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盔甲與盾牌(轉載)(1 / 2)

欲成仙 石三 2620 字 2022-10-16

筆趣閣 www.18xxs.com,最快更新欲成仙最新章節!

春秋戰國之交,皮甲胄的發展達到鼎盛,影響深遠的札甲成為非常成熟的甲式。札甲由表面塗漆的皮片編綴而成,身甲甲片為大塊長方形,袖甲甲片較小,從下到上層層反壓,以便臂部活動。

到了秦代,札甲的長方形甲片已經日趨細小,從而更貼身和靈活,同時編綴技術也出現了陰線和陽線的區分。陰線和陽線並非術語,只是就表面特征而言。

陽線在東周札甲的胸部以下和袖部已經使用,適用於臂、腰之類需要活動的部位,特征是甲片間有一段段較長的縱向繩段。陰線則是隨著札甲胸背部制作的更為精細出現的,特征是甲片表面只露出幾個極短的繩段,甲片間上下左右完全固定,適用於胸、背之類不需活動的部位。

至此,甲片疊壓、陰線和陽線的規范就基本形成了,此後中國甲會沿著這條路發展下去。

進入煉鋼業蓬蓬勃勃的西漢,鐵甲胄逐漸取代了皮甲胄的往日地位,同時鐵甲分化為精致的魚鱗甲和普通札甲。魚鱗甲是札甲登峰造極的結果,整套甲所用甲片可超過2200片,甲片疊壓密似魚鱗,考慮到當時的煉鋼水平,毫無疑問只有顯赫之人才能穿用。實際上,西漢魚鱗甲即使與後世鐵甲比較,也堪稱精品了,因為在都懂煉鋼的前提下,鐵甲質量高低的決定力量只在於人工。魚鱗甲歷代從未普及過,或粗些或細些的札甲一直是士卒抵御冷兵器的標准甲。

魏晉南北朝是甲式發展的重要過渡,接踵出現的筒袖鎧、兩當鎧、明光鎧,在漢與隋唐仿佛毫不相干的甲式間補充了舒緩的樂章。戰亂的激勵令鐵甲質量有了近乎神奇的提高,傳說諸葛亮筒袖鎧竟能抵御拉力近670公斤的強弩射擊,真不知何人能開動此弩,既無人能開又何必指標定這麽高。傳說可以商榷,但其中至少體現了當時對鐵甲質量的重視。

騎戰鼎盛的南北朝,箭與騎兵甲在彼此趕超,作為箭之人質的戰馬也不得不披上了沉重的具裝鎧,從而導致了中國重騎兵先於歐洲900年誕生。春秋戰國之交戰車馬裝備的皮甲胄也許可算最早的馬甲胄,但直到東漢末年馬甲胄的設計也尚未齊備,只有具裝鎧才稱得上完整的馬甲胄。如果說具裝鎧還有華而不實的內容,也許就是馬臀上高昂的寄生了,它似乎只適宜在出征或凱旋時顯示一下人馬的昂揚斗志。

隋唐最著名的甲是明光鎧,其身甲由4塊底板組成,胸背各2塊,每塊上有一面大圓護,從明光之名推測,圓護應由質量較高的鋼鐵制成,而底板大概是皮甲。盡管這種設計有圖省事的嫌疑,但隋唐明光鎧一改之前歷代偷工減料的陋習,將護臂和延長的護腿納入甲式基本要素,對後世卻有重要影響。

進入晚唐明光鎧衰落了,整體化的身甲被札甲取代,經過五代的戰亂,到宋代再次形成了成熟的制式。宋代甲胄通常只分成胄、護臂和身甲叄部分,身甲為山字形,融合了身甲和護腿,在肩背腰部綁緊。甲按材料分為鐵、皮、紙叄等。

