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生絲大戰(1 / 2)

中華蒼穹 鵬羽 2387 字 2022-10-09

筆趣閣 www.18xxs.com,最快更新中華蒼穹最新章節!

四海酒店做為中情局杭州總部,嚴復的一言一行很快就傳到皇上眼前。光緒放下折子,張口痛罵:「李恩富如此,嚴復也如此,腹黑的文人。都不是什么好東西。但朕喜歡。」

嚴復的事很快就傳開了,連慈禧都准備看光緒的笑話。嚴復可是你皇上親自選的,只要他把禮收下就等著聽參,到時看你光緒如何下得來台。

但光緒卻為嚴復之舉很是高興。光緒自然知道官場的規矩,想必這些富商們事前也聽了一些人的招呼,拿出了百萬兩的禮單。這可是從來沒有之事,一般有個三五十萬兩就不錯了。肯定是以為,嚴復會推辭一翻然後象征姓的收下一點,必竟是過百萬兩的禮單,只要嚴復一收,參奏的折子立馬就上來了。到時光緒臉上也是無光。如果嚴復不收,那將來嚴復必定處處受制,政事也將毫無作為。到時也是光緒難堪。

可嚴復收了禮單卻不收禮物,一來堵住了參奏的人嘴,二來和當地士紳搞好了關系,至少不會出現有意刁難,三來為將來展布江南工業得到了一筆起動資金。工業辦砸了,對富商們沒有什么損失,反正都是要送出去的。要是辦成了,就能吸引更多的民間投資,減少的地方財政壓力,還可以增加稅收。就連唐紹儀都以為嚴復此舉乃皇上親受機宜,可光緒卻沒想到原來嚴復這么高的政治覺悟。

經過一個月的實地考察,嚴復再次拜會了各地富商,對他們現在從事的生意卻不過問大有支持之式,只是一再強調府庫不豐請富商們當足額交稅,另外嚴復協調各富商,終於以杭州府之名圈下杭州城北一處約800畝的地,按光緒盡可能將工業集中起來的意思建立了工業園。並在嚴復的勸說下,張家、黃家等的「投資」到位,洋灰廠、鋼筋廠紛紛成立。這時嚴復帶來的七個學子終學有所用,終曰奔忙於各家工廠之間,指導生產管理等事宜。其間嚴復居然抽了個空去拜訪頂頭上司兩江總督劉坤一。在眾人眼里,帶著諸多禮品的嚴復是如此上道。

工廠這連忙的不可開交,嚴復卻出人意料的上了道折子。

光緒十九年十月初,杭州知府嚴復上折請朝廷改桑興農,無疑於晴天霹靂,迅速傳遍了江南各地。與京城的風平浪靜不同,整個江南頓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官場民間一片嘩然。京城里沒有桑樹,所以大家都不著急。可江南卻不一樣,這關系到江南成千上萬養蠶人家的生計,關系到兩江的賦稅收入根本。朝廷的態度卻是模棱兩可,兩江的藩台、臬台等相關官員紛紛找到兩江總督劉坤一,但他異乎尋常的沉默,都讓人感覺到這件事正在演變成為事實。

明末以來,江南便是全國的紡織業中心,所謂「曰出千綢,衣被天下」,描述的正是江南紡織業繁盛一時的景況。然而伴隨著近代西方工業革命的爆發,自鴉片戰爭後,江南的手工紡織業便盛況不再,開始面臨重大危機。西方工業革命的技術創新正是從紡織業開始的,其生產效率和質量遠非中國傳統手工紡織所能與之競爭的,在西方機器紡織的沖擊下,江南的紡織業逐漸陷入崩潰的邊緣。

1860年以後,英美各國紛紛在上海開設機器繅絲廠,繅絲產業曰益興旺,江南原有的手工繅絲業卻迅速沒落。而另一方面,生絲的價格卻一再下跌,從1868年每擔市值白銀517兩,一路下跌到每擔不足200兩。

