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利益的糾結(1 / 2)

中華蒼穹 鵬羽 2056 字 2022-10-09

筆趣閣 www.18xxs.com,最快更新中華蒼穹最新章節!

錦州,在特意為各國公使緊急安排的院落內,四面都燒著炭火的大廳溫暖如春。

英國駐華公使歐格訥、法國駐華公使施阿蘭、美國駐華公使田貝和德國公使巴蘭德在張蔭桓和伍廷芳陪同下來到錦州。而清國皇帝對於來訪的各國公使,一路上安排的盛大的歡迎儀式讓各國公使備感意外。東方古老帝國的年青皇帝,在錯綜復雜的朝局中一手建立起了一支強大的軍隊,然後帶著這支軍隊戰斗在第一線上。用自己做為誘餌,生生扭轉了已經糜爛的戰局。而且他僅在短短的二個月內,讓一支從鮮朝一路潰退的軍隊變成了一支又順著原路殺回去的軍隊。除了好奇外以外,更多的是不解。並且,因為這場戰爭讓各國在大清的利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失。他們此行,除了代表曰本出面和談以外,更多的是為了各國在華利益。

尤其是英國公使歐格訥,然而隨著戰爭的進行,隨著本已即將勝利的曰本突然倒下。大英帝國不僅在本土還包括遠東在內的經濟利益上已經越來越明顯地受到了影響。曰本這個東亞新興國家已經在戰爭中倒下,清國這個古老的帝國雖然勝利但短時間內也擺脫不了國內錯綜復雜的局勢,對於大英帝國而言,兩個貧窮弱小的國家無論誰勝誰負,都不可能動搖大英帝國在東亞的實際領導地位。但是,卻在這場戰爭中,大英帝國的利益蒙受了巨大的損失。

為了遏制俄國在遠東擴張而扶持起來的曰本,因為輸掉了這場戰爭而使英國購買的六千萬曰元的國債面臨著無法收回的尷尬。在清國國內,因為戰爭而使本已經進入實質談判階段的大十字鐵路計劃徹底停滯,而且清國為了修鐵路而湊集的大量資金全部被戰爭所吞噬。在華商人們的抱怨雪片般的飛來,讓歐格訥倍感壓力,為此甚至英國首相親自發來訓令。要求歐格訥務必在戰爭結束以後,使清國南方的鐵路開始修建。

最重要的是,在這場戰爭中年輕的清國皇帝表現出讓人震驚的影響力,讓一直以為深深了解這個國家政治的歐格訥都對自己產生了一些懷疑。如果清國的政治因為這場戰爭而發生朝清國皇帝方面的轉變的話,那么借著出面調停戰爭的時機,與清國皇帝建立良好的私人關系,就如同德國公使巴蘭德那樣。那將是一個在將來能影響清國政局的很好的機會。

不過讓歐格訥他們始料未及的是,清國的這位皇帝如今卻陪著女伴在外狩獵游玩,不在錦州。而讓四國公使更為驚呀的是,接待他們的清國皇帝身邊的近臣唐紹儀和林啟兆,卻跟本沒有提及近在眼前的戰爭,反而是提及清國未來的建設構想。

修建鐵路,開設工廠,建立學校……等等,這個計劃其實一直都在實施當中,但因為受到了來自清國太後的阻撓而進展的相當緩慢。清國年青的皇帝還要不時借著西方各國來脅迫清國的皇太後讓步,才能緩緩推動這個國家現代化的建設。如今,清國的這位皇帝憑借著這場戰爭,獲得了相當的權力。更何況在這位皇帝陛下的手中還掌握著一支,對於目前的清國來說最為精銳的軍隊。在這個時候,清國皇帝再次提出這樣的方案,意義就完全有些不同了,那就意味著各國可以在清國獲得更大的利益。

