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插秧好時節(3000字求訂閱)(1 / 2)

忙活完一些雜七雜八的零碎農活,孫剛家現在只剩下秧還沒栽。

在交流會前,孫剛和爸爸就把稻種在院子里育苗,每天都會掀開棚子給秧苗澆澆水。

旱地育秧苗不易發生爛種爛秧現象,且出苗整齊、出苗率高、根系生長快。但旱地育秧在秧苗二葉一心後,如遇寒潮要及時蓋膜護苗,三葉期時,遇好天氣白天可全部打開通風煉苗,除陰雨天外,要日揭夜蓋,移栽前三天全部揭膜。經常保持土壤濕潤,如土壤干燥就應及時噴水。[]

據孫爸講,翻耕時最好趁天晴,稻田翻耕後再曬它個幾天,一是太陽的照射可以殺菌,二是翻耕後的稻田曬的越白,灌水以後就會越松軟,土壤也就越容易「透」氣,以後插下的秧苗就更容易成活、分櫱(秧苗發顆),所以農村里有:「蒔秧曬白田,等於放利錢」的說法。

這次還栽秧還是還是嬸嬸、姑姑們前來幫忙,他們家里的田地基本上種的都不多。

說起栽秧,總能讓孫剛聯想起兒時老師講到李紳的《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成年以後,又讀到唐代布袋和尚的那首偈語詩《插秧歌》:「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後原來是向前」時,既體會到了插秧時節農民辛勤勞作的苦與累,同時也讓人感悟到了「退後與向前」的人生哲學的「透」與「徹」。

小學的時候,一到農忙季節,學校里總要放幾天農忙假,讓村子里的孩子回家幫助春耕春種。

孩子們對這樣的農忙假十分討厭。農村的孩子做農活都做怕了。一到農忙假,巴不得時間過得最快,才起床就又到了睡覺,早一天結束農村老師們「有意蓄謀」的假日。因為他們放假的目的,就是為了好請學生也去幫助這些一邊教書,一邊也務農的以耕讀為生的老師們做農活。

而孫剛呢,也跟農村的孩子一樣,祖祖輩輩生活在農村,常年累月跟鋤頭鐮刀打交道,當時心里已經厭惡極了農活,讀書之一的目的就是為了「躲農活」,盼望早日跳出「農門」。沒想到跳出「農門」後,最後還回來了。

鄉村五月,大地綠得冒油,春雨是神奇的催發劑,各家各戶院子里一塊塊秧壟的秧苗催得密密麻麻,像一塊塊蔥綠的地毯,根根秧苗挺得像綠色的鋼針。在春風中彈辦十足,昂首挺胸接受春風春雨的洗禮。

一朵朵梔子花含苞待放,一對對春燕在雨中銜泥,一群群布谷盡展歌喉,一陣陣蛙鳴讓整個春天的原野充滿樂章。伴隨著季節的腳步,一個個用機器或者用牛的老把式下田了,緊接著就是山歡水笑、犁耙水響。

犁耙水響,水田里吟唱的是春天反復傳唱的詩句。在這贊美詩般的吟唱中,一塊塊雜亂的水田清整出來,耙平的水田,撒上農家肥,再度繼續耙平。

這時春風在楊柳枝頭撒嬌,燕子在低聲呢喃,村里男女老少的一串串歡聲笑語也在田野上空盪漾。

這天大清早,孫爸和孫剛收拾好行頭,來到養魚這塊兒水田里,在眾人還沒來干活的時候,先把水田整理好。這塊兒田今年還打算養魚,所以還和去年一樣,挖溝起壟,糊好田埂。

吃罷早飯,親戚們全部都到齊了,孫爸開始在院子里取秧苗,然後孫剛一擔擔的挑到田埂上。

大家來到整理好的水田里,每個人都一個一個地往水田里拋著秧苗,均勻地把秧苗分布在水田里等待著栽秧。

孫爸找來一根繩子,兩頭系上棍子,插在田埂上,綳直繩子後由水田里靠近田埂的人插著,十多個人沿著繩子插秧。

栽秧時,人們頭低著,腰彎著,一手拿秧,另一只手不停地從中分出一蔸蔸的秧苗,栽到田里去。一面栽,腳一面後退,隨著手里的動作,頭也跟著不停地點動。插完一行後,立在兩邊田埂的人,又將繩子向後等距離移動一行,又繼續插秧。這樣栽出來的秧子,橫看側看都很直,都很美觀。

插秧更有決竅。先解開秧,拿一半在左手上,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從左手分的秧里,一般七至八根,一顆一顆插到田中,按標准,一般早稻的距離「行」距是五寸,「間」距是三寸,這樣秧苗既可以均勻吸收土壤營養,又可以透風。

插田是講進度的,每個人都像雞啄米一樣,不停的插秧,不停的後退。插的太慢,人家插的越遠,退的越遠,你就可能被關「籠」,這樣很可能被人笑話。

插秧時,最容易碰到的是水蛭,又名螞蝗,螞蝗是無脊椎軟體動物,專門吸血,一般長二至三厘米,也有大的,如牛螞蝗,碰上它,吸在腿上,不能用手扯,越扯螞蝗吸的越緊,最好的辦法是用力一拍,這樣它就滾下來了。

人多力量大,去年這塊兒田只有孫剛和爸媽,因為需要養魚,所以用了二三天才栽完。今天不到一天就栽完了,然後轉戰大田繼續。中午當然好吃好喝的招待著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