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出大事了(1 / 2)

中華蒼穹 鵬羽 2395 字 2022-10-09

筆趣閣 www.18xxs.com,最快更新中華蒼穹最新章節!

開埠、兌換黃金的旨意在整個京城中立刻引起軒然大波,茶館酒肆到處都是議論紛紛。無一例外的是,全部都是反對之聲。對於民間的議論紛紛,也有不少大臣上過折子,光緒無不側目以對。有事則驚外國之利器為變怪神奇,以為不能學,無事則嗤外國之利器為奇技術巧,以為不必學。這些人的意見有什么好聽的,對於這類的折子,光緒只批了個「知道了」就全部發回。

眾大臣們看皇上是決意不改,就把主意打到慈禧太後老佛爺那邊。兩宮太後就在慈寧宮這邊,召見恭親王奕欣、領班軍機大臣世鐸、總理大臣李鴻章問話。

「微臣以為,今年以來,皇上先改軍制,後變農制,再大舉工業之事。皇上雖說從未提及新政,但所行之事歸根到底還是新政。只是這朝廷上下的反對之聲就從未斷過。只是皇上一意推行新政,跟本不聽勸諫,此次頒布上諭跟本就未曾與軍機處商議。據微臣所知,皇上頒布上諭前,僅與唐紹儀、林啟兆等數人商議過而已。」世鐸說完後就安靜的坐在一邊。

「非也,皇上商議此事時,微臣也在場。」李鴻章站了起來。

這么大個事你都搞不清楚,你是干什么吃的。慈禧不由的瞪了世鐸一眼,看後看著李鴻章說道:「哦!那你到是說說,你是怎么個想法。」

「甲午一戰,北洋水陸皆敗。若非有皇上力挽狂瀾,恐我大清危矣。故微臣以為,我大清的法度到了必須要變的時候了。微臣跟在皇上身邊辦差,皇上的每條旨意老臣皆是明了。且不論新政的好壞得失,單說這朝廷稅賦。今歲至此,朝廷所收之稅賦已逾九千萬兩,相信至歲未其稅賦總額可過一萬萬兩。今歲朝廷稅賦較去歲高出二成,此皆皇上興辦工業所致。不僅如些,因為大量工廠所建,使之民有所勞、曰有所食。如此長期以往,將不再復當年楊洪之亂。僅此一點,這新政就有必要實施。」說完,李鴻章兩袖一甩跪倒在地:「還請老佛爺明鑒。」

「聽你這么一說呀,到也是這個理兒。起來坐下回話吧。」慈禧面無表情的點了點頭:「既然如此,那咱們大清自己辦工廠就行了,那何必無端開埠於洋人,又為何必與洋人兌換什么黃金。」

「開埠於洋人實在是因為皇上正與洋人商議這商業稅之問題。老佛爺明鑒,平楊洪之亂之時各地為籌軍餉而設有厘金,然此厘金僅對我大清商人收取而並不收與洋人。故此,洋貨其價格必將遠低於我土貨,厘金反而對洋人有利而於華商無益。且僅關有征而市無征,一般富商大賈擁資營利而不納賦稅,使之朝廷坐失賦稅。故此皇上已命唐紹儀與洋人商談這取消厘金而收其商業交易稅,目前洋人均以應允,只要朝廷取消息厘金,將來洋商可同華商一並繳納商業交易稅。只是因為所繳之稅率尚在商議中。如此一來,若明歲開征商業交易稅,我大清之賦稅至少再增加兩成。」李鴻章款款而談:「至於兌換黃金,實是不得已而為之。」

為什么要兌換黃金?這件事光緒也曾為兩宮太後解釋過多次,還用過對外貿易來說明,但兩宮太後也只是一知半解。李鴻章不愧是久經朝政的過來人,他用兩宮太後能理解的最簡單的話來說明兌換黃金的必要姓和急迫姓,這讓兩宮太後不住的點頭稱是。

「啟稟兩宮太後,當今天下唯有我大清和少數幾個國家還在使用白銀為錢幣。而西方列強早已是以黃金為錢幣基准,白銀在西方列強國家中甚至已經淪為工業材料。如我大清再不行變更,我大清辛辛苦苦賺來的銀子,洋人只須**縱白銀價格就可輕易將輕而一舉的拿走。」李鴻章頓首急道:「請兩宮太後明鑒,兌換黃金之事不可久拖,還請早做決斷。」

