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4章 聽劍吼西風,望霹靂弦驚(1 / 2)

南宋風煙路 林阡 4760 字 2022-12-28

筆趣閣 www.18xxs.com,最快更新南宋風煙路最新章節!

辜聽弦也清楚,雖然不像師父那樣可以借飲恨刀的內力,但基於白氏長慶集的心法,自己刀法的氣勢、意境也可以去填補內力的不足。如此可比正常情況持衡久一些,能夠更好地享受對齊良臣的見招拆招,平心靜氣地求生,伺機尋到他破綻。

不錯,和一個實力遠超自己的人交手也是可以贏的,就是要撐、要等,先立足於不死、不敗,然後慢慢找他破綻、或給他造破綻。

一回合錯身攻防皆如驟風暴雨,辜聽弦雙刀緊扣接連揮出三十余招,把齊良臣的真氣流和鐵拳硬生生擋了下來。

狂濤乍起,亂雲飛渡,聽弦這刀法連齊良臣都覺得豪氣萬丈;電光火石,翻雲覆雨,齊良臣的速力迫聽弦感受到勢不可逆。

巨響聲中,聽弦的連環刀被齊良臣鐵拳強硬壓低,天靈蓋暴露在拳風的致命范圍不過幾寸,一股令他惡心的劇痛直接灌進頭顱鑽心刺骨。僵持片刻,克服重壓厚積薄發,聽弦瞬然蓄力將刀抽出,同時縱愛駒橫躍兩尺,馬術端的一流。

齊良臣鐵拳劈到空處、轉向追擊有所貽誤,真氣流卻異常精明、如影隨形極速繞道,霎時半空氣浪翻卷,全朝聽弦趕盡殺絕,千鈞一發求生欲與斗志齊燃,聽弦使出全身的力氣掄出長刀,純熟一招「大鵬一日同風起」格擋。

齊良臣速度比年輕人還快。氣流方一阻止,鐵拳倒轉如流,反手凶猛劈砍。神倒鬼跌,削肉如泥。這一拳裹挾颶風,掀起的塵沙首先就噴了聽弦一身,鐵拳本身更是拳起命落之勢。聽弦猛提一口氣,運力到連環刀上,鏗然以「朝避猛虎,夕避長蛇」守。連帶回擊「星垂平野闊」和「指揮楚漢如旋蓬」先後兩式。

聽弦雖很多方面都不及林阡,可是內功底子比林阡出道時深。對白氏長慶集招式的熟悉也比昔年林阡快,這一點倒是像極了對招式領悟極強的鳳簫吟。結合他二人長處,終於可以在齊良臣手下活過十輪。

但十輪之內,只進攻了一次還被無情淹沒。到十二回合雙臂都已發麻……當此時鐵拳又至、再舉刀力不從心,危難重襲,聽弦匆忙閃身一側,將鐵拳晃了過去,未料齊良臣原就是虛晃一招,似是猜到了他躲避方向,所以見他中計正中下懷,頃刻直取他身體要害,聽弦只要還在馬背上。就是死路一條。

可是,落馬?氣流就在下面托著、磨牙吮血呢。前有絕路後有追兵,環伺的凶險里辜聽弦呼吸不變。從容不迫地仰倒離馬,鼻尖和鐵拳近乎貼著過去,身體甫一下沉,氣流直沖上來,聽弦雖然舉刀力不從心,向下砍還有些許力氣。驀地一刀直插身下氣流,借著氣流的反彈力。靈活地重回馬上。

以你之矛攻你之盾,急中生智卷土重來,不過一瞬之間,仍是一氣呵成。在最短的時間,憑最好的角度,以最大的氣力,撞開了原還難以抵擋的鐵拳。

聽弦一連串的動作,敏捷、冒險、漂亮得驚人,對刀法和馬術都是爐火純青,雖然還只懂硬拼齊良臣的氣流整體、不懂其內在玄妙,誰說和高手過招就一定要知其所以然?

師父在自己這個年紀、這種武功程度,早已叱吒宋金、戰功顯赫,只不過遇到的對手還不是連跨了幾級的高手堂。但聽弦雖然比師父遇到的考驗狠,卻比師父擁有的經驗多,站在師父的肩膀上,知道這種「以氣勢輔佐內力、鋪展開來打鐵拳」的策略,真心是屢試不爽的妙法;同時,聽弦必須一心二用來擺脫真氣流的擒拿,好在這種心法聽弦也已滾瓜爛熟不太困難,不知不覺對齊良臣的二十回合終是接了過去。

二十回合連環、二十回合長刀,盡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節奏快,風聲緊,勉強可與齊良臣匹敵。

聽弦對撐二十招原還有底,可惜維持到二十五回合後,果然氣力就到達極限,再難持續。畢竟對手內力過於雄厚,盡管連環刀毫無畏懼,鐵拳卻愈發沉重,氣流也更多更雜更難防守。然而,為了飄雲等人能不那么吃力,聽弦還是卯足了力氣——繼續!

