姥帶著孩子先走,姥姥不肯,在姥爺的一夜勸說下,這才答應帶孩子先走,到英國後再想辦法把他們一家接過去,結果,大夫人將船票偷去給了自己娘家侄子。

沒有船票,去不成香港,也到不了英國,姥爺只能先帶著姥姥及年幼的鄭幺妹連夜離開滬市,回柳泉鎮的老家跟父母會合,文革期間,鄭老太爺和太奶相繼去世。

姥姥因怕有人拿她的海外關系說事,便一直沒敢跟英國那邊聯系,文革後,失去聯系,在這期間,二舅公百般打探國內情況,得知大舅公攜家眷去了香港,又從香港去了美國,溫而家位於滬市的宅子被政府收回,鄭家的房子被大火燃盡,小妹和妹婿以及侄女音信全無。

直至吳uncle把玉鐲交給喬小麥帶回來,這段往事才得以披露。

吳家和溫家是世交,大舅公的女兒和吳uncle年歲相當,可15歲的吳uncle卻喜歡7歲的鄭舒妍,吳伯母還開玩笑說,給兩個孩子定娃娃,所以,吳uncle一直當鄭舒妍是她的小媳婦。

吳家當年也在那艘船上,大舅公之所以沒阻止大太太,一是,對父親不滿,二是,想擺脫小妹,跟吳家結親。

結果,吳家在香港定居,跟香港本土的富商聯姻。

去年姥姥已經跟家人聯系上了,並且去了英國跟年邁身體卻硬朗健康的老父老母見了面,這次舅公回國,一是為了參加喬棟和莫妮卡的訂婚典禮,二是想把上海的老房子或要或買回來,海外逃難出去的華僑都回國把祖產買了回來。

喬小麥上世並沒聽過這段往事,那時她正值高考,後來上了大學後又迷上游戲,只知道姥姥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親人,可那些親人於她而言太過陌生,再者舅公舅母、表舅表姨、表哥表姐們都是英式教育,雖然年齡跟大哥相仿,但給她的感覺是非常的沉默內斂、不好相處,還有英國人非常注重**和個人空間,有一句英國諺語這樣說:「an englishmans house is his castle」。

所以,除了每年一次的家族聚會和必要的人情來往外,她從不主動跟舅公那邊的人聯系。

一來,沒啥可說的,二來,上世喬家、鄭家的財富跟溫家相比,只是尚可,喬媽為了避嫌,也沒逼著她跟表哥、表姐們交好。

再後來,她戀愛、失戀、考研、讀博、炒股、賺錢、開個人工作室……忙著連自己老爸老媽老哥都很少見,更何況這些半道跑出來的親戚們。

依稀記得,家里只有大哥跟幾位表哥處的來,他們年歲相當,比較有話題聊。

她甚至以為英國的太姥姥不是姥姥的母親,不然三個孩子,怎么獨把姥姥扔在國內,她對太姥爺也是有怨言的,以為他重男輕女,原因同上。

原來姥姥不僅是混血兒,和小舅公還是龍鳳胎,可兩人長的一點都不像,姥姥若不說自己是混血兒,沒人看出她是混血兒,除了五官過於精致外,她長的非常東方。

小舅公和二舅公比中國老頭五官顯立體,鼻梁很高,眼窩很深很有內涵,氣質都很儒雅,但這份儒雅又不像姥爺的那種,儒雅中帶著點疏離和淡漠,不過看得出來對姥姥很是思想,跟小輩們講訴過去時光時,眼眶中隱隱有淚水閃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