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六十章 交流會進行時(2 / 2)

鑒寶人生 吃仙丹 2548 字 2022-10-04

「楚老師,麻煩您過來看看這幅黃筌的作品呢?」

聽了這話,大家的目光紛紛轉了過去,只見魯傳雄現在鑒定的是一幅鷹擒圖。

楚琛走了過去,問道:「魯老,這幅畫怎么了?」

魯傳雄說道:「你先看看再說,免得先入為主。」

「好的。」楚琛點了點頭,就換了一幅手套,拿起工具看了過去。

此圖是一幅絹本設色工筆畫,描繪的是蒼鷹搏兔的場景,畫作下筆輕松利落,善用顏色,表現猛鷹羽毛的萬態變化上得心應手,更添幾分畫面張力。

而且,作者勾勒謹細,毛羽灑然,鷹的形體生動而自然。鷹眼的神姿,尤為英發,顯示著一種威猛之氣。而狡兔奔躍也似飛,且側眼圓瞪,驚恐之勢躍然紙上,也顯得猛鷹之勢厲不可擋。

另外,此圖還留有「蜀郡黃筌鷹擒圖」的題識,還有幾枚明清時期人物的收藏印。

黃筌為五代時西蜀畫院宮廷畫家,後入宋,任太子左贊善大夫。其早年以工畫得名,擅花鳥,師刁光胤、騰昌佑,兼工人物、山水、墨竹。山水松石學李升,人物龍水學孫位,鶴師薛稷擷諸家之萃,脫去格律而自成一派。

他所畫禽鳥造型正確,骨肉兼備,形象豐滿,賦色濃麗,鉤勒精細,幾乎不見筆跡,似輕色染成。這種畫法,一般稱為「勾勒法」。黃筌的兒子居寶、居采、居實,都繼承了這種畫法,而形成了花鳥畫中的所謂「黃體」。

像眼前這幅畫作,作者下筆精准謹細,且其營造氣氛更是了得,而且作畫線條均細輕柔,同時注重色彩的渲染,不僅描繪出形態的畢肖,而且刻畫出了蒼鷹和驚兔的內在的生命力,可謂是「骨氣豐滿」。從這些特點來看,確實符合黃筌的畫風。

過了好一會,楚琛抬起頭來,說道:「魯老,我明白您的意思了……」

「是什么?」還沒等楚琛把話說完,田興偉就打斷他的話,有些緊張的問了一句,沒辦法,誰叫這幅畫是他花大價錢買的呢?

「我感覺少了一些富貴氣息。」楚琛直接回道。

「對!」

魯傳雄對楚琛的話表示贊同,說道:「黃筌這個人從青年一直到晚年,都受到了當時統治者的重用。他一直在畫院供職。有出入宮廷之便,所看到的都是珍禽、瑞獸、名花、奇石一類的東西。」

「再加上。他的作品,大多數又是按照皇帝的意旨而作。所以。無論從作品的題材或是表現方法來說,都不能不受到宮廷貴族豪華奢侈生活的影響,反映出統治階級的審美觀點和審美要求。因此,黃筌的繪畫風格,一向以富麗工巧為特點。所謂『黃家富貴』就是指的這一點。」

說到這里,他指著畫作介紹道:「但是吧,這幅畫工巧到是有了,富麗的話,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表現。但我感覺離黃筌的程度還是要差上一些的。」

這時,王如洋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那有沒有可能,畫這幅作品的時候,黃筌還年輕,並還沒受宮廷太大的影響?」

「這不可能。」

楚琛搖了搖頭,見大家都看向了自己,他接著解釋道:「我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這幅作品使用的『勾勒法』已經非常老道,肯定不是黃筌年輕時能夠達到的水平。以這點來分析,就可以證明這不是黃筌的真跡。」

