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日本艦隊回來了(1 / 2)

中華蒼穹 鵬羽 2269 字 2022-10-09

筆趣閣 www.18xxs.com,最快更新中華蒼穹最新章節!

光緒朝的朝堂是寬松的,言論是開放的,思想是開明的。只要你有理就可以盡情闡訴,只要你有合理的需求,都可以在朝會上提出來,然後大家一起商議著處理。即使你的要求是不合情理的也不過只是駁斥而已,就算是御史言官的一些莫名其妙的風聞奏事,也不會因言而罪。光緒坐在高高的御座上看著臣子們爭論,這是他喜聞樂見的場景,每一個人的反應都是他觀察目標。比如陸軍司令馮國璋就當朝指責戶部尚書林啟兆無端克扣陸軍軍費。南方的兩個山地團改為旅制那是國朝戰略調整的結果,但是在琉球和台灣又增設了部隊,陸軍總人數增加為什么軍費總額沒有增加?馮國璋強烈要求林啟兆給出合理的解釋,不然就要當朝彈劾。

國庫今年用度已有安排,戶部並無此預算。沒想到林啟兆跟本眼都不看一眼馮國璋,一句話把馮國璋噎了回去,但不代表沒可說,於是馮國璋大談國家安全的需要。的確,以大清國土面積來看,目前陸軍的規模不足。

朝廷就是政治斗爭的場所,武官們為了增加在朝堂的話語權,必然要擴充軍隊以增加武官的政治資本。文官因為管著錢糧,相對於武官有著天然的政治優勢,那么文官自然要壓制武官以保持優勢。說到底還是資源之爭,做為文官,他們與各大商家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文官需要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國內的建設當中,這樣一來他們身後的商家在直接更多獲利的同時,也可以讓這些文官間接獲利。甚至部分文官自己就出身於商業世家,比如林啟兆。那么文官自然就更願意投資到生產建設上而不是軍隊中。而武官身後也有一批商人,只是武官們身後商人生產的產品相對明確一些就是軍需用品。武官在朝堂爭奪資源也就是為了更多的投入到軍需用品的生產上,這樣一來武官身後的商家獲利自然也會回報於武官們。這也就是自古中國官員不靠俸祿過活的跟本原因,當然清流御史一類的不算。不然單李鴻章一家連帶奴仆共百多人,就靠他那一個月百來兩銀的俸祿怎么養的活。只是現在的光緒朝的官員利益卻不是自古以來從百姓們身上搜刮而來的。

光緒一面以身做責。削減宮中用度的同時自己也開辦工廠,公平的從市場中獲利(什么?你說皇室企業可以利用政策,這不算公平?政策又不爭對皇室企業一家的,再說皇帝都親自出來做廣告了,多獲利不應該嗎?),而且所獲之利還要補貼國庫,這些事被傳的天下皆知。二來光緒對貪腐之事一向極為痛恨,發現一個處理一個。關鍵是每殺一個貪官伴隨的抄家都是出現在「國用出現不足」的時候,光緒就明說過:讓他們去貪,就當他們為朝廷存錢好了,只要國用不足就把他們揪出來,還能博一個聖君明臣的好名聲。你當皇帝的都這么干了,誰還敢亂來。三來光緒所用之當朝重臣大多沒有什么官場背景,除了總理李鴻章外,身為帝師的孫翁二人出身清流,張之洞本身就以廉潔自處,其它文官都是光緒一手從基層提拔上來。沒有根基背景自然也不敢肆無忌憚。而失去淮軍和北洋水師支撐的李鴻章,不過是一只風箏,別看他飛的高。線還抓在光緒手里。

皇帝之所以能成為皇帝,因為皇帝有實力派的既得利益階層的支持。而台下的官員就是光緒一手培養出來的、區別於舊有貴族的全新的貴族階層。雖然還很粗魯,但實實在在的都是光緒政策的收益人,不然他們干嘛要跟著光緒造慈禧的反。

軍隊中絕大多數普通軍人都是窮苦出身,軍中不僅吃喝免費,而且極高餉銀還可以讓他們的家人滿足穩飽。軍方幾位主官更是以富國強兵為理念,本來就沒有根基的他們不敢亂來,關鍵是有合法的高收入用不著這么干。甲午年搶劫日本海岸線、去年洗劫南洋,這里面的收益的二成是發給海軍當獎金的。陸軍唯一不滿的地方是他們沒有出過國境線,只能靠林永祥幫他們「走私」戰場上繳獲的武器來獲利。雖然也是二成,但就不能跟海軍比了。做為軍事主官自然分到的是大頭。他們沒有亂七八糟的關系,既不違反國法,又不用去貪污受賄,有正大光明得來的干凈錢,誰還會冒著砍頭的風險干那些勾當。軍方的收益在光緒故意的引導下,將收益來源投在了國外。他們想的就是擴軍、加強裝備、然後再擴軍、然後再加強裝備的循環下去,這樣就不擔心收益的問題。