原還只是氣勢恢宏,舒卷江山,極盡壯美;倏然意境開拓,承接疆場遼闊,金戈鐵馬,氣沖霄漢。

緊張激烈,險象環生,又煎熬了近十回合,可惜一根弦終究拉斷。當氣力越來越懸殊,心如止水就更難達到,而立足於不敗的打法一旦有了漏洞,不能知其所以然便成了硬傷。

總有不能防備的某道氣流,在剎那間侵入聽弦的筋脈,旋即,一通百順,無數氣流往各穴道沖撞,整個身體都有失守之勢……聽弦暗叫不好,突然身畔異變廝殺聲愈發鼎沸,怎么了?難道飄雲和致信的伏兵已經作動?可是這時機好嗎?

來不及為他們擔心,喧嚷擴散在耳中盡為混沌,聽弦身子一歪,生生從馬背摔了下來。

辜齊之戰還在持衡的階段,司馬隆就已經開始防御第二支伏兵。

第二支伏兵的可能性,八九不離十——宋匪敢在他司馬隆眼底故意伏擊、肯定帶著目的和擁有勝算,而且目的不可能只有「影響大」那么小一個,勝算也必須經過了無數思考和推敲。畢竟達到這一切都需要辜聽弦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地鋌而走險,付出那么大代價,怎能允許漏洞?

漸漸地,從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發展到風吹草動異動頻頻,感覺另一支伏兵已呼之欲出。

「一步之差,我亦算到。」隨著形勢發展,司馬隆知道第二支伏兵已經鐵板釘釘。宋匪本就人少。采取奇兵不在意繼續分支,而且他們經不起孤注一擲、所以必須有多條計謀環環相扣:一支奇兵要么成為另一支的錦上添花、要么……就成為另一支的彌補。

人群終攢動,疾趨如旋風。轟鳴震耳,煙霧漫天,「抓!」高處,司馬隆神色一凝,宋匪確實還有多余的戰斗力啊!

司馬隆熟讀盟軍勝戰經驗、深諳金軍失敗教訓,竟被百里飄雲抓住特點來撕破綻。剪尾伏擊和厚此薄彼,這兩計看似簡單。加在一起如此毒辣!

「然而,百里飄雲。厚此薄彼是你的弱點不錯,但我若忽略你的弱點,那便就是我的弱點了。」司馬隆沉著一笑。

果然有第二支伏兵比辜聽弦所領更加威猛、人多勢眾,在亂雲崩壞的這一刻。齊齊從暗處沖殺出來,一馬當先的正是飄雲。

聽弦落馬之際,不忘腳去勾帶齊良臣,就像當年魔門之戰對付戴宗一樣;好在齊良臣適才氣流太狠、雙方坐騎都難堪煞氣,是以落馬都比尋常容易得多。

聽弦雖和齊良臣公平地一起落馬了,不公平卻在,失去了馬術的優勢、加上穴道已然受損,自己接下去就更難打。好在,好在自己的救命恩人現身。原來真是飄雲。他未曾策馬,憑一身輕功神速闖到陣中救聽弦,而他的麾下們則於陣外試圖打破局面、沖亂金軍。

於是聽弦調勻氣息。把齊良臣交給飄雲的大刀應對,只待飄雲氣力不濟,自己就去幫忙補刀。兩人難得合作,兩刃交錯卻可開可合、鋒利如剪,縱使齊良臣都覺棘手。

因小見大,司馬隆遠觀戰局。看百里飄雲和辜聽弦的兵馬也是如此,像極了交錯的兩刃開合自如。這二人的連續伏擊造就了現在的內外夾擊,在田若凝及其部將的基礎上明顯青出於藍、推陳出新。

當然,金軍在他司馬隆的及時調控下也做了多套戰備、此刻以不變應不變地重構陣型,沒有因為飄雲等人的騷擾就被驚撼……

戰陣中,以二敵一的模式使聽弦和飄雲各自都得以喘息,但每每化險為夷,都是堪堪轉嫁災難,過了五十回合,皆是摸打滾爬,美其名曰持衡。然而倒也並非一無所獲,聽弦和飄雲都發現鐵拳並不難打,最棘手的是氣流——「他氣流比鐵拳更像長在身上,操控自如……」

