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 禮儀之辯(1 / 2)

中華蒼穹 鵬羽 3192 字 2022-10-09

筆趣閣 www.18xxs.com,最快更新中華蒼穹最新章節!

.shu.shumilou.co

李明在台上痛苦的淚如雨下,哀求的聲音一陣高於一陣,甚至到了咆哮的地步也毫無作用。作為一位帝王,在朝會這么正式的場合向大臣們求請情,已經是驚世駭俗了。然而台下的大臣們依然不給面子,不僅堅決於以駁斥,還敢怒目相對。這讓身為帝王的李明,氣的企圖以自爆的方式與眾大臣同歸於盡。可慚愧的是,自己實在不會自爆這個技能,所以讓這些王八蛋們都給活了下來。

這是很多年後,李明在向外界講述本朝成立前第一次正式朝會時,形容的場景。當然,這段話里會有運用到諸如誇張、比擬等文學修飾手法。而對於李明這種說法,身為新朝第二任宰相的嚴復對此番言論進行了激烈的反駁。

他是一位對外開疆擴土的、對內養民生息的、赫赫功績的帝王,能這樣的帝王帶領下重現漢唐盛世,正是我等身為臣子的榮耀,對這樣帝王我等臣下盡是恭謹之心,何來怒目相對之說。事實上,只是我等臣下抱著勿板匍匐在地,請求皇上收回成命而已。再說,請皇上收回成命的只是文臣而已,至少武將都是贊同的。別聽皇上造謠,帝王龍威之下誰敢與皇上怒目而視,這君臣綱常還要不要了?至少我是不敢的。

哦――原來如此!一大堆記者們高高興興的回去寫稿件去了。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之稱,禮節之多之全可謂是冠絕天下,舉凡宇宙之大、蒼蠅之微,只要人類生活中所能碰見之事,具體到衣食住行、生死嫁娶等,無不有一套周全完備的禮節。「禮」在傳統社會無時不在。出行有禮,坐卧有禮,宴飲有禮。婚喪有禮,壽誕有禮。祭祀有禮,征戰有禮。在日常生活中,父子間要「上慈下孝」,兄弟間要「兄友弟恭」,夫妻間要「相敬如賓」,朋友間要「謙恭禮讓」,鄰居間要「守望相助」,等等等等。

「既然我朝言之要繼明而起。傳漢於世,這禮儀上自然要恢復我大漢傳統禮制。但我大漢沿用至今的周禮必竟成禮於三千年前,時間已經過了三千年之久,尤其近幾十年整個中國的變化更是天翻地覆,朕以為周禮中很多地方已經不再適用於現在中國,需要進行修改調整。」李明說話時,臉上平靜如水,就如同背書一樣毫無感情。這是訓練的結果,因為這是天子禮儀的一部分:君王喜怒不露於色。

在中國,尤其是傳統的漢人王朝。自從周公定制周禮以來,禮就是最大的。幾千年來的禮儀傳承告訴中國人,禮不可廢。禮是一種美德,少了禮節,便是道德敗壞。既然禮這么重要,重要到成為一個國家和民族傳承的地步,那自認為作為傳承者的新朝勛貴們自然第一個要討論就是禮法制度。

「臣以為不然。」嚴復跪坐在前排第二的位置上,他手抱白玉勿板直身而起:「先賢有言,讀史可以使人明智,鑒以往可以知未來。可當臣讀世界史書時發現,地中海周邊的歐非等地上古前也有很高的文明。臣以為個別文明甚至比當時的中華文明還要先進,可現在已經無蹤。上古四大文明中只有我中華文明可以傳承之今。何故?周漢之後很多王朝君主並非我漢人,如李唐為鮮卑人。蒙元為蒙古人,滿清為滿族人。這些外族統一我中原短則百年,長則達到三百余年,可為何說中華文明從未中斷?外族統一我中原的土地和臣民,可我中華禮儀卻統一著人心,正因為自周公始創之禮的傳承從未中斷過,所以才有五千年中華史延綿不絕。可傳至前清,大量傳統禮儀因為滿清的扼殺而消失,如今我朝承前明而起,以漢人正統自居,自當以恢復我漢人傳統禮儀為重任。請吾皇明鑒。」說完,嚴復長拜於地。有這一拜在前,很多大臣在「臣附議」的聲音下紛紛長拜於地。