文官俸祿不多,單靠俸祿依然過不上風光的生活。好在他們不是出身大家族就是有大商家支持。在國內他們不敢亂來,敢以壓榨百姓來非法獲利的都砍頭了。上行下效不是一句空話,如今大清的皇室企業就相當於國有企業,那么皇室企業就是國家其它企業行為的標桿,皇室名下所有產業都老老實實的,那些非法用工的企業主被砍頭還有誰敢站出來說話。但是資本是要喝血的,資本存在的目的就是要無限的追求利潤,既然奴役國內百姓會被砍頭,那總要找替代的辦法,那就是奴隸。國朝修路開礦大多用的都是奴隸這不是秘密,必竟那些都是體力活,但普通工廠需要的是熟練的工人。既然資本在大清國內沒有更多的利潤,那就放眼國外,這是資本的慣性。清荷南洋戰爭讓華人在南洋的地位扶搖直上,荷蘭人再也不敢公然欺負華人,就連馬來西亞、沙撈越等地的華人也能抬頭挺胸。這都是皇上聖明,那做為華人自然要報孝皇恩。那怎么報孝皇恩呢?就幫皇上做事吧。皇上想大量購買橡膠,那咱們就建橡膠園,沒有的就收購橡膠園。還有各種礦藏、物產都列入這些文官的眼睛里。這么一來,國內資本有了去處,官員們有了發財的地方,百姓有了國外的收入補貼。自然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至於奴隸一事,光緒一直認為以中國人本性是善良的,為何聽說華人在南洋把當地土人當奴隸用的已經是天怒人怨。早些年也不這么干呀?沒想被頂了回來:對那些土人再好有什么用,最後倒霉的還不是華人。說到底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皇上少操些這不值錢的心。光緒聽後羞愧而退。

官員們都有了發財的地方,武官的暴力掠奪雖然被文官鄙視,但文官的海外利益卻需要武官們的保護。所以光緒朝的文武之爭更多的是一種良性的競爭而非爭奪。唯一遺憾的是,這種方式開始的太晚,現在還是投入大於產出的時候。文管們認為眼前需要加大工業投入,這樣將來就有更多的錢投入軍事。武官們鄙視文官這種緩慢的積累模式,武官們堅持認為快速掠奪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發展起來。為此文武之間不知吵過多少回了。目前大清最大的外部威脅來自於日本來,但以大清現有的軍事能力,不說進攻,至少防守是沒有問題。所以以李鴻章為首的文官們除了對葫蘆島造船廠全力支持以外,對於海陸軍的軍費則是維持現有規模為主。

今天朝會上馮國璋指責林啟兆無端克扣陸軍軍費,其實就是這種爭吵的延伸。軍隊不會滿足於現狀,這不僅是國家防衛的需要,更是中國崛起的需要。

光緒看著下面吵成一團的文武官員一陣頭大,這就是他刻意引導的結果,也許用後果兩個字形容更合適。立志要讓中華崛起。那就不能只是皇帝一言堂,那就要胸懷天下廣開言路,無論對錯總要給人說話的機會。加上光緒朝的大部分官員都是從一線火速提拔的。沒有在官場沉浮過的年青官員心中的熱血就會更加沖動。光緒朝的官員除了更有激情做事更用心外,還沒有學會相互妥協的政治精髓。於是乎,爭吵在朝堂上就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對此光緒深深懊惱,因為每次爭吵最後總要他這個皇帝來決斷,問題是他也不會政治精髓。前世的小工程師不需要懂,現在的皇帝不用懂,這讓他如何平衡文武之爭。於是,光緒將眼光投向李鴻章,他是官場老人。這時他這個總理的作用就突顯出來。

其實李鴻章也惱火,早些年的朝堂是波詭雲譎與笑里藏刀。到了現在的光緒朝那就成了面紅耳赤的直面爭吵,而調解的重任就落在他李鴻章身上。因為皇上調解過一次海陸軍將領的爭端。結果出現的是大清朝有史以來最大的戰損,所有高級將領連同皇上一起受傷。這些年青的官員有想法能辦事是好事,可有事好好說不行嗎?你揪著人家的領子干嘛!

「老子要問問他,他是不是把老子的軍費給貪墨了。」吳德仁沒事一般不來朝會,來了那肯定有事。如今嘴上爭不贏文官,吳德仁老毛病又犯了。吳德仁人高馬大,對於比他瘦小些的林啟兆直接就揪著他的領子把人給提了起來,口中還出言不遜:「上次被綁架的可不是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