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二十六章 存亡之道(1 / 2)

中華蒼穹 鵬羽 2584 字 2022-10-09

筆趣閣 www.18xxs.com,最快更新中華蒼穹最新章節!

中醫講究的是望聞問切,但中國自古又講「男女授受不親」。平民百姓不講究這個,所謂病不諱醫嘛。但皇宮里不行,規定及為嚴厲,即便是宮內女眷生病,太醫也不能手觸手地給女眷們進行診脈。只能把一根絲線由太監遞到掛著帷帳的房間里,系在女眷的手腕上,另一頭留在屋外太醫的手里,而負氣的妃子們常常把她那頭系在椅子腿上,想考考太醫能不能診出她的病……實際上系與不系都不能通過絲線切得脈象,而傳說中真正懸絲診脈好像只有一個――孫思邈。

唐太宗的大老婆長孫皇後重病,孫思邈被召進宮中給皇後治病。孫思邈是一位民間醫生,穿著粗布衣衫,皇後的「鳳體」別說見了,更是不能接近的。他取出一條紅線,叫采女把線系在皇後右手腕上,一端從竹簾拉出來,隔著羅帳,捏著這條線為娘娘「切脈」。然後還真就治好了長孫皇後的病,這就是懸絲診脈的來由。只不過在光緒看來,孫思邈是醫聖,但懸絲診脈大有做秀之嫌。實事上他一面叫來了皇後身邊的宮娥采女細問病情,一面要來了太醫的病歷處方認真審閱。他根據這些情況,作了詳細的分析研究,已基本掌握了皇後的病情。

所以說太醫們在這里不過只是走了一個形式,做了一個秀。他們之所以敢給女眷看病,是因為他們事先已經千方百計地通過賄賂貼身太監。把病情了解得一清二楚,此刻診脈,只是在靜思默想著如何下葯。事關皇家的*。太醫們如何給女眷們看病的細節,對外界來說一直是個謎,太醫們不便講,也不能講。知情的太監自然也不敢講。中醫不是玄術,只能說太醫看病的難處了。

當然這對當皇帝的光緒不是謎,對於太後強烈要求的懸絲診脈光緒直接無視。拉著跟絲細能看得出個屁病,在光緒強烈的鄙視下。懸絲診脈無疾而終。從此宮內女眷都是真接讓太醫切脈,但是在封建社會。由於有「男女授受不親」的禮教束縛,尤其是皇宮禁地規定更為嚴厲,所以光緒變通是讓人在女眷的手腕上蓋上一塊絲巾。

太醫恭謹的給帝後及兩宮太後請過安後,跪在皇後面前伸出三根指頭輕輕的搭皇後的手腕上。良久後。三位診過皇後脈像的太醫退至一旁,一言不發的鄙視著同來的林聯輝、金大廷等學習西醫的醫生。

林聯輝、金大廷二人面面相覷,不是他們沒帶診病設備,而是不敢用。誰敢把聽診器放到皇後胸口上,還要命不要命了。所以他們只能搖搖頭。

光緒笑了,這次給皇後診脈之所以中西醫都派出頂尖人員,不僅僅是因為皇後身體不適兩宮太後大發雷霆,更多的是中西醫之間爭論優劣的結果。

西醫起源於理發師,現代西醫是以解剖生理學、細胞學等等做為基礎。講究的是強調分析、實驗、定量的研究,注重的是實證性規則。中醫起源沒人知道,最早有記錄的就是神農氏嘗百草。中醫學屬於在陰陽五行理論指導下、從動態整體角度研究人體生理病理葯理及其與自然環境關系、尋求防治疾病最有效方法的學問。正因為如此。中醫的醫就是「意」,這個意有很強烈的主觀意志性和經驗性。比如,像把脈這種事,那就全憑經驗,同樣的浮脈或洪脈,它主什么病。雖然有一些醫書的根據,但更多的卻是憑經驗。憑感覺,這里面玄妙得很,只可心領神會,卻不可言傳語達。這與西方實證性的規則是不相符的,也是西方科學很不滿意的地方。