「哎!」

聽到這里,田興偉就長嘆了一口氣,苦著臉說道:「原本我還想能夠撿個小漏。沒想到最終自己卻被別人撿了漏!」

王如洋拍了拍田興偉的肩膀,說道:「老田,打眼這種事情太正常不過了。沒必要太過糾結。不過,有一點我得說你一下。黃筌的作品到目前為止,一共只有兩幅。你買的時候,應該小心謹慎一些吧。」

黃筌的作品數量很多,僅《宣和畫譜》所著錄的作品,就有三百四十九件。但到了現在,就只有兩幅作品比較可信,一件是黃筌的《寫生珍禽圖》卷,另一件就是流傳到國外去的《竹鶴圖》。

另外,再加上黃筌的兒子黃居采的《山鷓棘雀圖》軸,現在比較可信的「黃派」真跡就只有三件而已。由此也可見作品的珍貴,至於說想在上面撿漏的可能性肯定是微乎其微的。

田興偉苦笑了一聲:「還不是貪念作祟嘛!」

其實,如果在別的時候,他打了次眼到也沒什么,但現在就有些丟人現眼了,特別是到目前為止,大家帶來的東西,就只有他一件有問題,這更加讓他郁悶。

「田總,您也不用這么沮喪,這幅作品雖然不是真跡,但也是可圈可點的。」

這時,魯傳雄開口道:「另外,憑我的經驗判斷,我覺得這應該也算是名家的仿作。」

「誰?難道是張大千?」田興偉連忙問道。

「我說田總,你這樣的心態可有些不對啦!」

「是啊,咱們認識的時間也不短了,老田你的好面子的性格哪個不知道?不就你是第一個拿出來有問題的東西的人嗎?有什么大不了的,在座的哪個沒這么丟臉過?都是朋友,還介意這種事情,可有些不對啦!」

「就是,大家既然是朋友,沒必要這樣……」

一時間,許多人紛紛表示田興偉太著像了,勸他放寬了心,不要在意一次的得失。田興偉也馬上反思自己的過錯,向大家檢討自己的不是,心情也變得好了起來。

隨後,魯傳雄就笑著說道:「清末民國那會,並不是只有張大千仿的好,另外可還有一位專門仿工筆古畫的畫家……」

這時,田興偉雙手一拍:「嗨!忘記還有劉伯年了!」

劉伯年是張大千的同鄉,他在古代書畫的復制、臨摹上本領高超,絲毫不讓張大千。他早年拜畫家王個為師,學習吳昌碩的大寫意花卉,後又廣泛地學習宋元繪畫的精華,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他的畫路很寬,從宋人的工筆花鳥到清代華新羅的山水無一不能。

劉伯年作偽古畫有主要幾個特點,一是他雖然拜在師傅的門下,但他的畫路更接近於張大千,對宋人作品揣摩的很透,無論是在線條還是在設色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對應性,惟妙惟肖。

二是他的做舊功夫非常高明,不論是紙上的包漿,還是紙絹的「舊氣」都做得非常好,可稱是天衣無縫。

最後,是他所臨仿的對象多是選擇工筆或小寫意的花鳥、人物,沒有大寫意風格的作品。

原因很簡單,工筆或是小寫意的畫繪制時間較長,工序較復雜,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如果摹仿者的水平高、心態穩,可較容易仿到與原作相近的程度。這是他的仿古作品能夠讓很多大鑒賞家「走眼」,並被各大博物館收藏的主要原因。

這里有個故事,民國時期,劉伯年臆造了一張《梨花鱖魚圖》,托名是宋代畫家李延之的作品,這件作品生動、自然,沒有亦步亦趨摹仿古人所產生的生硬、局促之感。

完成之後,這幅畫先被人悄悄地弄到了京城,後由畫商陸鯉庭賣給了滬市博物館,滬市博物館把它作為精品收入《畫苑綴英》。

劉伯年看到畫冊後感到事態嚴重,就主動給有關部門寫信,說明他造這張假畫的情況,真相這才大白於天下。由此,也可以看出他的仿作水平之高。(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