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五章 龜紋斷(2 / 2)

鑒寶人生 吃仙丹 1577 字 2022-10-04

「嗯?」吳可走上前,看了看,皺著眉頭說道:「阿琛,你是說這露出來的栗殼色底色嗎?咦!栗殼色?」

看到吳可臉上驚疑的模樣,楚琛就笑道:「怎么樣,想起來了吧?」

吳可之前雖然學習古琴不認真,但古琴的構造和工藝還是知道的,她有些驚訝的說道:「阿琛,難道你的意思是說,下面的這一層,是純鹿角灰胎,這真得是一把唐代的古琴?」

琴的制作過程是非常考究的,其它先不說,為了對琴更好的保護,上漆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由於生漆具有彈性,有永不磨損的特性,硬度高、附著力強,傳音效果好,即便是現代科技如此發達,目前還沒有任何合成漆能取代它的功能。因此,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琴表漆都是用的生漆。

生漆,是我國著名的特產,從漆樹上采割而得的漆液,經除去水份並濾去雜質即為生漆。

生漆品質的優劣,是與產地、漆樹品種、立地條件、割漆時間等有著密切的聯系。《本草剛目》記載:「凡驗漆,惟稀者以物醮起,細物不斷,斷而急收,更又塗於竿竹上,蔭之速干者,並佳。」

生漆的干燥,必須蔭室,如果處理不恰當,容易造成返工浪費。同樣的漆,在南方髹塗比北方易干,春秋季節比夏冬季節易干,新漆比陳漆易干,稠漆比稀漆易干。

天然漆漆膜堅硬而富有光澤,具有良好的耐腐性,耐熱、耐水、耐油和耐多種有機溶劑的功能,電絕緣性能也很好。今天我們有幸落指撫觸上千年的老琴,上好生漆的功勞,絕不可抹殺。

另外,琴面木質松軟,為保護琴面能歷經長期的磨損,又要兼具傳音效果,除了上好的生漆之外,琴器表漆下必有灰胎,因此加上漆灰的工作成為制琴最重要的一環。

用在琴上的漆灰有鹿角灰、瓷灰、磚灰等八種漆灰,其中最常見為鹿角灰、瓦灰以及八寶灰,又以生漆與鹿角灰的組合,為歷來斲琴家所公認為最佳塗料。

鹿角灰是以鹿角霜粉末調和生漆,之所以說純鹿角灰就是使用的百分之百的鹿角霜。

現在許多賣古琴的,都說自己一把幾千塊錢的古琴使用的是純鹿角灰,楚琛想想都覺得很可笑。

要知道,梅花鹿可是國家保護動物,就算有飼養的,數量也少的可憐,想想一把古琴長度可是有一米多,寬度在二十公分左右,這么大的面積,使用純鹿角灰,幾千塊錢買的下來嗎?還是說,商人們都是活雷鋒,喜歡做賠本的買賣?

言歸正傳,吳可之所以覺得這把琴是唐代的古琴,也是因為經過長時間沉淀,唐代古琴的表面漆灰正好就有墨、栗殼色兩種,這把琴正好是栗殼色的,吳可當然會如此懷疑。

楚琛回道:「是不是唐代的琴,得把上面這層掩飾的漆去掉,看看下面的斷紋才行!」

吳可聞言連連點頭,表示同意。

斷紋指琴表面上因長年風化和彈奏時的震動所形成的各種斷痕。斷紋的種類很多,主要有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冰紋斷、流水斷、龍鱗斷等。

像唐琴的斷紋以蛇腹斷為多,也有冰紋斷、流水斷等。如果一會去掉上面的漆,看到許多蛇腹斷,那么這把琴是唐琴的可能性很大。

說干就干,楚琛先是用手在掉漆的部位把上面的掩飾漆撕了一下,發現這層漆已經風化的非常厲害,很容易就能去掉,於是兩人馬上動手,小心又快速的把上面這層漆給去除了。

隨著時間的流逝,琴面的掩飾漆越來越少,吳可就看到琴面上有著許多形如冰面開裂、橫豎交織之紋路,等到完工後,她就有些失望的問道:「阿琛,這是冰紋斷嗎?」

冰紋斷是明後期才被傳說開來的斷紋品種,古人皆未提及。傳世古琴中,冰紋斷在元明琴上相當常見。因此,吳可才顯得有些失望。

楚琛笑著說道:「冰紋斷可比這個要小,這是龜紋斷。」

吳可臉色一變,驚呼道:「這是龜紋斷?!」

古琴以龜紋斷最為名貴,琴家常有「千年難買龜紋斷」之說,其代表的年代也非常的古老。其次則為梅花紋,然後是牛毛斷、蛇腹斷(又分為大小蛇腹斷)和流水斷(又分為大小流水斷)等。

不過龜紋斷雖然最為名貴,一般人也只聞其名不見其身,現在乍然見到這種紋斷,吳可心中的驚訝可想而知。

吳可定了定心神,開口問道:「阿琛,難道這把古琴,還早於唐代?」

楚琛搖了搖頭道:「一般來說,琴不過百年不出斷紋,而隨年代久遠程度不同,斷紋也不盡相同,是鑒藏古琴的主要依據之一。但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從歷史傳世實物來看民國制作的古琴也有斷紋。有的傳統工藝制作古琴更是在制作未完成時就已出現斷紋……」(未完待續。。)

ps:感謝「健壯小星星」「書友130930001413067」「夏陌1314」投的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