按照中醫的觀點,立秋前後許多葯物性質是完全不同,早一天采摘和遲一天采摘區別很大,那么這種差別能體現在中葯化學檢測中嗎?一種草葯在立秋前和立秋後它的化學成分可能發生變化嗎?中醫十分講究人與自然的關系,氣候、時令、地理等因素直接體現在中葯里。但西醫不同,這種差別是西醫所沒有的,同樣一種化學葯品使用時一般也不分時令、季節、地理環境。所以對於學西醫出身的人來說,用西醫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說明中醫葯,那中醫基本上屬於瞎胡鬧。但事實又證明,不論你解釋得了還是解釋不了,中醫一直在有效地使用著。

西醫單純地靠人類的醫葯技術來對抗疾病,信奉人類的智慧,在對付疾病的過程中,用所謂的科技來唱主角戲,甚至唱獨角戲。所以對同樣一種病也就只有一種治法。中醫則不然,中醫更多的依靠增強人體自身的能力來對付疾病,在「治」和「養」上更偏重於「養」,「治」是外力,「養」是內力,也就是身體自身的自我修復能力。中醫能很好的擺正自己的地位,在對付疾病上,醫生甘心當配角,幫助身體打贏這場與疾病搏斗的戰爭。

在中醫看來,西醫只知道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飲鳩止渴」的方法,跟本不注重人跟本就是一個整體。中醫駁斥西醫就跟本不懂肅本清源。大談氣為何物,講人與自然的統一和諧……這讓研究葯物活性成份、講究實證性的西醫們感覺如玄學般的玄幻。

出於思維方式上的本質區別,中西醫之間的爭論跟本就是牛頭不對馬嘴。爭不出結果的中西醫們已經發展到對對方視若無睹的地步,這不是一個好現像。中華文明之所以源遠流長,就是有著包容性。中西醫本各有優劣,相互之間的不交流只能造成彼此的敵視。於是,做為皇帝的光緒就需要出現調解,就有了這次中西醫同來為皇後診病之事。

光緒不認為皇後有什么大病。只是近日操心教育普及在京城第一次鋪開顯過於勞累,加之有孕在身所以顯的憔悴罷了。光緒更想借著這個機會來調合中醫西之間的矛盾。但兩宮太後不這么認為,皇上的肚子就是天底下第一大事。

東太後慈惠怒了。一巴掌拍在案上瞪著林、金二人罵道:「你們就這樣給皇後瞧病,那瞧出病來沒有。洋鬼子的玩意兒沒一個靠譜的。」說完對著太醫問:「皇後病情如何?」

太醫們面露喜色,不動聲色的鄙視一眼林金二人後奏道:「娘娘身體無恙,只是近日操勞國事過於勞累。只須多加休息注意膳食,無須用葯。」

得,這就要火燒連營了。光緒一聽太醫的話,立馬站起來就要走。

「皇帝這是要去哪呀――」慈惠陰沉的聲音傳來。光緒只能停下來,低頭不語。只聽慈惠說道:「皇後有孕在身你不知道?有孕在身的婦人不能勞累你不知道?這教化天下是你皇帝的任為何要皇後出面?……」

慈惠說個不停。也許是見皇上低頭不語,感覺更氣了。一根指頭就伸了過來,沒去點皇上的腦袋,到是不停的在光緒身上戳個不停。嘴里也說個不停。也許慈惠是說累了,也許是慈惠見說了沒用,重重的哼了一聲端起茶來飲而盡。

這邊慈惠剛剛停嘴,那邊慈禧就接上了,她沒說皇帝,到是對著皇後斥責一翻:「皇後最大的責任是要讓皇上子嗣昌盛,這教化天下自有百官……」

光緒低著頭,對著棗兒抱歉的笑了一下,楊棗兒見狀。含笑著也低下頭來。那一抹羞澀,直讓光緒神情搖曳。光緒還在恍惚中,自然沒有聽到兩宮太後嚴厲斥責並要求皇後不許再參於朝政。一心安胎,生下孩子後想干嘛再干嘛。但兩宮太後轉而開始訓斥寇連材、小喜鵲沒有伺候好皇後,光緒也可當做沒聽到。但太後要召來李鴻章要嚴加斥責光緒就不以假裝沒聽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