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六十三章 常滿杯(2 / 2)

鑒寶人生 吃仙丹 1542 字 2022-10-04

說做就做,楚琛把高足杯拿到衛生間,把洗手池里面放滿水,然後把高足杯放到里面,就耐心的等了起來。……

一個小時後,楚琛把杯子從池子里拿出來擦干,然後用手摸了摸,果然和想象之中的一樣,杯子上有些粘手。

確定了杯子確實使用的是「改頭換面」這種掩飾方法,現在就要把這上面的東西弄掉,才能顯出這只高足杯的廬山真面目。

不過這上面的東西,除了用特殊的法子可以洗去之外,其它的方法都不能把它弄掉,不然搞不好里面的東西都很可能損壞。

這特殊的法子其實也很簡單,就是先把高足杯,在溫水中浸泡一個小時,接著把搗爛的新鮮皂莢果放入水中,最後把杯子里里外外的清洗一遍就可以了。

皂莢,又名皂角樹,是我國特有的蘇木科皂莢屬樹種之一,皂莢果則是醫葯食品、保健品、化妝品及洗滌用品的天然原料。

其實在我國古代,皂莢果就已經被用來制作成洗滌用品。據史料記載,宋代時就出現了一種人工合成的洗滌劑,是將天然皂莢搗碎細研,加上香料等物,制成桔子大小的球狀,專供洗面浴身之用,俗稱「肥皂團」。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記錄了「肥皂團」的制造方法:「肥皂莢生高山中,樹高大,葉如檀及皂莢葉,五六月開花,結莢三四寸,肥厚多肉,內有黑子數顆,大如指頭,不正圓,中有白仁,可食。十月采莢,煮熟搗爛,和白面及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膩潤,勝於皂莢也。」

而根據劉老書房中的那本雜記里的相關記載,這皂莢果最好要用十月成熟期的果實,不過好在九月的也可以,就是要量大一些,不然楚琛還真的只能望而興嘆了。

好在皂角樹的分布極廣,自我國北部至南部及西南均有分布,之前楚琛在青門鎮閑逛的時候,也看到過三棵,現在正好去收取一些果實拿來救急。

這三棵皂角樹,其中有兩棵應該是無主的,另外一棵則種在一戶人家的院子里,而楚琛當然不會去那兩棵無主的皂角樹上采摘皂莢果,不然大庭廣眾之下,讓他爬到樹上去采,他還真的有些丟不起這個臉。

楚琛來到那戶種了皂角樹的人家,主人聽說他想花錢買自己的樹上的皂莢果,很是熱情。皂莢果這東西很不值錢,楚琛給了他二十塊錢,他就給了楚琛滿滿一大袋的皂莢果。

而後楚琛拎著這一袋子皂莢果,又去買了一個陶瓷搗蒜器,就回到了旅館之中。

回到自己的房間,楚琛就准備開始去除高足杯上的那層葯水了。

他問服務員要了兩個臉盆,然後在其中一個臉盆里倒入適量的溫水,小心的把杯子放了進去,而後趁著杯子浸泡的空當,他則在一邊用搗蒜器把皂莢果給搗碎了。

這樣一邊搗著皂莢果,一邊注意著臉盆之中水的溫度,一小時的時間轉瞬即逝。

一看時間差不多了,楚琛連忙把搗爛的皂莢果放入水中,然後就清洗起來,而隨著杯子表面的葯水被這樣慢慢的洗去,漸漸的,眼前這只高足杯就露出了它的廬山真面目。

整只杯子所用的材質的顏色,並不是之前那樣的卵白色,也不是羊脂白玉那般的脂白色,而是沒有一點瑕疵的雪白色,白的是那般的純凈,那般的自然,讓人一眼看到它,就被深深的迷戀住了。

過了良久,楚琛才回過神來,他連忙用清水把杯子又洗了一遍。不過當他把杯子輕輕的擦干,再看過去的時候,卻發現了一個讓他覺得有些奇怪的現象。

剛剛他明明記得把杯子完全擦干了,但此時杯子的內壁居然還有些濕潤,他還以為是看錯了,用手上去擦了一下,確實是水跡,而更讓他詫異的是,剛剛他擦拭過的地方,居然又凝結了一些水跡。

這讓楚琛大吃一驚的同時,馬上就想到了一種傳說中的器物。

「常滿杯!難道這是傳說中的夜光常滿杯?!」

我國古代有許多藝術性,科學性較高的飲器,有一種杯叫「常滿杯」,杯中有用上等白玉做成的圓錐體,放在空氣中,不斷有水滴產生,使其常滿。

而在《海內十洲記》這本志怪小說中,就有常滿杯的記載:「 周穆王時,西國獻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滿杯,刀長一尺,杯受三升,刀切玉如切泥,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暝夕,出杯於中庭,以向天,比明而水汁已滿於杯中也,汁甘而香美,斯實靈人之器。」(未完待續。。)</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