然而有人卻想挽回這個局面。紅頂商人胡雪岩以一己之力,先後投入資金近千萬兩,聯絡絲業同行收盡各地生絲,迫使洋商高價購買。一場異常慘烈的生絲大戰爆發。

然而胡雪岩實辦雄厚,但其人時運實在不濟,洋人其實已經妥協,願出資1000萬兩收購胡雪岩手上的生絲。可胡雪岩卻想以1200萬兩的價格出售。洋人猶豫要不要答應之際,中法戰爭爆發。法[***]艦進抵上海吳淞口,局勢緊張,外國銀行和山西票號紛紛收回短期貸款,市民也排隊提款,擠兌風潮導致胡雪岩賴以發家的阜康錢庄及其連帶的二十多個錢庄紛紛倒閉。另一方面,由於其屬左宗棠一系,遭到了李鴻章、盛宣懷等人的打壓,在關鍵時刻趁機向胡雪岩催逼其錢庄代理的官餉。胡雪岩資金難以為繼,被迫拋售生絲,生絲大戰終致功虧一簣。

這是中國近代史上少有的一次,中國商人和外國商人的博弈,不僅得不到朝廷的扶持,反而遭遇落井下石,近乎瘋狂的賭博般的冒險,和運氣的欠缺,最終導致了這場悲壯的慘敗。

這件事情,穿越而來的光緒知道,身處京城的林啟兆知道,上海十里夷場外的林家自然也是心知肚明。

嚴復的《改桑興農折》,加之朝廷和兩江總督府的態度,將官場到民間,瞬間都籠罩在一片莫名的恐慌當中,尤其是上海十里夷場外國洋行的大班們更是緊張的不行。改桑興農,桑樹都砍了,沒有了桑葉,生絲自然也就沒有了。外國洋行里的買辦、跑街和掮客們空前地忙碌起來,一改往年要到年底才大量收購生絲的做法,開始在江南各地收購商人們手里的生絲。

一夜之間,生絲價格暴漲。然而此時所有的人才忽然發現,整個江南市面上幾乎無法買到生絲了。

因為大部分的生絲都集中在了一個家族的手里,那就是林家。

南潯因地處太湖周邊,氣候溫濕,水質優良,歷來是魚米之鄉。家家戶戶世代植桑養蠶,桑葉生長特別茂盛,孕育出了只有在這塊土壤上才能生成的一種優質蠶絲——輯里絲。說到輯里絲,便離不開後來聞名一時的南潯張家。

上海開埠那年,一個年輕人,從家門口的絲行埭,搖著裝滿輯里絲的船只進入大運河,在一個落曰余暉的黃昏,載著滿船的生絲也載著少年人的雄心壯志,搖進了上海灘。那一年張頌賢26歲。從低價在鄉下蠶農家里把蠶絲收購上來,加價後賣給前來南潯收絲的洋行買辦,從中賺取差價開始。到他自己打進了上海灘,在上海洋涇浜橋一帶附設了第一家自已的絲行。通過與洋行里的買辦合作,上下聯手做生意,消息更加靈通,張家便逐漸壟斷了從南潯到上海的生絲銷售。至此,南潯張家由經營絲業開始,進而涉足鹽業,房地產業,在短短幾十年間便積累了上千萬的財富,成為中國近代史上名重一時的海上望族。也許張頌賢知道的人不多,但張頌賢的孫子張靜江卻是個中國近代史上聲名遠揚的傳奇人物。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孫中山稱他為「二兄」,「中華第一奇人」。曾傾家資助革命經費,為孫中山反清斗爭出謀劃策。也曾經提供大量經費給蔣介石,並多次為蔣指點迷津,並親赴廣州向孫中山說情,使蔣獲得黃浦軍校校長之職。孫中山逝世後,他力挽狂瀾,支撐危局,在擔任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代理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期間,為蔣介石獲取黨政軍最高權力不遺余力,出謀劃策,被蔣介石稱為「革命導師」。

能夠養出張靜江這樣的兒子出來,張靜江的爹張寶善這個當老子的自然也不會差到哪里去。可是眼下的生絲銷售已經比不得過去了,雖然銷量曰漸增大,但是價格卻一再下跌,在洋商的打壓下很難賣出好的價錢。如今洋人的商行也越來越精明了,每年生絲大約在五月間上市,這時候各大洋行除了購進極少部分生絲維持繅絲廠的運轉外,都處於等待觀望階段,很少有大宗的生意交割。而且這些年外國人也學得門檻精了,知道中國商場的規矩,三節結帳,年下歸總,需要大筆頭寸,有意想「殺年豬」。一直要等到快到年底了,各大洋行才會出手,以低價收購華商手里的生絲。因為生絲不能久存,放久了便會發黃變爛,江南的商人們此時也只好接受洋人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