「諸位臣工可能誤會朕的意思了。朕以為,自周公定禮至前明結束,雖歷經近三千余年,但國勢變化不大。三千年里都是以農業為主的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國朝的基礎沒有本質的變化,所以禮制上也基本保持不變。但這十數年里,工業的快速發展已經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以往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模式已經逐漸被日漸擴張的工業經濟所取代,國朝歲入也逐漸從農業收入為主轉變為工業商貿收入為主。那作為國民行為基准的禮儀,不能還停留在以農業經濟為基礎的時代。當然,朕不是要廢除周禮,只是希望對周禮進行一些調整和改進,將古周禮中一些已經明顯不適應現在社會快速發展的禮制進行一些小小的改變,讓能夠更好的適應當前的社會嘛。社會在進步,思想在前進,禮制也因當與時俱進嘛。眾卿家以為如何呀?」

「老臣以為嚴相所言極是。」最上首的李鴻章奏道:「我中國自稱禮儀之邦,雖說因為前清的關系在朝堂上很多古禮已經盡失,但在民間卻依然有大量遺存。老臣知道皇上對繁瑣的禮節有些抵觸,但如今正當是我朝重興禮制之時,廟堂之上更當應當正本清源,故禮制上萬萬不有可缺。還請皇上三思。」

「不是……嗨,朕都不知道說什么好了。舉個例子吧,周禮之中的車都是指馬車,可馬一天才能走幾里。現在我們已經有汽車了,日行千里不過是平常事。那我們還需要養馬做什么,完全可以用汽車來代替馬匹嘛。而且汽車不僅可以用於儀制,平時也可作為公務車輛使用,必要時拉上戰場可是好的。朕看過那些儀仗馬,除了當儀仗隊之外再無用處。這不是浪費嗎?當然了,這僅僅是其中的一個例子,這樣的可以做改變的事情有很多。用不著一模一樣的完全照搬古禮,一點都不改吧。」

「當然不能改。」孫家鼐憤而起身奏道:「寬袖系帶、雲鬢華裳,這是我漢邦區別於蠻夷的標志。是,老臣承認洋人的服飾在穿著上是比我漢服更方便。可就因為皇上嫌穿著麻煩。就要將儀制改成洋人的服飾。如此一來我朝還算什么承明而起,還有什么臉面說是大漢正統。皇上要改儀制,老臣斷然不同意。」孫家鼐說的是義憤填膺。就差吹胡子瞪眼了。

「朕……朕什么時候說了改服飾了?孫師傅不要激動嘛,朕說的是小小的改變一點禮制的表現方式。比如說這種以車代馬這樣的改變。這對儀制沒什么影響吧。」

「皇上此言大謬。」翁同龢不樂意了,為了定制新朝禮儀,他查閱過多少資料,他征詢過多少意見,又修改過多少次。無數個不眠之夜好不容易制定了成套的禮儀說改就改,這讓他情何以堪呀:「禮制乃是國家之基礎,是約束上至君王下至百姓行為的基准。改變禮制如同改變宗法律例,國無律則人無法。如此必將天下大亂。還請皇上收回成命。」

李明坐在台上想發火又不能發,只能喘著粗氣說:「眾卿家請注意。」李明伸出手來指著寬大的袖子說道:「寬袖是我漢服的基本要素之一,這樣的服飾務農是可以,但要上工廠操作機床就不行了。一個不小意將袖子卷到機器里,那整個胳膊就廢了。我們討論儀制也不能不顧及現實需要吧。」

「那是民間小禮,各行各業自會調整。但皇上要改的可以朝堂大禮,則是萬萬不可。」

「傳承漢文化,發揚中華文明是沒錯,但用的著照搬周禮一點都不改嗎?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思想也要跟上時代的腳步,這個道理大家都是知道的。對,我們要重視禮儀。因為我們是禮儀之邦。經典中也保存著「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的文字,但經典中也說了禮節還要因時、因地、因人而表現形式有差異。可你們草擬的儀制卻要生搬硬套,以至於到了繁瑣僵硬的地步。為什么?」

