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0章 寸心亦未理,長鋏誰能彈(4)(1 / 2)

南宋風煙路 林阡 1660 字 2023-04-26

大概從目睹蒙古軍瓜州屠民的那一刻起,軒轅九燁就已經和自己猜忌的對象術虎高琪產生共鳴。可毒蛇是誰?素來只有他去窺探和剖析別人。

三危山戰前,木華黎與軒轅意見不統一發生爭執,成吉思汗對窩闊台燈下黑而未能治本,軒轅九燁被大部分人懷疑和打擊,初嘗「合則兩利,斗則兩傷」的苦果。便是這場權斗,激化了他的心亂。

三危山之戰,木華黎被俘,軒轅九燁和林陌力挽狂瀾,成吉思汗開始對軒轅九燁言聽計從。但先前的傷痕已經存在,軒轅九燁發現連北冥老祖都在自欺欺人。

鳴沙山二戰,林陌失蹤,軒轅九燁對木華黎怒火忍到極限,被「因鳥雀陷,因鷹隼出」一句蹭一下點燃。

戰畢,成吉思汗對莫非的處決方式,在意了窩闊台的怒和拖雷的悲,顧全了自己的報復心和木華黎的懷柔政策,唯獨沒考慮軒轅九燁的感受——

當時,從來冷血的軒轅九燁,感受到心臟有一股寒流流過:

這樣一個野蠻的軍隊,報復勝於進取;這樣一個文明的朝堂,權斗勝過軍爭!軒轅九燁如何不寒心。

縱然如此,他還是堅持以天命為導向,努力做好蒙古軍軍師的本分。

他自負、自信在寒心的狀態下仍能算准一切,一口咬定林阡的出現才代表後招,確實算對了林阡和金陵卻忽略孫寄嘯是自發!最終,只能瞠目結舌於判斷錯誤……

也曾目睹,也曾動容,可這種男兒爭先的舍生忘死是軒轅九燁永遠都不能預料到的變數。

血腥味和哭喊聲交雜,整個世界都陪著他的心炸裂。

驚醒回神,死路的劃分已經改變,坑害林阡的毒瘴變成了外部的分支,毒瘴和油鍋疊加成了新的萬人坑——蒙古軍的路和他的路一樣越走越逼仄!

五百精英有瞬間被爆炸力推回的,有瞬間被火吞噬的,有介乎其中不進不退只能凌遲式等死的,但是,也有知道萬人坑有出口或者說閥門的——



「孫寄嘯背後是路,嵬名令公剛走!」洗心革面的木華黎聲嘶力竭,一直以來他只以大汗為導向,唯恐大汗受害所以早就決心如果軒轅九燁敗了他就亡羊補牢。

「殺出去!」成吉思汗也厲聲。否則蒙古軍就會殊途同歸,被爆鳴的火焰、沸騰的煙塵,困死在這片夏民自造的沼澤和瘴氣。

一聲令下,那里磨持短劍沖前,與孫寄嘯廝殺在一起。兩人都不顧周遭火龍亂竄,一個要奮力打倒對方追尋唯一逃生通道,一個抱著必死之心要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狹路背靠斷龍石,左右互相借力快攻,連番出手皆全力以赴,遠遠望去他們衣袍都已紅透,但明顯心無旁騖的孫寄嘯勝算更大。

換往常,誰能拆解孫寄嘯那傳承自程凌霄清凈無二的青城心法?但今次不一樣啊,今次孫寄嘯連用過兩次詐敗計,「仇欲熏心」情緒遞進難道不會戲假情真?

第一扇門木華黎自辯時,曾推卸責任給「探子的及時匯報越來越不及時」。木華黎雖賦閑,卻沒忘記糾正錯誤:探子不行,那就遼諜!遼諜雖然不能到孫寄嘯和嵬名令公近身,卻能肯定一條情報:莫非之死雖有「離恨天」的因素,但孫寄嘯曾悔恨地說,若能早一刻追蹤和逮捕離恨天都好。這說明什么,說明仇恨與後悔交迭,孫寄嘯真的可能綳不住!

木華黎本來到前線來就是想告訴軒轅九燁的,被意外給中止了,也好,正好避開了宋諜夏諜的諦聽。

「孫寄嘯,你可知,莫非死時,血肉分崩,關節離斷,四肢五臟皆喂了狗。」木華黎冷笑開口,你孫寄嘯用情義勝過無情無義的軒轅九燁,但我木華黎就賭你輸在情義過深可好!

「閉嘴!牲畜!」孫寄嘯劍鋒一滯,噼得更狠。

「那天他也像你一樣想害大汗,可惜劍術不過關,被我壓制。」那里磨身為「十二樓」之一,論武功確實在孫寄嘯和莫非之上,「你噼這么狠作甚,我手中這把劍,是抽了他的嵴骨、削尖做成的。」

孫寄嘯眼底一片翻江倒海的紅色:「納命來!」卻如何敢再打對手的劍!

崩潰、猶豫,正中下懷,木華黎見機施符咒偷襲,助那里磨沖開孫寄嘯拼力阻擋的正在下降的斷龍石。

說時遲那時快,欺胡六和西遼高手們緊跟其後,合力抬開和托舉起斷龍石的最後一條縫,總算使剩余的眾人能夠如狗般鑽過去,方能不被合二為一的萬人坑和火陘剿殺……



「轟!」斷龍石終落。

當是時,蕭鶴年護送成吉思汗過來,木華黎尋找和厚葬阿拉丁等烈士,軒轅九燁則怔怔持劍指著倒地不起、昏迷不醒的孫寄嘯。

窩闊台和拖雷等人環顧四周這才發現,原來爆炸是各向同性的,火陘的彼端早已不通往嵬名令公所代表的生路!這立錐之地一片漆黑和狼藉,雖說不像背後的毒瘴油鍋,但一時半刻這就是條走不通的死胡同!

換句話說,他們自限一瓮,苟延殘喘。

「莫殺孫寄嘯。」成吉思汗是這里唯一一個還澹定的人,「一邊救活他、談判,一邊等增援、尋道。」

軒轅九燁曾以為林阡要尋救孫寄嘯會焦頭爛額,而金陵的後招里,林阡從不需要去救哪個麾下。所以孫寄嘯雖然贏了軒轅九燁,卻讓金陵在「來救」這兩個字上輸給他。

成吉思汗豁達如斯:打得挺好的,下一戰,那就繼續讓林阡「來救」嘛。



近在遲尺的山崩地裂,使林阡的思維陡然回到戰前,荀為誇金陵「見微知著」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