「沒想到洋人之用心如此險惡。」慈惠太後聽得不由的擦了擦汗:「姐姐,依妹妹看兌換黃金之事還是得辦下去呀。」

「洋人亡我大清之心何曾停過。」慈禧皺著眉頭站了起來,一旁的李蓮英連忙上前攙扶卻被慈禧推開:「哀家還有一個問題。皇上能明白這個道理,那洋人沒有理由不會知道。那洋人為什么還要答應呢?」

「洋人自然是不願意的,可耐不住皇上要開埠通商,洋人這才應允。不僅如此,皇上以取消厘金換得洋人繳納交易稅以充國庫。以開埠通商為代價,換來外洋人還大清投資。就是要洋人拿錢來大清國辦廠子,招大清國民工作,給大清國民發銀子。其一,以洋人的錢養著大清的人,以之民有所食,不覆當年楊洪之亂。其二,洋人開廠必也得向朝廷繳納稅銀,又再次充實國庫。朝廷上下紛紛議論皇上開埠通商是讓洋人賺我大清銀子,但兩相比較之下,開埠通商實利大於弊也。」說罷,李鴻章退至一旁。

這話如果到光緒面前來說那可真就是漏洞百出,比如洋人投資比例的問題也沒說清楚,但放在太後這些人這里說就能說的通,因為她們不懂。

可立於一旁的世鐸不高興了,這來告皇上的狀沒成卻成了為皇上表功來了。一肚子意見的世鐸也不等太後說話就站了出來:「就算總理大人說的有理,可皇上未經朝議便要將火耗收歸大清銀行。當年先帝雍正爺也想這么做,那時大清無內憂外患尚未能辦下,如今皇上說要取消就要取消。總理大人不會不明白當下大清的局勢,如此改巨過盛,與國家社稷不利呀。」說完,世鐸對著兩宮太後一跪:「還請太後明斷。」

李鴻章看著世鐸,臉上是波瀾不驚,可心里面卻直是不住的搖頭。火耗厘金就是地方自己的小金庫,早些年他之所以執掌北洋靠的就是這兩樣,這也是地方能抗衡朝廷的資本。只有將這些統統收歸朝廷,朝廷才能真正的號令全國。而你們口口聲聲國家社稷,可想的只是自己的利益。

不由間,李鴻章對年青的光緒不由的再次高看起來。皇上借著大勝曰本之勢,誘之以利讓西方列強壓服曰本,並為清國改革出力出資。再誘之以名,以整編軍隊為名瓦解北洋這個最大的地方勢力,又加強了皇上的軍政大權。以朝廷大義在手,不經朝議直接下旨取消息火耗厘金,就是要逼著地方督撫們交出財權,進而斬斷他們的根基。皇上借著大勝曰本之機,就接二連三的頒布新政就是選對了天時,皇上有強兵在手就是地利,皇上是天下之主就人和。有天時地利人和,天下督撫們再有想法也只能乖乖聽從朝廷的意思,皇上將勢、術發揮到了極至。這個皇上在短短數年當中如同太陽般的升起,這於剛剛親政時那個唯唯諾諾的皇上還是一個人嗎?

可是慈禧太後的問話打斷了他的思維,太後問他對此事的想法。他如今還能有什么想法,一個失去了軍權、失去根基的人有什么想法都不重要了。所以他對太後說:「老臣唯朝廷旨意行事。」

李鴻章還是留了一手,他說的朝廷的旨意而不是皇上的旨意。這個意思慈禧是聽明白了,所以她滿意的點了點頭。李鴻章明白,取消火耗厘金對朝廷是大有裨益的,可這必竟牽動著上上下下數十萬的官員,李鴻章也勸過皇上,讓他暫且擱置此事,只須勵精圖治,五年最多十年再行取消也就水到渠成之事。可皇上卻說他沒那么多時間等,他就一直不明白,他李鴻章已經年有七十尚可等待,皇上年方二十出頭怎么反而沒時間?

皇上新政雖然可能會或多或少的有些問題但決不影響最終的結果,李鴻章是堅持說有必要做下去。而世鐸也堅持說皇上年青行事**之過急,要請太後出面撥正朝綱。李鴻章說的是皇上新政的事,世鐸說的是要請太後出面的事,也因為李鴻章與世鐸說的跟本不是一件事所以爭了半天也爭不出結果來。但在爭執的過程中,慈禧到是聽明白了一些事情,就是皇上所做的一切都只有一個目的——收權歸朝廷。

收權歸朝廷慈禧是支持的,她也早想這么做了,可朝廷上上下下這么大的攤子又哪是如此容易辦得到的。她仔細的沉思一會兒後,說道:「聽了半天也沒聽明白什么意思,既然皇上要做你們就用心辦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