紙甲的發明源自唐末,宋明兩代成為軍隊的標准甲式之一,曾有一次定制3萬套的記載。其大概可算世界最早的凱夫拉裝甲了,而且從用厚皺褶紙制成推測,應還利用了結構力學以增強防護。從被用於南方的記載來看,紙甲似乎有一定的防潮濕能力。而其中的優良者在輕便之余還兼備「勁矢不能洞」的堅固,也就難怪會有地方官申請拿100套鐵甲交換50套優質紙甲的記載了。歷史到十四世紀開始轉折,此時的歐洲可重達30公斤的大白盔甲逐漸興起,而在中國,明代在將鐵甲胄重量沖至28.5公斤的歷史新高後,正因火器的發展而向輕便過渡。甲胄向堅實邁進的方向早該過時,即便是大馬士革鋼制成的大白盔甲,也會被拉力40公斤以上弓弩射出的鋼箭在100米之外輕易洞穿。中國的甲胄發展由於人民戰爭而較之歐洲更為實事求是,對冷兵器的超常規防護,往往僅用多套幾件甲了事,而這種務實精神到了火器時代,將毅然令重甲退出歷史舞台。明代是輕重甲地位交替的年代,清代則是輕甲發揚光大的年代。叄國時由西域傳入可防遠箭的鎖子甲,始於明代沾濕可御遠槍的綿甲,都成為此時的主力甲式。頭頂高纓尖胄、外套嵌滿鐵釘的寬大綿甲、內穿鐵環連綴之網甲的八旗鐵騎是清庭武功的象征。甲胄的衰落是勢所必然,在槍炮威力大幅提升的排擠下,當連輕甲也變成累贅的時候,新式軍服看起來就不是那麽軟弱了。

盾的用途是將殺傷力加以消耗或偏導,以及作為助攻武器。由於重量問題,歷代盾牌都以藤、木或皮盾為主,由於木、皮盾表面需要塗漆以防潮腐,便連帶產生了精美的盾面圖案。西漢以前盾的樣式都接近長方形,分為步用和車用,步盾長大利於防箭和維持陣列,車盾短窄利於車上使用。防護最大的威脅是刺,刺的力量足以在攻擊點上聚集起高達數百公斤的壓力,是刀劍劈砍無法企及的。因此時至戰國,用於近戰的雙弧形方盾就盛行起來,縱中線凸起的形狀,有利於分解刺的力量。

隨著騎兵的興起,西漢出現了橢圓形盾牌,騎兵可以單手舉著抵御攻擊。這種樣式在經過魏晉南北朝的遺棄,又被宋代撿起後,就變成了綁在騎兵左小臂上用來防箭的圓形旁牌。與此同時,步盾經過漢魏的發展,東晉南北朝開始盛行一種很長的六邊形盾,這是雙弧形方盾的改進版,整個盾面縱向內彎,就像一片葉子。

作戰時不僅可以手持,還能將底部尖角插在地上,用棍支起。而這種樣式在去掉底部尖角後,就成了宋代的步兵旁牌。盾牌介紹到宋代,就缺乏了往下的趣味,剩下的發展無非是略微改變形狀,已經沒有了進步的意味。

組成部分:

較早的銅制盔甲出現於亞洲。公元前2600年左右的兩河流域、殷周時代的中國、吠陀時代的印度都已出現了銅盔甲。最早大量使用鐵制盔甲是中東的亞述人。在盔甲的普及過程申,還出現了頸甲、面甲、腕甲、胸甲、手套等防護特定部位的配套甲具。

頭盔的前部,防止冷兵器襲擊軍人臉部用。古代和中世紀使用臉甲。臉甲嚴密地與頭盔連在一起,有的是活動的。由鐵或鋼制成,呈整塊瓦片狀或鱗片狀。法國圓柱形頭盔的臉甲就是頭盔前牆的延長部分,並且有2個眼孔及1一2個鼻、嘴孔。古俄羅斯頭盔實際上沒有臉甲,而只有一窄條箭狀金屬片下垂在臉部中央。古俄羅斯軍人,也戴球頂尖盔;有時這種頭盔還帶有鎖子甲護肩,放下來可遮住後腦部、頸部、肩部,同時也遮住臉部。

護具的一種配件。使用於古代和中世紀,用以保護軍人的後腦、脖頸、肩膀和肩腫骨兔受冷兵器傷害。在套環盔甲中,頸甲成鎖狀圓定茬軍人頭盔邊緣,垂於雙肩。在葉片甲中,頸甲用環索連接整塊的鐵板或者數塊金屬板制成。在中世紀無縫隙的騎士盔甲中,頸甲是防護裝備的主要組成部分。頸甲連接葉片甲、披膊和頭盔,按尺寸和武士體形精工制作,分前後兩部分,左面用活動鉸鏈聯接,石面用暗拍聯接。

我國古代的盔甲普及程度是隨著朝代的更替而演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