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開始訓政(1 / 2)

穿越1879 狼途 2212 字 2022-11-13

筆趣閣 www.18xxs.com,最快更新穿越1879最新章節!

果然如吳佩孚預料的那樣,明治天皇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來到曹錕下榻的中國駐日司令部,尋求支持,希望能保住自己的皇位。曹錕和吳佩孚在日本利用南北朝的「兩個天皇」,搞亂了日本人的思想,又一把火燒毀了靖國神社,日本人民陷入了一片混亂,很多人無所適從,切腹自殺,以幸德秋水、安部磯雄、片山等人為代表的無政府主義者更是泛濫成災,跑到了北海道鬧革命,李經述暗電曹錕對幸德秋水、安部磯雄、片山等革命分子大力協助。

暫時除去了日本人這一心頭大患,李經述在國內的威望空前,國內的軍工業在過去洋務運動三十年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段祺瑞的坦克軍團在日本戰場上的出色表現,讓李經述意識到了科技強軍的重要性,他下了總統令,將中國的軍械局升格為國防工業部,直接受總統管轄,研發中國的萬噸級的軍艦、新型坦克和飛艇。和俄國聯手對付日本時,李經述得到了情報,俄軍的戰斗力其實不強,他於是開始考慮何時發動對俄戰爭,奪回被俄國占領的近一百五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土。

轉眼到了1898年,那天陽光明晃晃的,總統府里的老槐樹綠蔭蔽日。午後,李經述有點困了,照例坐在總統辦公室的黑皮躺椅上,眯著眼睛午睡,他有午睡的習慣,一般沒重大的事情,他的秘書都不會打擾。

李經述剛眯上眼,他的秘書席慕蘭敲門進來,溫婉一笑,道:「大令,內閣總理盛宣懷來訪,說有重要的事情求見。」

李經述睜開眼睛,有點疲憊,道:「這盛宣懷當了內閣總理,還是像以前一樣行事謹慎呀,我早告訴過他,經濟上的事情我不過問,他這次說什么重大的事了嗎?」

席慕蘭說:「沒有,盛宣懷總理說要親自跟你說,估計事情很重大。」

李經述點點頭,道:「請他進來吧。」

席慕蘭帶著盛宣懷進了總統辦公室,就退出了,李經述客氣地請盛宣懷上座:「盛總理,你現在日理萬機,什么風把你吹來了?」

盛宣懷笑著說:「我每次來。除了匯報經濟工作,就是給大總統添麻煩。」

李經述道:「我們就不用客套了,有什么事你就直接說吧。過去的天朝中國,就是一個積土飛揚、凋零殘破的破廟,雖然紫禁城里倒是有幾間琉璃屋瓦的金色大殿。但國家到處都是流離失所的乞丐。現在國家經濟一片欣欣向榮,你在東北三省和內蒙的墾殖區就解決了三百萬人的就業問題,真是了不起呀。我聽鐵路總長詹天佑說,南滿鐵路的報告顯示,東北每年的大豆產量達到200萬噸,今年創紀錄達到了600萬噸。」

盛宣懷說,「那我還是照例先匯報這半年的經濟工作。托大總統的洪福。這兩年從國外引進的良種,改良後效果不錯,田地的產量比以前翻了一翻,中國今年的糧食產量已經達到了4000萬噸。基本上解決了民眾的溫飽問題。貴州、四川、新疆和中部各省的棉花也喜獲豐收。這也有詹天佑的功勞呀,鐵路一通,各種貿易就好說了。如果大總統在涼爽的九月乘新修成的京漢鐵路從你的家鄉河南出發,經過天津、山海關、沈陽這長達1600英里的鐵路到哈爾濱,你可以看到沿線一望無際的紅高粱,經常連綿二三百英里不中斷。」

李經述點點頭,道:「我有時間一定去看看。紅高粱好呀,高粱桿不僅可以飼養牛馬,在冬天還可以燒秸稈取暖做飯。『糧食足,天下安』。這下我就放心了。原來我到過河南災區,親眼看到很多農民餓死,很揪心呀。中國農民是世界上最勤勞、最淳朴的百姓,他們吃不飽飯,家人被餓死,肯定是*,而不是天災。農村的土地改革,還要加快步子,步子邁得大一些。如果工業經濟的形勢好,國債可以多發一些,早日把大地主的土地贖買過來,分給貧農。」

盛宣懷點點頭,說:「農業是工業的基礎,政府已經在努力推動土改了,中國的失地農民其實並不多,80%的農民都是自耕農,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土地。現在一些國營企業的股份,也開始賣給地主,再過幾年,就可以完成農村土地改革。按照大總統的指示,政府購買的土地都已經包產到戶。」

這時80%的中國農民都是自耕農,這跟李經述的想象不一樣,李經述原本覺得晚清時期的中國農村應該到處是大土豪,農民處處受地主劣紳壓迫才對,他大吃一驚,問盛宣懷:「你確定農村的農民八成都是自耕農?」

盛宣懷說,「中國農民往往勤勞儉朴,經過幾代人的積蓄,往往會從祖上繼承一些土地。得了錢,往往也喜歡買田地。在江蘇、湖北等地,自耕農甚至占到了90%以上。」

李經述點點頭,看來「實踐出真知」,自己這個總統,還應該多到實地去調研。

李經述問盛宣懷,「看起來農業沒多大問題了。現在中國的工業怎么樣?」

盛宣懷說:「中國的茶葉、絲綢、地毯、瓷器和漆器的產量都位居世界第一了,大量出口到美國、英國等國家。現在中國的礦業資源,也被國內外找礦專家認為是資源豐富,在世界上位列前矛,北滿的金礦、熱河的銀礦、雲南的銅礦、湖北的鐵礦、湖南的銻礦、福建的磁鐵礦藏量都很驚人。大總統的二舅子席家輝已經成立了中國礦業開發公司,購買國外公司的開礦設備和技術,開發這些礦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