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5.交流會(上)(1 / 2)

忙完家里的大部分春種,稻種也已經育在大棚里,孫剛家里暫時有一點兒閑散時間。

這天孫剛上街買東西的時候,發現大橋下河邊沙灘上很多人在忙碌著什么,這地方原來是牲畜行市,現在收拾的干干凈凈的,沙灘上是「大帳林立」。街上也開始人滿為患,還有許多操著外地口音的人,有些空地上已經開始搭起了戲台子、大棚子。

孫剛明白是一年一度的「交流會」開始了。

每年農歷三月底在鎮上舉辦濃重的「交流會」。說是交流會,就是請了市里或者外省的戲班子,遠近各鄉鎮商戶集體出動來鎮上聚集。更有周邊縣里來的馬戲團和小吃攤,猶如一場廟會。

其參與者眾,場面壯觀。在過去的生意人眼里,廟會是一年中最大的商機,但最掛念它的還是咱老百姓。因為在老百姓的眼里,交流會其實已經演變成為一個大型的物資展銷會,成了老百姓購物、休閑、美食、游玩的天堂。

其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聚集一處,商機無限,各路生意人聞風而動,有賣小百貨的、賣小吃的、玩雜耍的、狗皮膏葯的…………

農村多會,孫剛家鄉大部分鄉鎮的交流會大多在春季舉行,從初春到盛春,你方唱罷我登場,接連不斷,此起彼伏,**迭起,熱鬧非凡。

尤以農歷三月為多,謂其「三月香汛」。方圓數百里的鄉民都來趕集。十里長街,人頭攢動,摩肩接踵。

舊時,這天,四方百姓傾巢而出,盛況空前,出門盡是趕會人。

現在已發展成為一種集市,所以會有專門的管理者來組織和管理各個經營者及其商鋪,並收取一定的費用。

「交流會」是農村一部分商戶的主要經營方式和職業,他們的心中有一個附近鄉鎮會場的名錄。隨著交通的便利和商品流通特別是現代物流業的發展,農民購物已經非常方便。「交流會」的作用在逐漸弱化,主要販賣一些中低端商品,但仍然是農村商品流通不可或缺的一種方式。如一些傳統的農具,好像只有會場上才能買到。

因為難得可以在短時間里見到這樣多的人和交易場面。會場上賣東西的人和趕會的人,常常會折射出許多人文信息,反映著當地農村人的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

鎮上的「交流會」歷史悠久,曾為繁榮農村經濟、促進城鄉商品流通、加快農副產品市場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近年來,不但參加交流會的攤販少了,人氣也越來越不足。

據孫剛了解,農村交流會之所以會出現人氣不旺、生意清淡的狀況,主要是因為各地舉辦類似交流會的時間過密、場次過多,常常出現重疊的情況,因而分流掉一些客流。還有就是交流會上的假冒偽劣商品太多,讓人望而生畏。再者因為參會攤位費、運費成本過高,一些小本經營戶不堪重負,望而卻步。現在各地集市上的購物超市很多,各種檔次商品應有盡有,農村消費者等交流會集中消費的習慣早已成為過去。

現在隨著農村娛樂設施和項目的多樣化,很多年輕人由於有了網絡等其他娛樂途徑,對交流會的興趣在漸漸淡化,所以現在的趕會受眾群體以中老年人和趕熱鬧的小孩為主。不過由於趕會在當地已經形成了習俗,以至於本地人感覺如果沒有交流會就沒有了味道,所以本地的交流會傳統一直傳承了下來。

孫剛家鄉人口眾多,顯得還是熱鬧異常,雖然真正在交流會上買東西的不多,大家主要是湊湊熱鬧,在農忙時節娛樂一下。

小鎮上的「交流會」一般是7-10天,屆時來自外省的民間曲藝藝人,還有小商小販都會雲集於此。各種飲食攤、貨攤,還有一些助興的雜耍曲藝表演,從而形成以民俗文化表演為主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