李明伸著手問大臣,可所有大臣全部坐的筆直,雙眼平視,勿板也拿的穩穩當當,就是沒有一個出來答話。

李明長嘆一口氣:「近的且不說,咱們就說說這遠的。日本遠也不遠。隔海而望。他們從文字到服飾到禮儀全部都承學至唐朝,以至於現在有的學者說研究日本就是研究唐朝。這點大家都沒意見吧。可他們學到的是什么?他們學到的只是服飾的式樣,禮節的做法。現在的日本是什么樣?眾卿不少人都在日本有產業吧。日本現狀不用朕再細說了。為什么?就因為他們學到的只是流於表面的形式,真正的中華文明的內涵他們沒有學去。內涵、精神才是關鍵――」

說到這李明停了下來,他環顧一周,那些大臣還是正襟危坐,做目不斜視之狀。

李明又嘆了一氣繼續說道:「朕以為呀,這里的『禮』是包含了傳統禮制的精神原則與禮儀行為兩大部分。禮義是禮制的精神核心,禮儀制度是禮義精神的外在表現,二者的關系是緊密聯系的,但不是必然的。我們需要繼承的『仁、義、禮、智、信』的五常之道,我們需要傳承的是『溫,良,恭,儉,讓』之五德,我們需要發揚光大的是『忠、孝、勇、恭、廉』這五種高尚的行為准則。而無論服飾還是禮儀行為只是這十五種高貴的品質的外在體現,而不是必然的體現。難道說不穿漢服就不需要守五常之禮?難道說不行周禮就可以不顧五德?難道說只要自己不承認自己是漢人可以不尊五尚了?中華五千文明傳下來不是服飾,不是禮節,而是這十五種為人處事的基本道德倫常。只要道德倫常還在,那中華文明就在,不管穿什么衣服行哪家的禮儀,他還是中華文明的延續。一但傳承了五千年的道淪喪,就算穿著漢服行著漢禮,那也只是披著漢人皮的禽獸。」

這里沒有能比李明更明白道德淪喪的後果。當老人摔倒去扶反補訛詐、當好心抓搶匪卻被投獄、當你救起落水兒童不幸身亡後,自己的屍體反而還被別人拿來賣錢,這讓人情何以堪呀。李明知道,以謙讓為典型表現的傳統中國文化必然會遭到西方戴著民主面具的利益文明的沖擊。黃金是閃耀的,沒人能拒絕他的誘惑。想要在觸手可得的既得利益面前收回貪婪的手,李明自己都沒把握百分百做到。更何況那些平民百姓。教育是方法之一,但李明更想讓傳統的禮儀道德作為人心的一道束縛。服飾只是代表,禮儀只是表象。內在的精神才是關鍵呀。

「皇上――」群臣高呼一句後全部匍匐在地。

「隨著技術的發展,未來社會是將是一個講究快節奏、高效的社會。隨著這樣一個社會的繼續發展。會有著速度更快的汽車,將來不遠的未來還會有日行萬里飛行器出現,這時候還會有誰去騎著慢騰騰的馬?就是現在軍中,隨著汽車的使用,已經出現了取消騎兵改建汽車戰隊的言論,這就是時代的進步。而作為天下言行表率的朝堂,卻還在使用代表舊時代的馬匹,你們讓天下人如何看待朝廷。在這樣一個還是守舊思想的朝廷里辦公。你能指著他們能帶領中國走的更快更穩嗎?洋人的衣服隨手一套就可以出門,可你們卻要讓那些趕時間上班上工的工人們去花小半個時辰去穿一件衣服,這不現實。方便快捷的方式,必然會成為未來的主流。作為天下表率的朝廷當然首先要行的穩站的正,但不要流於形式主義,與時俱進才是這個時代最潮流的話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作為領路人的朝廷不能滿足於現狀,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燃,著眼當下、展望未來才是朝廷應當去考慮的。」

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即使經歷了上百年的屈辱史又能如何。只要有一個強有力的帝王能將國民團結一心。新中國不就經歷短短半個世紀後,洋人不也刮目相看了嗎。直到這一刻李明才深深的體會到,讓他來到這個世界的真正目的不是振興中華。不是讓中華民族擺脫一個屈辱史,更不是為中華民族打下一片廣闊的生存空間。他來到這個世界真正的目的是:繼承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文化的精髓並把他發揚光大。

台下眾臣依然匍匐在地,沒有人起來更沒有人說話。氣的李明叫道:「都滾起來,誰來給朕個聲音呀――」

沒人發聲,沒人說話,全都坐的筆直連個放屁的聲音都沒有。李明暴跳如雷拍案而起。

「啪」、「叭嘰」、「哎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