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零九章 釜底抽薪(1 / 2)

大隋帝國風雲 猛子 1658 字 2022-09-13

筆趣閣 www.18xxs.com,最快更新大隋帝國風雲最新章節!

十四日黃昏,東都南外郭的長夏門和建國門大開,楊玄感率軍由長夏門而進,李子雄、李密率軍由建國門而入.

長夏門大街和建國門大街由北而南貫穿整個外郭。長夏大街正對通濟渠,而建國門大街正對黃道渠。通濟渠和黃道渠實際上就是洛水,是進京漕渠的兩個渠段。帝國第一大匠宇文愷在營建東都的時候,改洛水為渠,其中通濟渠在東都段寬達三百余步(近八百米),經偃師、洛口倉而至大河;而黃道渠很短,大約六百余步(約兩千米),西接西苑之積翠池。積翠池上接洛水,方圓十余里,故這段寬約二十步(約三十米)的渠道其實是改道後的洛水與通濟渠相連之處。

黃道渠上有黃道橋,過了黃道橋便是皇城。

通濟渠上有兩座橋,分別是東通濟橋和西通濟橋,過了這兩座橋就是東都的北部外郭。

大軍渡過洛水,與楊玄挺部會合於東太陽門外。

當前最急迫的任務便是攻打皇城和宮城,所以兩支大軍會合之後,馬上召開軍議,商議攻擊之策。

李密站在東都布局圖前,詳細解說攻城之計。

東都與大興城(帝國西京)的規劃、設計均出自帝國第一大匠宇文愷之手,兩者的形制和布局最為不同的地方,就是宮城的位置。在大興城中,宮城位於城池北部正中,而在東都中,宮城則位於城池西北隅,如此一來,宮城和皇城自成體系,與外郭形成了兩個**整體。

在宮城和皇城這個體系中,宮城居中,在它的四周,南面是皇城的南城部分,東面是皇城的東城部分和含嘉倉城,北面則是以防御性質為主的圓璧城、曜依城和東西隔城,而西面則是西苑之芳華苑,由此可以推知宮城防御之堅固。

從整個東都布局來說,宮城和皇城的南面是積翠池和黃道渠,無法部署攻擊軍隊;東面是北外郭,連接兩者的就是徽安門大街,大街雖寬,但對於攻擊一方來說未免過於狹窄,軍隊同樣無法展開;西面是皇家園林西苑,周長兩百余里,其中有石墨、缺門諸山,有龍鱗渠、陽渠,有谷水、瀍水,有十六院,有四大離宮,尤其芳華苑中,殿宇樓閣、小橋流水隨處可見,除非把這些建築毀了,否則軍隊還是無法展開。

所以,攻打宮城和皇城的最佳地點,只剩下一個地方,那便是東都最大的廣場所在,也就是皇城的南城部分和東城部分的毗鄰處,同時,也是宮城、皇城和北部外郭的交界處,還是黃道渠和通濟渠的交界處,並且還是通濟渠的終點地,也就是目前大軍雲集所在,行台正在軍議之地。

這個大廣場呈「刀」子形,其南面是黃道渠和通濟渠,西面是皇城之南城部分的東太陽門,北面是皇城之東城部分的承福門,還有徽安南大門,東面則是通濟渠碼頭,東西、南北距離均在三百步以上(約七百余米),把皇城襯托得雄偉而壯觀。

之前楊玄挺殺到東都城下後,先行拿下回洛倉,然後便兵分兩路,一路沿著通濟渠北岸御道火速推進到東太陽門和承福門,意圖割斷洛水兩岸的聯系,一路則從城北渡過瀍水,攻打徽安北門和含嘉倉城的德猷門,試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北外郭,奪取含嘉倉城,加快攻克宮城和皇城的速度。

目前城北方向的攻擊還在進行,城南方向的攻擊則集中在東太陽門、承福門和徽安南門,但因為攻城器械嚴重不足,攻擊受阻。

李密反復陳述了攻堅的難度,認為能否拿下宮城和皇城,關鍵不在軍隊多寡,實力強弱,而在於政治利益上的妥協,所以他建議馬上與東都各方政治勢力展開談判,並迅速分兵奪取潼關,同時在慈澗道、伊闕道、虎牢和北邙山部署軍隊,以最快速度完成對整個京畿地區的占領,為阻御即將到來的各路攻擊敵軍做好前期准備。

楊玄感在聽取了有關東都最新局勢的匯總後,向李密做出了讓步。

東都楊玄感的同黨大部分已聚集而來,他們告訴楊玄感,觀國公楊恭仁起復了,並全權負責東都戰事,而楊侗則借助楊恭仁之力,壓制住了樊子蓋,牢牢掌控著東都,並在最短時間把東都的大部分貴族官僚及其家眷撤進了皇城。這樣在軍事上,楊玄感遇到了強硬對手,在政治上他也陷於被動,因為代表各種勢力的貴族官僚都被楊侗搶先一步「困」在了皇城里,如今連面都見不到,如何談判?

楊玄感的心里有了一絲不安,他最擔心的便是關西。西京不僅距離東都只有八百里,更重要的是西京衛戍軍的數量不比東都少,因為西京有來自北方諸虜的威脅,在帝國主力大軍遠征高句麗的時候,西京便承擔了在西北方向保護東都的重任,所以西京大軍一旦殺過來,整個戰局實際上就對楊玄感不利了。故此,他必須以最快速度與東都的貴族官僚們在政治上達成妥協,然後由他們去說服西京的貴族官僚,竭盡全力阻撓或者延緩西京軍隊東進潼關,為自己攻陷東都並控制河南之地贏得足夠時間。

然而,這一設想破滅了,楊侗不知聽從了誰的建議,竟然從紛亂的局勢中抓住了要害,一擊而中。

很明顯,在談判變得異常艱難甚至根本就沒有談判的情況下,攻陷東都的難度呈倍數增加。以皇城和宮城防御之堅固,從外面攻破它幾乎不可能,宇文愷大匠的設計可謂天衣無縫,而唯一能指望的便是從內部摧毀它,也就是依靠「內應」,但楊恭仁威望高,久經沙場,深諳政爭,那些「內應」在他的一系列舉措下恐怕很難找到打開城門的機會。

既然局勢的發展正在偏離預想的軌道,那么先前所設之計不得不馬上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