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四節 工商業的勝利(1 / 2)

一六二二 石斑魚 2206 字 2022-09-08

筆趣閣 www.18xxs.com,最快更新一六二二最新章節!

一六四節工商業的勝利

現了礦脈所在位置後,礦口礦道的部署便正式開展了的位置搬到了礦脈山腳下,以縮短路途。====礦產范圍的確認又花了幾天,直到一個禮拜後產量才逐漸穩定。平均下來,一天能產出九兩多金子。

錢庄里的金銀交換比大概是十七比一,這么算下來,一年能挖出價值五六萬銀子的金子。刨去礦工工資,便是四萬兩的純收入。

小小一根金條便有兩斤多重,上面被壓了個漂亮的「金瓜石」陰文,在屋里油燈牆的照耀下發出貴金屬的奪目光芒。趙如把金條在手上托了托,笑道,「師父,加上這礦山的產出,我們的帳平了。」

龐寧這邊算開支的話,主要有捕鯨隊和北港佃租兩塊收入,合在一起每年大概是十萬兩。但龐寧的開支更大:艦隊幾千人需要大筆的維持費用,造船廠幾千人需要大筆維護費,造新船的材料購買,更需要大筆的銀子,再加上送給史工工廠的銀子,林林總總,每個月都是花花地往\外流。

光是在北港修一個新式船廠,龐寧就花了三萬兩銀子。

龐寧的錢扔給趙如管,這可不是個輕松活,趙如每天考慮的全是想方子多賺點,把帳扯平。算上這次礦山的產出,龐寧總算實現了收支平衡。嘗了甜頭的年輕人樂滋滋地說道,「師父,太平王太神了,連礦點都知道!師父,這東番島還有別的礦產可以挖不?」

見趙如的歡欣表情,龐寧不忍心告訴他金礦利潤的一半是要給北王的,只說道,「這都十月中了,該回瓊州府了,都等著我們回去送人送馬呢。」龐寧看了看趙如,笑道,「別整天為了點銀子愁眉苦臉地,等下次再來東番,我們就去開油井。」

趙如愣了愣,「油井?是不是產石油的?太平王的提煉廠收石油地,八銀子一斤。」趙如頓了頓,又說道,「我聽說那個薛家商人托他侄女的福,如今也發了,原來地小船如今都變成兩條大沙船了,專門走西江運這『石油』。」

趙如對能來錢的東西興趣都不小,又問道,「師父,這油井是怎么開的?也是用礦工嗎?」

龐寧愣了愣,卻答不上這個問題。秦明韜的筆記本可沒有油井原理介紹,在這個時代,石油開采技術積累也近乎是零。龐寧被趙如問倒了,分外不爽地說道,「我也沒挖過,怎么知道?」

龐寧稍微想象了下。隨口說道。「好像是打個洞就會噴出來。你不信?…我看最多就跟打水井一樣。往下挖幾十米便會涌到井底。」

如果說是抽水井地話。這邊可有不少抽水器——船舶在海上經常會遇上風暴。不光雨水會進艙。海浪也會打過船舷進入艙內。進水太多可是會沉船地。這種時候排水就非常重要。史班給龐寧做了種大號地「阿基米德抽水器」。利用螺旋結構將水抽到十幾米高。效率挺高。直接提高了船只地生存能力。

聽龐寧說挖油和開水井一樣。趙如便動起了腦筋。「師父。要不你先回瓊州府。我帶幾百個人挖油去。」

龐寧愣了愣。沒想到趙如這么有干勁。不會是給封侯事情刺激地吧?其實龐寧對財務也很上心。刨除給董學普地。這邊地收支帳還沒平呢。想了想。龐寧便點頭答應了。

「那你便去吧。帶三百遼人和一百水兵去。說起來。這礦山和油井…這利潤。有一半要給北王作為政府開支地。你知道就行了。」

趙如聞言愣了愣,半天才反應過來。年輕人恨不得今年就把師父的事業做大,他站起來說道,「不打擾師父了,我這就去組織人手。」

南海國這一年的經濟發展是極為迅猛的。自從龐寧在惠州招商忽悠來了第一批海商後,穿越者領先於時代的種種工業產品便接觸了市場,獲得了發展機會。海軍殲滅鄭家勢力獲得海權後,第一批吃螃蟹地海商大獲成功,越來越的走私海商加入進來,給南海國工業輸送了血液。

在一個漢黎人口不過五十萬的島上,想依靠本島需求實現工業升級是不可能地。十七世紀的西方,一個又一個歐洲國家投入了海洋地懷抱,在全世界劃分勢力范圍。歐洲殖民者這種行為並非「先進」的歐洲文化導致,也不屬於任何巧合地結果,其背後推波助瀾的,正是鐵打的經濟規律——工業社會的快速建立,必須連接,或者說掠奪外部市場。

科技進步是美好,他提高了生產力,創造了更多的社會財富。但許多人不知道,科技進步更是殘酷的,一台機器的成功,其背後就是幾個、幾十個手工工匠的失業。手工生產的不效率,注定讓手工業者在工業商品的沖擊前失去飯碗。

如果沒有被不斷掠奪的外部市場,一切工業化進程都是極度緩慢而痛苦的。

一個獲得成功的工廠主打敗了無數的手工工匠,銀子從工匠手上轉到工廠主手上。農業社會工匠的生活是貧苦的,他們的全部所得都用來維持溫飽,在社會上購買維持生活的商品。\\提供本章節最新手打\\而工廠主不同,富人的儲蓄率更高,他不會把全部盈利投入於消費。

幾十個手工工匠的失業,就意味著這些工匠的溫飽生活結束,就意味著社會失去了這些工匠的消費需求。而工廠主增加的消費不足以彌補這種減少,購買商品的人就越來越少。不光是廣大失業工匠會貧苦無所依,整個經濟也會步入惡性循環。

水力織布機讓手工織工失去了飯碗,煉鋼廠讓作坊鐵匠失去了飯碗。在他們學到新的技能之前,他們的貧困會把社會經濟拖入深淵。他們會涌到其他的行業,將其他行業商品價格打低,最後造成整個社會的物價下降,形成災難性地通貨緊縮。社會的總消費不斷萎縮,最終產生一個極度蕭條的經濟。

一旦失業工人地吃飯受到威脅,就會造成社會動亂。因此哪怕封閉經濟體願意承受工業升級的蕭條代價,他也只能在小地范圍承受,只能在小的行業進行工業化——全面的工業只會讓社會動亂。而即便是這種小范圍的工業化,經濟也會長期蕭條。

直到因為工業化而失業的傳統工匠完全進入其他行業,掌握新地勞動技能,社會經濟才會重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