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端午節(1 / 2)

孫剛每天又多了一個任務,就是給育苗床澆水。看著秧苗一天一個變化,長得越來越像雜草。經過半個月時間秧苗就長出2片葉子。這時就可以移栽到水田里了。

秧苗的根呈胡須狀,細短而多,隨著秧苗的成長數量會增多,稻株旁也會不斷長出小枝來。

今天是孫剛准備養魚的稻田里插秧的日子。

孫爸給孫剛簡單的講了一下插秧要領,就脫掉鞋子,挽起褲腿下到田里,孫剛按照爸爸教的要領彎下腰,左手握住秧把子,右手分出二到三根秧苗來,四指伸直並攏,用拇指把那幾株秧苗壓在四指上,手指插到泥土里,就把那秧苗也帶進了泥里,這一株秧苗也就算插好了。插的時候要注意不要把秧苗的根折彎了,那樣秧苗不能存活。

很快孫剛就掌握了要領,可以跟爸媽一起齊頭並進了(其實插秧是齊頭並退)。橫平豎直還象模象樣的。

將一把青色的秧苗,插入水中。那秧苗瞬間變得青蔥。就好似農夫的手,將它染綠。天空中,飄灑著朦朧如煙的細雨。和煦的春風,吹綠了無邊無際的稻田。

正當孫剛干得正歡時,突然腿上一陣陣發痛,把腿抬起來一看,渾身都麻了——看到腿上粘了一個軟體動物,好象還在往里鑽,孫剛從小到大就怕這些軟軟的東西。

剛才在專心插秧,腳又被冷水刺激,完全沒有注意到這里。看見腿上的螞蝗,孫剛嚇得馬上上岸坐在田埂上,使勁的拍啊拍啊,但怎么也拍不掉,於是就想著往外拉,螞蝗周身是滑的拉也不拉不出來,以前就聽說螞蝗會鑽進體內順著血管流動的(道聽途說)。

還是孫爸有辦法,他趕快用秧葉刮,還真把幾根的螞蝗刮掉了,這一招還真靈。螞蝗是刮下來了,但孫剛在田邊怎么也不敢再下田了,孫媽心疼兒子就讓他回家做飯。

由於准備養魚的這塊稻田栽起來很麻煩,在壟上插秧要時時小心掉到養魚的溝里。所以三個人花了兩天才把秧栽齊。

在孫剛做好後勤工作,幾個嬸子的幫忙下,才把剩余幾畝稻田全部栽完秧苗。

試驗田插完秧幾天後,孫剛從空間里轉移出1000多條草魚,鯉魚、鯽魚各幾百條半匝長的放入稻田的水溝里,並注入好幾桶空間水。

光陰似箭,轉眼間幾天又過去了,五月端午到了。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傳統的「三大節日」之一。

古代,每逢端午節,詩人雅士都要舉行吟詩、飲酒集會。吟詩,是為了紀念屈原,飲雄黃酒,則是為了消毒,也是為助雅興。清代文人顧祿在《清嘉錄》中說:「研雄黃末和酒以飲,謂之雄黃酒。」集會時,他們一般要帶上酒缽,邊吟詩,邊喝酒,邊擊缽。

經過漫長歲月的演變,如今有關端午節的活動內容,已遠遠超出了它原來的文化內涵,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這種活動已拓展為商貿洽談,招商引資或各種文化、體育、民俗風情活動的展示,借端午節這一傳統節日開展各種民俗活動,搭起經濟發展平台。

時至今日,端午節在中國人民中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端午節這一天,天蒙蒙亮,家家戶戶均在門窗上、屋檐下插兩根艾蒿,以避妖魔鬼怪瘟神惡邪。人們把艾草制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空中,剪成虎形,婦人爭相佩戴,以避邪驅瘴。正如《荊楚歲時記》所載:「五月五日,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青氣」。

在太陽出來之前,大人們拿著盆、罐,小孩子也跟在後面拿著手巾,到野外采集百草梢上的露水,用來洗澡。據說,五月端的百草頭洗澡能治疾病,一個夏天都不會生病。

孫爸早早起來砍了些艾蒿,每扇門的門頭兩邊各插一支,連孫剛果園房子那也少不了。

早上家家都吃粽子。粽子一般都是在前一天包好,外面主要用鮮嫩的蘆葦葉子或者竹筍葉,里面多用糯米,有的在其中摻點小豆或紅棗。夜間就開始煮,在煮粽子的鍋里要放上雞蛋、鴨蛋,此時,家家戶戶都飄溢出令人唾液的清香。

廚房里,孫媽把昨天晚上就已經煮好的粽子端上桌,還有腌好的雞蛋和咸鴨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