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九章 材料革命(1 / 2)

中華蒼穹 鵬羽 2529 字 2022-10-09

筆趣閣 www.18xxs.com,最快更新中華蒼穹最新章節!

最高航速24.6節,最高維持時限為100分鍾。汽輪機完好,鍋爐艙一切完好。

三聯裝炮塔最大射程1.2萬米,有效射程八千米。

有效射程內,射擊穩定性好。最大射速1.5分鍾每發。

整艦結構完好,主結構完好。沒有出現破壞性損害。

好呀好呀,光緒拿著從光緒島發回二次加密電報,親自翻譯後高興得整夜沒睡。沒想到實在是沒想到,工業基礎薄弱的大清竟然能夠一次測試成功。

三聯裝火炮、新動力帶來的高航速,加上外飄的大西洋型艦首……哦不,現在已經叫做中華型艦首。對於較西方更容易上浪的垂直艦首,新式的中華型外飄型艦首除了不容易上浪而提高艦船穩定性而更好適應更惡劣的海況條件外,長長而尖削的曲線剪刀型首柱呈一種適合於賽跑的態勢,在海上能劈開海浪前進以減小波浪阻力。如以,保證了艦船的強大動力能最大限度地轉換為高航速。加高的高艦橋設計,使指揮和駕駛人員擁有更好的視野。瘦長的艦體也有效的減少的受彈面積。

這些還只是從外型上能看到的,中華型艦首對於西方工業實力強大的國家而言仿制不是問題,就算是三聯裝火炮都不是問題。可是沒有火炮延時裝置的三聯裝火炮會因為著彈點的散射而失去實用效能。所以,軍艦內部使用的液壓退制技術、火炮延時裝置、背負式炮塔結構、小水密艙設計,重點防護的概念以及最關鍵的汽輪機技術才是中國可以挑戰世界的底氣。

這個時代已經不是人多就是力量大的冷兵器時代,武器的優劣往往決定的戰場的走向。速度更快,火力更強就成了海軍艦船的設計目的。終於,泱泱中華在光緒的帶領下,依靠著洞穿未來百年海軍的眼光,集中著全世界未來精英,調集了國內最頂尖的工人。調集了大清所有財力物力……終於,可以引領世界海軍技術的葫蘆島號試驗艦出現了。可惜的是,它還不能展示在世人面前。因為一但它的現世必然會引起包括世界第一海軍的英國,和欲挑戰英國的德法兩國。以及不干心屈居一隅的美國人來強奪。大清還沒有到可以反抗的時候。所以,它只能靜悄悄的出現,然後靜悄悄的離開。正如即將進行的抗沉性實驗,那是實實在在用305毫米的炮彈打在葫蘆島身上。目的就是模仿軍艦在受彈後的生存能力。而且這種實驗可能還不指進行一次,因為部分數據需要重復測試。

為了能保住葫蘆島號這艘花費了93萬余兩白銀建造的,還是國內成本價的軍艦,一向穩重的程誠都直言不諱說光緒浪費國帑,就連原本還叫囂著要造個百十艘後去打英國的吳德仁都開始在後面說光緒就是個敗家子。就連劉步蟾、鄧世昌這些老北洋軍官看光緒的眼睛都是紅的。有甚者如馮祁之類已經直接搬到葫蘆島號上,說要與艦同沉。

抗沉性試驗是必須要進行的,因為這點不能等到戰場上再進行。「這是對海軍將士生命的不負責任。也是對未來戰列艦的設計做前期的實驗。也是在鍛煉我們的艦船打撈能力。」光緒的話很好的安撫了激動的海軍,讓海軍帶著無比的遺憾,和帶著對未來還不知道什么時候能才出現的戰列艦的期待,開始著手准備對葫蘆島號試驗艦的抗沉性試驗。

光緒一遍又一遍的翻來覆去的看著電報,怎么看怎么高興。就算第二天登上火車時還黑著眼圈的光緒依然是一臉笑嘻嘻的模樣。

有最好的巡洋艦自然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就算只是試驗艦,也代表了大清未來海軍的戰斗力。高興之余也有人帶著深深的擔憂。比如,同樣看過電報的王士珍和唐紹儀。

唐紹儀認為,這種軍艦的出現就意味著清國的科技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這一定會引起世界各國的警惕,也必將會導致引進外國技術和派出留學生方面出現困難,必竟現在大清可是滿世界說自己哪都不行。

而王士珍擔憂的卻是這種軍艦過於強大的性能。誰都知道這艘軍艦是為了將來對日作戰用的,但是它的出現必然會引起山西方各國的注意。就算是大清戰勝了日本,大清的海軍在英法等國面前依然是弱小的。一但西方列強想要強行取得該艦的相關技術,大清該如何應對呢?

