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一章 真作假時假亦真(續四)(2 / 2)

鑒寶人生 吃仙丹 1536 字 2022-10-04

聽到這里,楚琛就明白自己是遇到事主了,連忙就問道:「區老,那人是不是姓馬?」

區老對馬老財的印象還是挺深的,點頭道:「對,就是這個姓,難道這東西你就是問他買的?可是,這都好幾年了,難道這人就沒問過別的人意見?要我說,這幅作品是真跡的機率還是挺大的。」

「他到是問過別人,不過嘛……」楚琛笑著把事情的原委簡單的說了一遍。

劉老他們聽說是這么回事,全都搖頭失笑不已。

區老嘆道:「古人說,寶物需要有德者居之,這話雖然說的挺玄乎的,有時還真就是那么回事。說起來,當初我雖然生氣,不過後來想想,覺得寶貝因為我們的話埋沒了,那真是罪孽深重,不過當時我也沒那人的聯系方式,也只能作罷,沒想到,今天這幅《洛神賦》又讓我遇到了,那我也就放心了。」

「區老,照您的意思,這幅《洛神賦》是真跡?」鄭教授有些震驚的問道。

區老搖了搖頭:「這到不能肯定,不過除了後面祝枝山的跋尾是偽作之外,其他地方我還真看不出什么問題,至於到底怎么樣,你可以仔細看看再說!」

「那我看看……」

因為卷軸比較長,就算三個人同時觀看,也一點都不擠,等劉老看完之後,不禁就大贊道:「用筆圓轉遒麗,結構嚴謹,逸致翩翩,不愧為趙孟頫,真是好字啊!不過,這個跋尾,就像好菜里的蒼蠅,真是倒胃口!」

區老也皺著眉頭說道:「是啊,也不知道姓吳的那家伙,干嘛要在這上面留下這一段,如果是留他自己到也沒什么,干嘛要留祝枝山的名諱,真是徒惹人厭!」

「區老,您說的到底是誰啊?」鄭教授連忙問道。

「阿琛,你知不知道是誰?」劉老問道。

楚琛微微一笑道:「除了祝枝山的外孫吳應卯,還能有誰!」

「原來是他啊!」吳叔和趙學義全都恍然大悟。

鄭教授恍然道:「以前看書上說,吳應卯模仿祝枝山非常相像,沒想到今天一見,果然是名不虛傳。」

「什么名不虛傳,他這是沒安好心!一個以專門模仿外公字畫來牟利的人,人品也好不到哪去!」

區老說道:「我覺得吳應卯之所以在這幅作品的上面留祝枝山的字,也是想用祝枝山的名頭提高這幅作品的價值。要知道,一幅沒有收藏印的作品,和一幅有祝枝山跋尾和收藏印的作品,價錢相差還是很大的。」

「區老,您的意思是說,另外兩個收藏印主人的年代,都要比吳應卯來的晚?」

劉老聞言就笑道:「小鄭啊,虧你還是歷史系的教授,難道連項元汴和顧韡(音同『偉』)生活的年代你都不知道?」

鄭教授有些不好意思的說道:「劉老,您也知道我主要研究的是唐宋史,明代的文人我還真了解的不太多,這項元汴我雖然知道一些,不過也僅限於知道他是明代的畫家,至於生平我還真不太清楚。」

區老說道:「那你這方面應該要補習一下了,雖說不必要通熟,但多少還是要有些了解的,不然以後買古玩有可能要吃虧。」

「行,這事我記住了……」

「阿琛,這兩人你應該知道吧?」劉老問道。

「這我到還是知道的……」

項元汴,為明代收藏家、書畫鑒賞家。字子京,號墨林,一號墨林山人,又號香崖居士、退密齋主人。家以善治生產而富。工畫墨竹、梅花、蘭草,頗有逸趣。

其精於鑒賞,好收藏金石遺文,法書名畫,其「天籟閣」藏書皆精妙絕論,每遇到宋刻,即邀請文彭、文嘉兄弟共同鑒賞。當時越中藏書家,當以嘉興項元汴、鄞縣范欽為首。清初,清兵南下後,他的藏書,其藏品被千夫長汪六水所劫掠,散失殆盡。……

而顧韡同樣是收藏家,生活的年代也是明末清初。他字開林,號河瀆漁人。明亡後,拒不仕清。專以藏書、讀書為娛。重視收藏明季圖籍,以明代遺民自稱,以懷念故國的心情從事典籍的收藏,因而多明代史料……

介紹過留有收藏印的兩位人物後,楚琛又說道:「我覺得這幅《洛神賦》之所以這么默默無聞,與項元汴和顧韡這兩人的遭遇還是很有關系的。我估計,項元汴被汪六水所劫掠的眾多藏品之中,這幅作品應該就包含在內。」

「後來,顧韡得到了這幅作品,但他又因為厭惡清朝,可能是擔心宣揚出去之後,會被統治者收去,所以也就秘而不宣了。從而導致了這幅《洛神賦》的默默無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