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洛陽城中福先寺(1 / 2)

盛唐夜唱 波波 2089 字 2023-01-09

筆趣閣 www.18xxs.com,最快更新盛唐夜唱最新章節!

卧龍谷又迎來了一批新的客人。

引他們來的,是賈貓兒。在張休說出他認識那些造水運渾天儀的工匠之後,葉暢便請他寫了書信,委托賈貓兒前往長安,想法子將這些工匠招攬來。長安雖好,居之不易,對於這些工匠來說,能夠賺錢是最重要的,故此他們甘冒奇險,在賈貓兒的幫助下,脫離了將作監與少府監的控制,悄然來到了卧龍谷。

來的一共有四人,都是白發斑斑,當初參與水運渾天儀制造的工匠數十名,尚能動者,唯余他們了。

「四位的住處已然安排好,便是這座山谷,米面肉菜之類,每日都會有人送來。」對這四位工匠,葉暢甚為敬重,親自迎接不說,還接引他們到宿處。

隨行的除了賈貓兒,尚有葉暢族中少年六人、仆役兩人。這六名葉姓族人,都是有心學門手藝者,葉暢將他們安排來給四位工匠充當學徒弟子,希望其中能有一二人能夠學成。

「某等卑賤之人,實不敢當葉郎君如此看重」四人中為首者姓江,他恭恭敬敬地道:「能為葉郎君效力,我等都激動莫名,必竭盡全力」

話雖粗糙,情卻真摯,葉暢有些訝然。賈貓兒自然沒有真用每年百貫把他們勾來,便是為首的這位江老漢,許給他一年的收入也就是五十貫。

莫非自家最近休身養性大成,魅力值暴增,身上多了王霸之氣?

這時另一個老匠人道:「正是正是,上回市賽,西市能勝,都仰賴於葉郎君之奇思妙想。原是些見慣了的東西,可是葉暢郎隨手點撥,便能壓東市一頭,這叫什么,叫那個……化腐臭為神仙?」

「化腐朽為神奇。」旁邊的賈貓兒得意洋洋地道。

這句話,還是他跟著葉暢學的,然後用來勸誘這些老匠人。老匠人們已經到了他們人生的暮年,象他們這樣出色的工匠,對於葉暢的那些妙想,有著一般人難有的聯想。再加上許以重利,讓他們無後顧之憂,當下便一個個裝死,跟著賈貓兒來到了修武。

「那是不敢當的……倒是有了諸位相助,或者我們真能化腐朽為神奇一回。」葉暢道。

諸工匠都是賠著笑,葉暢也知道就憑著這一面,不可能讓他們完全放心,先給他們一個好印象,剩余的就是水磨功夫了。

安置好這些匠人,葉暢拉著賈貓兒到了一邊:「貓兒,你這事情辦得甚好,接下來你有何打算?」

「某」

賈貓兒猶豫了一下。

跟著葉暢,自然不愁富貴,賈貓兒對此確信不疑。但是葉暢有些事情,讓他又瞧不懂,總覺得風險似乎太大了點

富貴險中求是沒有錯,若是將自己身家性命都賠進去,那就大錯特錯了。

「十一郎覺得,某能做什么?」

「若是無事可做,咱們一起去洛陽,先將洛陽一攤子做起來。」葉暢目光閃動:「初時去做老本行,在洛陽搞聯賽去」

「咦?」賈貓兒訝然:「王元寶不是進了洛陽么?」

「哈哈,除去足球,咱們還可以有別的球啊,比如說,手球」葉暢笑道。

「手球?」

「對……手球,比起足球更為花哨。」葉暢道:「不過,這個先不急,最先要做的,還是去洛陽開一家大酒樓

這個提法讓賈貓兒精神一振。

葉暢手中的各式菜餚,當真是獨步天下,而且他還有「味精」這種添鮮神物,哪怕是燒得平平的菜,只要撒上少許味精,便也變得鮮美起來。賈貓兒早就說了,只憑著這一手藝,家纏萬貫如探囊取物。

只不過葉暢此前都不曾往這個方面發展,讓賈貓兒著實覺得可惜。

「十一郎我有些糊塗了,又是手球,又是酒樓,你究竟想做什么?」

「我想做大娛樂。」葉暢又吐出了一個詞。

賈貓兒盯著葉暢,只覺得自己眼中似乎閃著一圈圈的星星。

「長安也罷,東都也罷,如今都太冷清了,我要按我的意思,造一個西市出來。」

「十一郎……你是不是糊塗了?」

葉暢哈哈大笑:「確實,有些糊塗。」

見把賈貓兒弄得完全沒有了頭緒,葉暢這才說道:「咱們今後要造更好的琉璃器,要用棉花造吉貝布,這邊還在研究計時器。要賣書,要賣紙……無數好東西要賣,若是全給別人去操持,大頭讓毫不相於的人賺去,渠道亦控制在他們手中,咱們心里能快活?」

賈貓兒沒說話,就是用怪異的眼睛看著葉暢。

「於嘛用這種眼光看著我……你以為,我會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一個……呃……」

葉暢隨口說來,然後又哈哈一笑。

「十一郎,你是不是……是不是失心瘋了?」賈貓兒顫聲問道,只覺得前途一片黑暗。

他們的希望,可是全寄托在葉暢身上,若是葉暢瘋瘋顛顛,那就完了

葉暢撓著頭,他不是失心瘋,而是歡喜。

在琢磨了一年之久後,葉暢終於有了一個大計劃。

此前他的計劃,大多是東一榔頭西一棒錘,直到今日,一個大計劃算是出來了。

「失心瘋?」他想了想自己說的話,也確實是象是痴人說夢,不由得又笑了起來:「自然不是,只是有人邀我去洛陽。」

「邀你去洛陽,誰?」

「楊慎名。」

洛陽城外,楊慎名看著那些衣裳襤褸的災民,便覺愁眉不展。

六月份暴雨,東都轄下災情各異,雖然不算是大災,卻也造成了數百戶流離失所。這些人不知為何,離了自己所在縣,全都聚到了東都來。

楊慎名是得了葉暢的《災後方略問對》的,他為人自負,卻也承認這份問對極有價值。但是,他在實施之時,卻發覺,紙上得來終覺淺,至少這數千流民,勉強過了最初的數月,接下來的嚴冬,讓楊慎名憂心如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