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四章 做客(提梁壺)(2 / 2)

鑒寶人生 吃仙丹 1544 字 2022-10-04

相傳宋朝大學士蘇東坡晚年不得志,棄官來到宜.興的蜀山,因為他還喝茶,但又覺得宜.興的紫砂壺玉小,於是就想起自己制作一把大的紫砂壺,不過這事看似容易做卻難,一連幾個幾個月,還是一籌莫展。

蘇東坡的書童常常晚上提了一個燈籠為先生照路,有一天他看到燈籠就突奇想,何不照著這燈籠樣子做一把紫砂壺。由於當時的飲茶習慣,壺把裝在壺身側面,火一燒,壺把就燒得烏漆墨黑,而且燙手,很不實用。

於是,他就有了「提梁」這一創意,而且他從文人的角度,設計了壺把在壺的上部,並用枯樹形狀做把,據說他因此還寫下了「松風竹爐,提壺相呼」、「青煙白菜炒米飯,氐壺天水菊花茶」等著名詩句。

因為這種茶壺別具一格,後來就有一些藝人仿造,並把這種式樣的茶壺叫做「東坡提梁壺」。

當然傳說畢竟是傳說,由於宋代的紫砂壺上一般都不留姓名,到目前為止,一直都沒有現一件完整的宋代紫砂壺,也就無法找到與蘇東坡相關的提梁紫砂壺的實物證據。

而且據說史料記載,蘇東坡煮茶時用的應該是銚子,就像是咱們現在用來燒水用的那種水壺一樣的東西,到了清代的時候,才由楊彭年改制、加工、定型,制作成紫砂提梁石銚,成為現在人們看到的東坡提梁壺的原型。

楊彭年是晚清嘉慶至道光年間的紫砂壺大師,再加上這幾把提梁壺看上去包漿明潤,最少應該是民國年間制作的紫砂壺,從楊彭年到民國年間,比較出名的紫砂壺名人也就那么幾位,正因此如此,楚琛才顯得有些興奮。

果然,楚琛拿起的第一把紫砂壺,就是民國年間的紫砂名藝人俞國良制作的一把紫砂觚棱提梁壺,雖然觚棱壺為紫砂傳統經典造型,不過俞國良憑借其不凡的技藝,把這把提梁壺的格調塑造的相當雅致。

只是有些可惜的是,這把提梁壺的提梁上帶傷,並且壺蓋被修補過,大大的影響了這把壺的價值,使得原本十多萬的壺,現在只值幾萬塊錢了。

楚琛有些遺憾的把提梁壺放回原位,不過傳過頭去卻正好在這一排貨架的最遠處,看到了另外一只提梁壺,那純正紫潤的色澤,明潤無比的包漿,還有那古朴優美的造型,頓時就把他給吸引住了。

情不自禁的走到那只提梁壺跟前,小心的把壺拿起,楚琛就仔細的打量起來。

此壺壺身光滑圓潤,上有兩顆對應的圓形小餅裝飾,壺身線條柔和,長頸飾雲肩線,挺而精細,口蓋母子線吻合,穩如天壓地。壺嘴為五邊型造型,壺蓋為罐缽蓋式,中間有一小氣孔,側鈐「大亨」小印。

看到「大亨」兩字,楚琛就激動起來,因為這可是代表著清代道光至咸豐年間,宜.興的制壺名手,邵大亨。

邵大亨在少年時就享有盛名,後被稱之為是繼陳鳴遠以後的一代宗匠。他的制壺以渾朴見長,尤其在制簡練形上朴實庄重,氣勢不凡,如掇球、仿古等壺更能突出紫砂藝術質朴典雅的大度氣息。

制壺名家顧景舟曾盛贊邵大亨的作品:「經我數十年的揣摹,覺得他(邵大亨)的各式傳器,堪稱集砂藝大成,刷一代纖巧糜繁之風。從他選泥的精練,造型上審美之奧邃,創作形式上的完美,技藝的高,博得一時傳頌,盛譽之高,大有『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之慨。」

由此就可以看出邵大亨作品的精彩程度,而這也在市場上就可以體現的出來,邵大亨的作品在清代時就已經被嗜茶者及收藏家視為珍寶,有「一壺千金,幾不可得」之說。到現在更是令紫砂藏家垂涎欲滴,能欣賞到他的作品已經難得。

作為現在已經開始愛好紫砂人士的楚琛,能夠看到一件邵大亨的作品,而且還有機會收入囊中,也難怪他會如此興奮了,於是他又連忙接著看了起來。

提梁壺的前後兩邊都有半圓形的鈕,看上去豐腴流暢,中間置雙孔,並穿以銅把作軟提梁,便於提攜。壺內部光潤無泥跡,技藝難度較高。另外壺底有一篆刻的閑章四字款識,也是邵大亨制壺常用的手法。

此壺圓腴光潤,手感頗為舒適,泥色為紫紅色,因為已經使用多年,而且經過精心的保養,看起來光潤如古玉,亞光閃亮,可謂簡潔庄重,氣勢不凡。

就憑此壺的品相,楚琛就可以肯定它一定是件真品,不過古玩的鑒定可容不得半點馬虎,他還是慢慢的、仔細的查找著可能的破綻,當然,如果他貪圖方便,也可以使用異能,但那樣的話,就少了一次學習的機會,這有違他的想法。

一番對比、查找下來,最後他才使用了異能,而結果和他鑒定的一致,這只提梁壺確定就是邵大亨精心制作的珍品。(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