問題也許會很麻煩,但卻不是急事。至少對日戰事爆發前,光緒有把握能保守這個秘密。必竟相關的設計制造單位,負責安保的可是冷峻的特工和皇家憲兵。日本的六六艦隊眼下可是眼中釘肉中刺。先把艦造出來,等打贏了日本再說吧。

當然試驗也不是沒有發現問題。船軸有點過熱出現卡頓,右側船體隔艙梁發生變形導致相關的三個水密艙失效,兩座主炮塔的減震彈簧中的八個中有三個失效,一個液壓退制器密封蓋螺栓斷裂而出現漏油……雖然都是不致命問題。但切切實實對艦支有著長遠的影響。光緒島上參與試驗的技術人員還在檢討原因和改善辦法的時候,光緒卻從電報里出現的最為核心的問題――材料。

船軸過熱是因為材料耐熱性不好熱膨脹系數高,艙梁變形是因為材料強度不夠,螺栓斷裂估計跟材料抗沖擊能力有關。雖然葫蘆島號上用的是剛剛研制出來的高性能鎳鋼,雖然鎳鋼的材料性能能達到設計要求,但材料的質地的均勻性才是考驗工業能力的重要指標。光緒相信,等他們對問題部件的材料進行試驗後一定能得到這個結論。這個不是光緒自吹,這年頭能比他更懂材料的還沒出現。自己這個原本即將去德國工作的高級工程師可不是蓋的。

說到材料,光緒腦子里現在全是材料的牌號。彈簧鋼、軸承鋼、碳素鋼、合金鋼、甚至光緒現在考慮干脆將艦殼換成不銹鋼。高性能的金屬材料,就算後世那都是各個國家最頂級的軍事機密。因為更高性能的材料和特殊材料都是為了某些軍事用途而產生的,也因為有些這些新型的材料,也使得很多科學幻想想成了現實。比如現在同樣在光緒島上研制飛機的那波人遲遲不能成功,不就是因為發動機的材料還不能承受航空動力所需要的高壓嗎?

當然對於各國還是頂級軍事機密的材料當然不是他這個民用機械工程師所能知道的,但後世那些已經軍品淘汰成民品的材料那光緒可是心知肚明。隨便從其中拿出一款材料那都是這些世界上最頂尖的材料,光緒不僅知道材料成份。還知道材料的制造工藝。但問題也就出現在工藝這一塊。

誰都知道尖頂的材料要依靠頂尖的生產工藝,同樣頂尖的生產工藝也能生產出尖頂的材料。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關系。可光緒知道的這些材料可都是用後世的那些工藝生產出來的,現在的生產工藝還達不到生產這些材料的條件。就比如集中了大清全國之力的亞洲礦業下屬的奉天鋼廠,現在年產也不過一百萬多噸。後世隨便哪家鋼廠也能達到。不是沒有錢擴大生產,不是沒有足夠的材料,這就是生產工藝的限制。同樣,也是工藝決定了材料質地的均勻性。不過一切都沒關系,這不有光緒在嘛,光緒腦子里可有著經過無數次檢驗過後最精典的各項工藝。而工藝對應的設備都已經在科學院開始研發,有著光緒提供的准確的理論做依據,有著以國家財力做後盾,有掠奪計劃做引導,設備的出現也就時間問題。

光緒腦子里太多可適用的材料。卻知道是不是大清現在軍工能力所能夠生產出來的,不然不要說是鎳鋼,鎢鋼、錳鋼光緒現在就可以拿出來生產。而針對葫蘆島號出現問題,所以光緒一頭扎進了葫蘆島造船廠。軍艦是這個世界上建造的最大的武器,也是一個國家軍事能力的最高體現。自然是一個國家生產工藝和生產能力的最高展示。想要了解這個國家最高的加工能力,海軍造船廠無疑是最好的檢驗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