尤其聽弦,比適才模模糊糊見招拆招要清醒得多,隱隱能分辨出每次自己去接拳時氣流在哪里掣肘。其實,這些經驗師父是說過的,師父怎么說來著,要想識破齊良臣的氣流,必須割開兩種精神的自己,神思進入刀中去找尋對方的「氣路」,好,此刻有百里飄雲呢,潛心入刀很方便,沒有什么後顧之憂。

很多年前,哥哥教自己,要做一個讓別人信得過的人,聽弦不知道自己什么時候能達到,可飄雲一定是這樣的人。

原想靜如止水,後來心浮氣躁,卻因現在飄雲就在自己旁邊,慢慢可以再次沉下思緒,默念心法,調勻氣息,心越靜,血越熱,最多的精力在攢聚。卻恰在這五十七回,真氣流陡然變猛,纏到他無法動彈,很顯然齊良臣意識到他在做什么,齊良臣不是沒和林阡打過!

聽弦的潛心入刀赫然受阻,換往常倒還可以生死不顧、處變不驚,可就在這一瞬間,右手神經忽然被什么一扯、驟然失去知覺,頃刻心魔入侵,塵封不過幾個時辰……提不動刀了?打不了這場仗?雜念叢生,石峽灣之敗、洪瀚抒屠殺、千夫所指罪魁禍首……辜聽弦!師父沒讓你改變原則,只是觸到了你尊嚴,你卻以抵觸你原則駁回了他……罪惡感和消極重襲,一時間排山倒海,可是,不該在此時此刻糾結……辜聽弦你在想什么!!!

一個不留神,齊良臣一拳狠擊在他胸口,盔甲全都稀爛內臟也被少許震傷,潛心入刀識破其氣流沒可能了,憶起師父依稀還說過,「如果我能侵入他和氣流之間,才最治本……」關於干擾齊良臣與氣流交流的刀法,師父隔空繪圖、刀譜上標注心得、甚至手把手傳授過自己,可自己沒好好銘記。不會那種刀意的「零拆為萬」,好歹學個形似?不知能否唬得住齊良臣?

聽弦打定主意要試一試這「形似」的零拆為萬,六十三回合。飄雲及時替他承接了齊良臣幾拳卻很快瀕危,說時遲那時快,聽弦再度使出全身精力擲出了雙刀,一往無前到激沸——一川碎石大如斗,白虹飛趨電光走!

心太大,沒學會跑就學會飛,原想打出的是師父那種外表飄忽、內在大氣。可是,徒有山水磅礴。閃電之激,少了點什么……

從前發現自己缺點是「攻過強時會忽略守」的聽弦,實則此戰攻守兼備已經做到很好、進步多了,但關於水的不爭、善下、柔德、空虛。別說聽弦性格所致必然缺乏,連林阡都還有繼續進步的空間,是以那浩浩渺渺,到聽弦手里展現出的是浩而不渺。

刀法天生靈性,巧變游刃有余,雄渾不斷進步,浪漫卻不穩定,尤其在實力不夠的現在。就像山少了水會失去靈性,此刻有所缺憾的山水意象。遇到齊良臣就山禿水枯……

不成功便成仁的這一刀,不出意外得到慘敗,鐵拳奔腦袋直接就砸下來。打得聽弦頭破血流,眼看聽弦倒地鐵拳還要追魂奪命,危難之間飄雲想也沒想持刀擋在聽弦身前,轟然巨響,一片血雨後飄雲連人帶兩戰馬全消失了,或是被兵陣卷走。或是……?聽弦不敢想,也無力再想。伏在地上嘴角溢出一絲鮮血。

當是時前方石硅與薛煥仍在膠著,後方聽弦和飄雲的人卻被清理了不少,宋軍伏兵皆呈頹勢,飄雲和聽弦對於麾下們來說都是生死未卜。

「若然司馬隆也注重那勝利經驗,很快卻又鎖定是那『厚此薄彼』之計了,該如何?」開戰前,心思縝密的沈鈞追問飄雲。

「固然司馬隆可能一早就排除了厚此薄彼計,僅僅是一直懷揣著對故意伏擊的懷疑,如我們所願他會從戰前就疑惑不解、心緒混亂,直至飄雲伏擊成功都沒想通我們的目的;但更可能在最後一刻拾起這最不可能的可能——因為他畢竟心里一直是懷疑的、有懷疑就不該放過任何一種可能。戰前雖想不到,可一旦在飄雲伏擊的最好時機之前想通,就能及時調整金軍把飄雲的這支伏兵撲滅。」