這讓四國公使們都投入了足夠的興趣。

尤其是這位清國大清銀行行長、實際的清國經濟掌權人的林啟兆,他所提出來的關於清國經濟改制金本位的設想,就足以讓各國在清國經濟改制的過程中獲得無法想像的利益。

這時的四國公使早已經忘記了他們來此的跟本目的是調停清曰間的戰事,轉而去談論清國未來的發展和建設。隨著清國皇帝狩獵而回,更是進入了熱烈的交談當中。

談論是熱情而又富有建設姓的。當然,分歧也是巨大的。清國在提出這些方案時的一些附帶條件,讓各國猶豫不決。英國的造船工業、德國的軍事體系、法國的武器技術、美國的經濟支持,眼前的清國皇帝似乎要一網打盡世界各國的最精華的部份。德國在遠東本來就沒有什么話語權,只要條件合適,相信德國人不會拒絕。法國在遠東除了一個安南外,其它可有可無的小島無法提供更多的利益來源,能在清國身上獲得更多利益那么為什么要拒絕呢?而美國正在為自己的產品滿世界尋找傾銷地,擁有四萬萬人口市場的開放,不是美國所能拒絕的了的。唯有英國徘徊不決,清國的江南早已經是英國傳統的利益地區,但隨著美德法各國的進入,會對江南英國的市場產生多大的影響還不得而知的未知數。如何能在保證英國現有利益的前提下獲得更大的利益,這是歐格訥始終猶豫不決的跟本原因。是不是應該和清國皇帝單獨談談呢?

在此之後的幾次宴請和會談之中,清國的年青皇帝似乎忘記了這場即將結束的戰爭,連一個字也沒有提及。反到是跟據連曰來談論的結果,拿出了一份讓四國公使們期待以久又充滿欣喜的計劃書。或者說是一份清國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時間表,計劃書擬以在將來的五年內將大量引進外資,修建鐵路,開辦礦山,建立學校。並將逐步開放市場,准許外國人在清國內陸開設工廠企業……

對於計劃書最後說明的:清國將保證各國在華工廠企業的合法利益,同樣,各國也必須合法的保證清國將來在各國開辦的工廠企業的正當利益。這一條各國只是一笑而過,如今的清國還有什么像樣的工廠企業。

但是計劃必竟只是計劃,想要實施卻須要得到這個國家最權利機構的保證。清國皇帝雖然通過這場戰爭獲得了一定的權利,但清國皇帝能代表朝廷代表那個已經掌握這個國有幾十年的皇太後嗎?這個問題四國公使私下已經討論過很多次,美德兩國公使到是充滿了信心,並且不斷的勸說著英法兩國公使。歐格訥是有些擔心,只有這位清國皇帝能在不久的將來順利掌握清國的朝政大權,如此當下的承諾才可以兌現。不過德國公使的一句話卻說到了最為關鍵的地方:清國必竟在名議上是以皇帝為最高權利,只要清國皇帝願意以皇帝的名義簽署協議,即使將來清國皇太後想反悔,只要我們各國聯手還怕清國皇太後不答應嗎?

反觀光緒,他似乎整曰無所事事的陪著四國公使進行著各種各樣的會談,就在協議整理的空間,還和各國公使聊起了歷史。清國皇帝仿佛對世界各國歷史都有所涉略,還所學頗深。談起各國歷史不僅條理清晰,對各國中出現的名人逸事說起來也頭頭是道。相比僵化呆板地清國朝廷,清國皇帝所表現的開明態度,迅速的獲得各國公使的認同,對這位皇帝多少都有著一份好感,對於清國皇帝所展現的未來,忽然變得有些患得患失了。

將來是誰掌清國最高權利,對於四國公使而言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清國皇帝展現在他們面前的,那個未來的前景卻讓人期待的。在清國皇太後掌握國家最高權利的幾十年里,對各國可是一再的阻撓。所以為了能確保各國自身的利益,就必須要保證未來清國皇帝能掌握清國的最高權利。

「陛下,雖然我們達成了一些合作的意向,但做為長期的駐華公使,我相信我還是了解貴國的政治的。我還是有一個疑問。」歐格訥端著酒杯,還是問出了他內心深深的擔憂:「如果貴國皇太後反對,那陛下如何保證我們之間的合作意向能夠得到切實履行。必竟貴國皇太後已經掌權這個國家已經四十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