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082.過年了(求收藏)(1 / 2)

趁著過年前兩天,孫剛去了縣城一趟,給兩位叔叔家送點兒菜、雞子、魚和肉,雞子和魚都是收拾好的,家里來客了直接可以用,蔬菜有很多是爺爺院子里種的。然後孫剛又去了趟趙涵家里,也送了很多東西,這樣她家過年除了幾樣反季節蔬菜,其他都齊活了。

大年三十上午,孫剛就打好糨子,和哥哥就開始貼對子和門畫,家里能貼的地方都貼了,包括果園里的門上。還有大伯和幾個叔叔在村子里的老房子,雖然已經多年沒人住,差不多快塌了的,緊鎖的大門上也貼上了紅紅的對子和門畫,顯得也喜慶。豬圈、羊圈還有雞鴨棚子都少不了。

忙活完後,幫爺爺家也貼上,這活前幾年孫剛不在家的時候都是孫爸和孫鵬來干。

孫媽和王燕在廚房洗菜、擇菜,晚上吃飯的人比較多,所以從上午就得准備。

中午飯吃的很簡單,也很早。農村過大年那天,一般都是兩頓飯,早中飯連頓燒,大概在上午10點,年夜飯做的比較早,一般下午4-5點開飯。

吃罷中午飯,孫剛的幾個叔伯一家家的陸續到來,嬸子們就開始幫忙准備,幾個大人們就圍在一起打撲克。

最後大大小小、老老少少加起來一共25口人,確實是一個很大的家庭,孫剛還沒算那些出嫁的姐姐。

年夜飯還是孫剛掌勺,他使出渾身解數,把能用到的食材都用上了,張羅出兩桌好菜。有葷有素,材料大部分都是空間產的。

我們延續傳承了五千年的整個農業文明,理所當然在人們辛苦勞作一年後,闔家團聚團團圍坐享受最豐盛的收成和勞動成果,這才是年夜飯飯的核心內容和精神所在。

年夜飯,不單單只是在吃飯,同時還體現著對過去一年的深切感恩和對未來一年的殷切期盼,同時也是告別過去一年的現實和迎接未來一年的希望的儀式。那么,這一頓飯耗費如此多的時間和精力,不厭其精不厭其煩也就不足為怪了。

其實,年夜飯對普通百姓來說,有比吃飯本身更加看重的東西,那就是「團圓」。

從古至今,年三十兒守歲,多是全家人圍在一起的,這一天,人們是根本不會外出的,尤其是年夜飯,人們是根本不會隨便到外面去吃的。為什么?為的就是那全家人圍爐夜話其樂融融的團圓氣氛,和那種能夠讓人暖到心窩子里的親情。

但曾幾何時,年味兒首先在「城里人」圈子里越來越淡,他們還美其名為享受生活。他們本來日常的生活就是人情淡薄,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的那種狀態,甚至可以忘記那種大家庭的溫暖和歡樂,他們要享受的只是二人世界,只是一個比較長而且比較特別的假日,要享受的只是他們羨慕已就西方人的那種自由自在得到出現光不用干活兒的度假方式(有人說這就是「小資情調」)。

於是在這些人的圈子里,「年夜飯」也就失去了它本來應該有的團圓、守家、祈福的意義,在他們的眼里最終也只是一頓需要鋪張一點豐盛一點的飯菜了。

他們不再願意跟家里人一起自己動手做,於是就有商家、飯店看到商機,搞出了「年夜飯特餐」之類的東西,這也就是近幾年的事情吧。

再以後,在這個圈子的帶動和發展下,人們也跟風也趕時髦,越來越多的人去捧這些「年夜飯特餐」的場,反正年味兒已經平淡如此,又何爭這一頓飯呢?於是再到後來人們甚至放棄了春節期間走親訪友聯絡感情的習俗,改做去旅游度假了。

固然,在緊張的工作之余,人們勞累辛苦,懶得再自己動手,想要爭取多一點時間來享受春節假期,這無可厚非,但是這個由飯店商家搞出來的「年夜飯」真的能夠算是「年夜飯」嗎?而且這些由飯店商家搞出來的「年夜飯」越來越變味兒,本來一桌寓意著團圓、幸福、感恩、親情的年夜飯,成了擺闊、斗富、鋪張、冒傻氣的奢侈消費。如何去找尋本來的溫馨和溫情?

孫剛前兩年都是在城里過的春節,年味兒確實很淡,孫剛都沒感覺出來是過年。除了給親人打電話拜年才有那種「年」的感覺,那時特別思念、特別的想家。

年夜飯就是年夜飯,年夜飯不止是用來吃的,更是用來感受的。只有全家一起動手自己去做,才能細細體味細細感受到這一頓飯中飽含的深意和濃濃的情感。

「噼噼啪啪,噼噼啪啪」,一陣又一陣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從村里傳來,看來村里也有開飯早的。

桌子擺好後,孫爸點燃院子的鞭炮,聽著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孫剛的大侄子歡叫著「吃年夜飯了!吃年夜飯了!」。

在吃年夜飯前放一串大紅的鞭炮是孫剛家鄉的習俗,以求一年的吉祥如意。爺爺奶奶坐上「上席」後,大伯叔叔們也相繼入座,嬸子們和幾個小點兒的孩子就坐另外一桌,吃起了豐盛的年夜飯。雖然有點兒擠,但是大家都不在乎,小孩子端著碗站旁邊吃。一家人有說有笑,飯桌上熱鬧極了。爺爺斟了一杯酒,舉杯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如意。

席上,爺爺和叔叔伯伯給孫剛這些沒結婚的,每人一個紅包,並囑咐這些幾個小不點兒,讓他們把紅包放在枕頭底下,他們沒再問什么,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吃完了年夜飯,院子里多了幾個小娃子。

地上「鋪」滿了火紅的爆竹屑,就像給大地鋪上了一塊紅地毯,看起來既典雅又喜慶。

「周洋,你小子吃飯了嗎?就跑出來撿炮。」孫剛看著領頭的那個孩子,他是周海生的小兒子。

撿炮是村子里小孩子一貫的傳統,就是吃完年夜飯,去各家各戶轉轉,剛放完鞭炮,會有一些沒有燃的炮被炸飛,有炮引的話就點著放了,沒有引得話,就拆開要里面的炮葯,嗤花玩兒。孫剛兒時也是這樣,年夜飯一丟碗就慌慌張張的和伙伴們一起去撿炮,他們那個時候是沒錢買,也沒有現在的種類多。現在的孩子們,家長給買的煙花、摔炮、擦炮等等,很多種類。

「剛哥,吃了的。」幾個小家伙頭都不抬,在一堆鞭炮碎屑里面扒拉著,找到一個就驚呼一聲。

幾個小孩子一會兒就把鞭炮碎屑翻了個遍,再沒有發現完整的鞭炮後,迅速的離去,真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孫媽她們收拾完桌子、洗碗後,就開始和面包餃子,分工明確,一個人擀皮,其他幾個嬸子包。

餃子是北方過年必不可少的主食,一般都是吃完年夜飯開始包。

餃子餡是孫剛剁的,一個是大蔥豬肉,一個是粉條豆腐雞蛋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