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燃燒的青春(11)(1 / 2)

筆趣閣 www.18xxs.com,最快更新超級殺手俏佳人最新章節!

人最擔心什么,往往就來什么,媒體就和長了狗鼻子似的,嗅到了一中的不同尋常。

保安們全都聚集保衛室外,於是造成了一中空虛,東寧市的媒體一窩蜂的涌了進來,其中還包括幾大主流媒體。

身為經濟大市,東寧市的媒體開放程度是其他大市所無法豈級的,這其中有幾任行政長官和一把手放任的緣故,加上東寧市本地對教育改革普遍不看好,所以試點班出了什么事,除非是上面有壓力下來,不然行政長官和一把手都不會去理會。

市一中是個很特殊的地方,自從教育部開設試點班以來,就沒有消停過,特聘教師帶著九班的學生翹課事件還沒完結,所有人等待著處理結果,一中又出事了。

作為東寧市最大的報社,東江晨報在整個江南省也是有名的,這個報社創辦以來,廣受中老年人好評,敢於報導一些大事要事,對一些社會敏感話題的評論,是東江晨報最大的特點,其創辦時間也是東寧市最早。

隨著改革開放,東寧市異軍突起,東江晨報也成了東寧人早上必備的一份報紙,因為它見證了東寧市的經濟騰飛,也見證了在這個過程當中,東寧市以及江南省出現的一些問題。

而作為東江晨報的頭牌記者,徐庶在整個江南省都廣為人知,不僅僅因為她年紀輕輕,也因為她那清爽而干練,又不失美貌的形象,至今單身的她傳出了不少緋聞,有人說她是某領導的女兒,也有人說她是某領導的小三,她是借助名氣上位的。

而事實上到底如何,誰也不清楚,作為一個媒體人,尤其是在當今訊息發展如此迅速的今天,東江晨報能做到今天,從紙業報紙,到網絡報紙,最後兩者兼顧的發展到如今,幾乎是一個奇跡,而徐庶如此年級輕輕,成為東江晨報的金牌記者,也同樣是一個奇跡。

對於試點教育改革,徐庶到沒有多少抵觸感,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她不是東寧市本地人,但她也算得上是半個東寧市本地人。

從來到東寧市以來,徐庶從一個微不足道的小編輯,走到東江晨報的金字招牌,吃過的苦是平常人難以想象的。

做媒體最大的壓力,來自上面也來自下面,東江晨報能走到今天,就是能在這上下的壓力中,保持一個平衡。

徐庶對東寧市本地人最大的印象是,他們的本地意識感極強,尤其是中老年人的本地意識,大事可以說到東寧市經濟騰飛,幾乎大多數從東寧市走出去,從名牌大學畢業的學子,都主動加入了家鄉的建設。

而小事則可以說到,外地人如果和本地人起沖突,那么本地人不會管任何道理不道理,沖上去就會先把外地人揍一頓死的,哪怕兩個本地人之間本來就有仇,他們也會先攘外,在安內,等到把外地人弄跑了,他們又會互相死掐。

很難想象這種矛盾又負責的人際關系,但一切歸根於他們的本地意識感之後,就不難解釋了。

徐庶剛來到東江晨報時,也是如此,遭到了不少本地人的排擠,但最後她還是一步步的走出來了,因為她把握住了一個平衡,就好似東江晨報能在上面的壓力和下面壓力中,把握住的那個平衡。

一中試點班被普遍不看好,這是本地意識所致,除了那些把孩子送進這個試點班的家長之外,其他人都抱著一種看笑話的意思,因為大多數東寧人覺得,這是上面在作秀,教育詬病這么多年,也沒見那次的改革有過效果。

他們樂於見到試點班出點問題,於是成為他們大多數人口中茶余飯後的閑聊話題,在加以貶低,以訛傳訛,最終東寧人對這個試點班都抱著一中敵意的態度,這就好似本地人和外地人起了沖突一樣。

徐庶很清楚這里面的關系,這是東寧人本地意識感和外地介入流的沖突,他們擔憂試點班會把東寧人未來的那種本地意識感沖淡,很不幸的是試點班的特聘教師又不是本地人,而是來自國外留學回來的,最重要的是,這個特聘教師的國籍都不是中國,而是土生土長的法國籍華僑,用他們的話,就是假洋鬼子。

所以東江晨報在面臨上面壓力的同時,也得照顧東寧人的本地意識感,所以這次的一中事件,東江晨報在報導上,極大的貶低了試點班的所作所為,從全市倒數第一,到集體翹課,東江晨報似乎都迎合著東寧人的那種心態。

只是上面的壓力,讓東江晨報又不得不遏制這種偏向本地意識感的報導,與往常一樣,他們所做的依舊是在其中求取一個平衡,最終的皆大歡喜。

來到一中之前,徐庶與總編就聊過一中試點班的事,連總編也不看好那個試點班,甚至是那個假洋鬼子。

但是徐庶認為,作為一個媒體人,首先求的是真實,而不是迎合大眾,也不是迎合上面的口味,只是這些話,她都放在心里,從來不會在公眾場合,或者在領導面前袒露,除非她想再次走進被排擠的壓力中。

東江晨報是最先得到一中試點班又出事的消息的,但很顯然那個爆料的人,也通知了地方電視台等其他競爭的媒體,甚至是省報等其他媒體。

所以徐庶還沒來得及調查,就已經被蜂擁而至的媒體給淹沒了,校長室被圍了個水泄不通,而在發生事件的地點保衛科已經被保安給封鎖了,理由就是為了他們的安全著想。

一中的孫校長徐庶是認識的,也有幾面之緣,對於這個在東寧市本地人眼里傳奇式的人物,徐庶心底也有些欽佩,因為就是因為他加深了東寧人的本地意識感,但他加深的這種本地意識感,影響的是東寧市的建設和經濟,相反壞的方面到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