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庄稼地里的美食(1 / 2)

153.庄稼地里的美食

日子慢悠悠的過,轉眼最熱的季節就要了,再過一段就該秋收了,那也是一年中最忙碌的季節。

這個季節,孫剛經常去田地里打打牙祭,解解饞愁。

饞愁,意思就是因為饞而不得引起的愁緒。

北方的庄稼大都是一茬的,孫剛的饞與庄稼又有極大的關系,好些饞著的,會在不是季節的時候無法尋覓。

煮毛豆、豌豆角也是這個季節的美鮮,清甜爽口、嬌嫩鮮美。農村的孩子更會吃,在田地里挖個坑就能吃到燒毛豆、燒山葯、燒玉米、燒紅薯,揀起來用手一抹,吹吹土灰,焦糊香味、野味濃郁。

嘴饞的孫剛來到家的地里,這塊地一畝多,一半是黃豆,一半是玉米。

地里到處是「嘰嘰嘰嘰」的叫聲,這都是蛐蛐的叫聲。

蛐蛐是否和黃豆有淵源,孫剛說不准,但可以肯定的是,黃豆地的確是蛐蛐賴以棲息的「家園」。

地里到處一片綠油油的,尤其是玉米,已經長到了一人多高,結出的大玉米棒子吐著胡須,看上去煞是喜人。

匝匝的玉米稈擠搡著,稈間鼓脹的玉米穗,青青綠綠的,向人們展示著請功。

豆稈上豆葉還泛著綠,豆角一嘟嚕一嘟嚕,豆稈下,一些干枯的葉子密鋪了地上一層。

黃豆也快熟了。這片黃豆地,牽扯起了孫剛年少時的童趣、樂趣,懷念起了那成片成片的黃豆地。

在黃豆地由墨綠變成黃綠時,蛐蛐也長大了。夏秋之交,由於蛐蛐的「嘰嘰嘰嘰」叫聲連貫而且響亮,使得那片黃豆地格外喧鬧。

這時,捉蛐蛐也就成了每個小孩子們的最好。

當然,逮蛐蛐前是要先編好籠巢的。

一般蛐蛐籠分兩種,都是用高粱稈扎成。一種是小的,形似「鳥巢」,只是它只有拳頭大,用高粱稈頂頭劈成細篾編扎而成。別看它小,但卻費工夫。編前要將細蔑依次按圓形扎在土里,然後有次序地絞編,最後是封口,上下要各留出一個圓口,再用較短的細蔑松松扎住,待捕獲的蛐蛐出入。裝盛蛐蛐的另一種籠巢較大,形似元宵節打著的燈籠,是用高粱頭、圓稈綁扎而成,方形,也有出入口,可掛可提。

蛐蛐的「房舍」修好了,但在逮前還得備好一種器具。在筷子籠里拿兩根筷子,將方頭邊角鋸割成一排一個個挨著的齒狀豁口。這些准備就緒,逮蛐蛐就可以出發了。

驕陽下的黃豆地一望無際,逮蛐蛐的最好是在中午。早上,露水重;晚上,光線不好,因此,當艷陽高照時,蛐蛐爬上豆稈上頭,振翅高歌,這時玩伴們就分散開各自行動了。

循著一個方向的叫聲,慢慢前移。

蛐蛐的叫聲很響而且很長,盡可以向聲源地稍稍弓身找豆秧空隙移動腳步。

快接近了。突然,蛐蛐的叫聲停了。

此時,不能動。

若蛐蛐感到有異常,就會跳到豆秧里,由於它的膚色和豆秧相同,你就很難分辨出它的蹤影。

稍停三、五分鍾,如果蛐蛐還不再叫,就得拿出准備好的兩根齒狀器具,齒對齒來回輕輕滑磨,它就會發出極象蛐蛐的叫聲。蛐蛐聽到同伴們鳴叫,也就放松警惕,繼續鳴叫起來。

於是就可以在豆秧間找到鳴著的蛐蛐。此時,裝好器具,雙手合成弓形,將豆稈枝頭的蛐蛐扣住。

當然,有時失手,還得在豆秧里翻騰尋覓。蛐蛐的嘴呈齒狀,不停地動,它最多夾你一下,無礙。

這時候將戰利品裝到籠巢里帶回,捕蛐蛐的過程就算完成了。

蛐蛐帶回家,另一種喜悅也就美滋滋來了。

將蛐蛐裝在拳頭大的「鳥巢」里,再塞上一二片樹葉,封好口,裝在衣服口袋里。

這樣,蛐蛐就會在你與人閑玩時,發出「嘰嘰嘰嘰」的叫聲,美羨他人。當然,你也可以將蛐蛐裝在燈籠似的格籠里,大大咧咧地在同伴面前走來走去,炫耀你的成就。

有時為了也讓家人及同伴分享的快樂,也可以直接將蛐蛐扔到瓜蔞等秧架上或樹枝搭起的涼棚上,這樣,大家就可以在乘涼的晚上,在甜甜的睡夢中,在並不富足的日子里,聽到雅致美妙的蛐蛐聲了。

兒時的童趣,現在想起來真的很好對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