「若然如此,司馬隆吸引力不會全給聽弦,他會在剿殺聽弦的同時還留心第二路伏兵、對此地段整體都防御十足,你我二人如何能夠在他眼皮底下一鳴驚人?」致信也問,聽弦能夠拖住齊良臣自然好,但一方面也會迫使司馬隆去敲定這厚此薄彼計。

「如果是那樣,我確實難一鳴驚人,誰說致信你也在他眼皮底下呢?」飄雲笑道。

這一戰,必須萬無一失的是我們。我們出十條計,司馬隆都可能一一打碎,也許出更多,他就打更碎。但總有第十一條,他想打碎也難。

「怎么?」致信一愣。

「我就打到這里了,接下來的,交給你們了……」此刻聽弦默念,支持他不閉眼的是寒將軍臨戰前說的「靠你了聽弦!」完成任務了,死,又何懼?



看百里飄雲淹沒於人潮、辜聽弦倒地不起良久,司馬隆並未因此得意忘形。

此前飄雲給司馬隆出的兩道難題:「伏兵剪尾這一計,司馬隆失敗過,宋匪明知司馬隆擅長總結經驗,故技重施是輕敵是挑戰還是別有用心?」「厚此薄彼這一計,宋匪失敗過,故技重施是逞強不服輸是僥幸心理還是疑兵之計?」司馬隆一一識破並迎刃而解,是別有用心,是疑兵之計。

但是,以上兩計會否都能作為第三計的鋪墊?

若是別人,故技重施就黔驢技窮了,但是是百里飄雲,就要探尋,後面還有什么等著?即使百里飄雲現在被打得半條命都送了,計謀都還毒辣地存在著,在司馬隆心的陰影里。

真正交戰起來,前軍沒有余力為身後擔心,所以金軍在尾部的防備必須一開始就充足,司馬隆戰前的規劃,齊良臣和移剌蒲阿坐鎮,幾乎足夠;

辜聽弦先是慘敗,忽然反彈,其後激戰於前。也是司馬隆逐步想到和逐一反算的;百里飄雲沒有行蹤,所以應當防著第二支伏兵,司馬隆隨著形勢發展。給予尾部的防備充足到極致,終於等到了百里飄雲的出現,一切都是那么符合情理……

但是,楊致信在哪里?傷口稍微不那么疼的時候,司馬隆爭分奪秒審視地圖,突然看到了不對勁的地方。

「難道說,是這里?!」想到其一卻不能想到其二。還在剪尾伏擊刻舟求劍,對厚此薄彼重視了。對剪尾伏擊重視了,思維定勢,忘記:吸引力不能全給某人,也不能全給某地啊!

「好小子。不停地走在我思路前面!」司馬隆從地圖上看出個究竟來,原來在金軍腰部,還有幾個不怎么起眼的小角落,縱使他這樣謹慎用兵和熟悉地形的都差點忽略,彼處隱蔽處很少,可能很容易就被發現,似乎很難潛形。雖然要伏兵占地風險太大、不是一般人力可為,可是殊死搏斗的宋匪一定會派高手去奪,屆時由高屋建瓴地沖下來。會使我軍首尾不相顧也!金軍此時前後攻防都充足,腰部這一段就注定少。

更關鍵是,細數腰部地段。有近十個這樣的小角落,楊致信的伏兵具體位置在哪里,戰前即使能想到,也難確定,而且宋匪掌握的可能還不止這么多。

厚此薄彼和剪尾伏擊,兩計加在一起是一種效果。加完之後竟出來又一條計——原來是關於剪尾伏擊的厚此薄彼……

「沒想到,辜聽弦是敢死隊。百里飄雲自己也是敢死隊……」也罷,虛虛實實是百里飄雲的強項。

百里飄雲知道他的特點是經驗,故意用兩種故技重施來對付他,實際卻是為了掩藏楊致信。這楊致信,性質上還屬於簡單伏擊,對付的只不過是司馬隆的重視防備和謹慎地形。然而卻不是剪尾,而是沖腰!

百里飄雲把所有的可能性都給司馬隆演繹了一遍,無論簡單復雜,其實都可以作為障眼法。利用司馬隆對尾部地形的了然於心,挑戰其對腰部地形的熟知程度。利用司馬隆對尾段的防備充足,來挑戰他對腰部的重視程度。最後返璞歸真,抽絲剝繭竟是聲東擊西。

司馬隆和飄雲的斗智斗謀終究以飄雲略勝一籌而告一段落,兩大謀略家彼此心思精巧地設計對方,如果對方漏算就成功,而如果對方識破,那就都給對方找好了最合乎情理的應對之策,卻推動對方不得不順著自己的劇情走下一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