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三伏天(求訂閱收藏)(1 / 2)

當春天在人們的輕聲細語中消失得無蹤無影,夏天便以火一般的熱情把小村點綴。

火辣辣的陽光從山頂上直直地照射下來,山野上各種鮮艷的花朵像小孩子捉迷藏般地躲在綠葉叢中,嫩嫩的枝頭不知何時又掛上了青澀的果。農村人似乎對夏天特別鍾愛,絲毫沒有被悶熱嚇著,相反的,全身上下像充滿著火一樣的激情。於是,在夏天里,整個村子便一片忙碌,笑聲飛揚,激情四射,別有一番風味。

天剛蒙蒙亮,人們早早地被小鳥清脆的歌聲叫醒,男人婦女扛著鋤頭下地,孩子跟著大人割草或放牛,老人在家煮飯。一時間,說笑聲、吆喝聲,伴隨著農家院里裊裊升起的藍色炊煙,在村子上空縈繞、回盪,人們知道,今天又是一個大晴天。[]

不一會,太陽便硬朗朗地從天空照射下來,以強大的威力炙烤大地。掉在地上的葉子卷起了筒子,禾苗耷拉著葉片,無精打采。豬在圈里喘著粗氣,婦女們一邊喂食一邊嘮叨:「你看你,這么點熱就怕,真是懶豬!」午後,村里人在樹蔭下睡在涼席上,手搖著蒲扇合會眼打個盹,等到太陽落山後,還得下地去。

太陽緩緩地從山頂落下,放學歸來的孩子跑到小河邊,他們三兩個一起「撲通」跳進河里,享受大自然的涼意。在地里干活的人,此時在輕輕吹拂的晚風中,盡情享受勞動的快樂:為地里那半人高的玉米除除草,給綠毯般的紅薯秧翻翻藤,把地里的花生殺殺蟲……直到明月東升,大地鋪上銀輝,夜幕籠罩山野時,他們敞著黑紅的胸膛,踏著彎彎曲曲的小徑朝家走。

回到家,還不能閑著,得去田里看看水,今晚該輪到哪家放水灌田,明晚又是哪家。大家心中有數,從不爭吵,懂得謙讓。田里灌滿水後,他們高興地下到田里,腳上涼絲絲的,仿佛還能聽見秧苗「吱吱」的吮吸聲。夜深人靜,田里的秧苗便掛滿了晶瑩迷人的露珠。

農村的夏夜,老人搖著扇子,給小孩講上不沾天下不著地的「童話」;女人們圍坐在村口,一邊乘涼一邊拉家常;男人們多半獨坐在院頭,一邊抽煙一邊聽著村口傳來自家女人、孩子的說笑聲,他們打心眼里滿足。

夏天,是農村人的希望與夢想,是邁向金色秋天、豐收秋天的橋梁!

孫剛聽爸爸說,再過一段時間就要入伏了。

「入伏」的意思是指,進入三伏天,也就是一年四季里最酷熱難耐的日子。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段時間。到「三伏」期間,地面吸收的熱量幾乎多於散發的熱量,天氣也就最熱了。再往後,地面吸收的熱量開始少於地面散發的熱量,溫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一般出現在夏至的「三伏」。

「三伏天」最大的特點是高溫、高濕和高熱。

進入伏天後,地表濕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所以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三伏,地面積累的熱量達到最高峰,天氣也就最熱了。

不過,不少農村人,小小的年紀就已經會背伏天的飯譜了「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伏天吃面食這一習俗早在三國時期就已經開始了。

入伏的時候,正是春小麥上市之時,也叫「新麥」。新麥磨成面,做熱湯面吃,吃完發一身汗,很多「惡月」時積累的「寒濕熱邪」(身體因為氣候原因產生的不良物質,比如暑氣,濕毒之類)可隨汗排出。同時,新糧營養豐富,可以作為一種補充。

雖說伏天難挨,不過伏天也是農作物生長的旺季。一直生長在農村的孫剛,童年對於農耕知之不少,還知道傻吃,以至於小小的年紀,伏天的飯譜背得滾瓜爛。

有句老話:「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卷雞蛋」。主要是提醒人們,夏天飲食要多吃點蛋白質和b族維生素豐富的食品。因為夏天溫度高,出汗多,會損失不少蛋白質氨基酸,更損失大量的b族維生素和鉀、鈉等礦物質,吃面更有利於補充營養。

早些年除了「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那時還有句農諺:「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那時沒有蔬菜大棚,也沒有反季節蔬菜,農作物倒茬換季,市場上的蔬菜必然有個斷檔期,不過頭伏蔬菜斷檔並不明顯,因此頭伏那天要想吃餃子,餃子餡的選擇還是挺充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