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誰乘星槎破虛空 第446章 殘民愛民各屬誰(1 / 2)

盛唐夜唱 波波 2027 字 2023-01-09

筆趣閣 www.18xxs.com,最快更新盛唐夜唱最新章節!

對洛陽城的百姓來說,葉暢的勝利不算什么新聞,不勝才是新聞。

從回到洛陽開始,葉暢就是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好象就沒有失敗過。

他們自然不知道,這些勝利背後,隱藏著多少勾心斗角,更不會知道,了這些勝利,葉暢從何時就開始布局。

自然也不缺明眼人。

「葉公當真是神來之筆……將礦工募士卒,嘖嘖,若我是賊首,只怕也會被他這些手段弄得頭昏眼花。」

大觀園如今清靜得緊,因戰亂的緣故,幾乎沒有外地商人來此,而地書生關心著城外的戰事,也寧可去一些小的更不起眼的地方。

因此,此時在大觀園中交談的,是杜甫與劉長卿。

此時的杜甫,已經名滿天下,《民報》的影響力,在大唐獨一無二,雖然楊國忠也試圖辦了幾份報紙,想要操控輿論,可是他選擇的人手能力與杜甫相比,頗有差距,而且更重要的是,他沒有象葉暢那樣全力支持報紙發展的決心

劉長卿的誇贊,沒有讓杜甫緊鎖的眉頭散開。

「子美,你這是擔憂什么?袁瑛既擒,中原便無憂矣,只等朝廷一聲令下,葉公便可督帥大軍南下平亂了。待袁晁等賊首亦就擒之後,斬於京師,天下復歸太平,指日可待」

杜甫看了看劉長卿,苦笑了一下。

「子美心中有事?」

杜甫心中確實有事,只不過,他在猶豫是不是將心里的事情說出來。

劉長卿稍有些嘴大,其實並不是好的傾訴對象,杜甫更希望是對高適或者岑參這樣的舊友,但這二位又都在邊陲。

都在邊陲……那么自己的疑惑,他們是不是也參與了?

在劉長卿再三催促下,杜甫終於開口了。

「劉公只見著葉公橫掃叛軍,卻未曾見著叛軍已經造成的傷害。我此次從長安至洛陽,沿途所見,實在慘然,雖不至於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卻也是一片蕭條民生困窘幾至絕境矣……葉公手中有老兵,又能招募礦工軍,以他之能,早就能平定叛亂,百姓也早就可以回到太平。可是葉公卻行動遲緩,令賊人肆虐百姓流留。此時遷失其所之百姓去遼東,葉公卻甚是積極……」

「噤言」劉長卿又氣又怒,從椅子上一躍而且,瞪著杜甫,口中都有些喘息。

杜甫低下頭,臉上泛起苦笑,神情滄桑肅然。這間屋子里,一時間陷入沉寂,只有劉長卿沉重的呼吸之聲。

杜甫的話,與其說是疑問,倒不如說是指責。劉長卿最初以他只是身《民報》社長,特意來洛陽感受大戰的氛圍,好寫出更好的文,卻不曾想,他竟然是來指責葉暢的。

劉長卿雖然投身葉暢幕僚時間並不久,身體上的不適,也讓他在現在的位置上並不是十分善長,可是他卻做得非常開心。在葉暢幕下做事,擁有近乎完全的自主權,葉暢的規制度非常明顯,而且有言在先,只要按照這些規制度,開開心心做事即可,沒有在朝廷里那么復雜的人際關系。

所以,劉長卿已經前自己的前途完完全全與葉暢綁在了一起。

「葉公忠心國,天日可鑒,他在沙場上奔波往復,在軍營中絞盡腦汁,這一些,劉某都是親眼所見他一片赤誠,可是有些人卻不以赤誠待他,坐在這大觀園中,指責他終究是簡單——我想到葉公曾說過一句話,批評別人總是容易之事」

杜甫沒抬起眉,有些固執地道:「他可以做得更好,讓百姓少受些罪。」

「誰能比他做得更好」劉長卿怒極:「杜子美,你當初與葉公絕交,後來又依附於葉公,這等反復……」

杜甫不待他說完,起身就要走,然而就在這時,門被推開了。

李冶緩步走了進來,手中托著一個盤子,對著杜甫嫣然一笑。杜甫剛想告罪,李冶卻道:「杜公何其急也,季蘭閨閣女流,見識淺陋,聽得二公爭執,卻也有一點微末所得,願說與杜公聽。」

「請賜教。」

「自天寶十一載以來,葉公大力招募百姓,移居遼東,而遼東如今富庶,不遜於京畿道,可百姓卻仍不願前往,故此遼東依舊地廣人稀。某曾計算過,天寶十一載至天寶十三載三年,平均每年流入遼東的人口,只是區區十五萬人。而如今,僅僅是一個月之間,在都畿、河南道登記,意欲前往遼東者,便已經有二十萬人……」

袁瑛在都畿道與河南道的叛亂,讓原就已經陷入困境之中的自耕農徹底破產絕望,他們要么加入到袁瑛的叛亂隊伍之中,要么就逃到鄰近郡縣,在安東商會與其余商會設置的辦事處前登記,領取一份賑濟口糧的同時,還登記准備移民。杜甫正是看到這一點,所以才猜測,葉暢在叛亂之初沒有立刻動員鎮壓,的就是這些移民。

因此聽了李冶之話,他的面色更加陰沉,一言不發。

來洛陽的途中,他可是寫了幾首反應百姓流離失所的詩歌。

「若是沒有葉公,這二十萬百姓,要么從賊,要么餓死,杜公承認不承認?」李冶這時問道。

「是……但是……」

「但是葉公若是早些平亂,他們就不會流離失所,杜公是這樣想的對不對

「那么葉公可能在洛陽呆一世么?葉公即使早日平定了袁瑛,只要朝廷當中奸人當道,只要他未能宰執天下,未能將政令行諸各道,平了袁瑛,還有張瑛、杜瑛,杜公承認不承認?」

杜甫不知從何說起。李冶這話,有些對朝廷的怨憤之意在里面,但何止李冶,就是杜甫自己,也不是對朝廷重用楊國忠而忽視葉暢心懷不滿?

大唐江山從繁榮盛世,到現在的四面風起,根原因不在於葉暢,而在於朝廷,這是杜甫早就得出了的結論。他私下里自己設想時,也覺得李隆基必須退位,換一個更年富力強也能夠給葉暢更多支持的皇帝。楊國忠必須去職,最好連他一黨都全部被驅離朝廷中樞,趕到邊境哪兒去屯田。而葉暢必須入朝宰相,並且要獨相,要能權傾天下二十載……

如此,天下必大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