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 月圓人更圓(1 / 2)

玉米棒子曝曬幾天後,待玉米粒開始變得干脆,孫爸孫媽就張羅著脫玉米粒。

脫玉米粒最常用的方法,主要靠人手搓:拿兩根玉米棒,一手一根,交叉搓著,那金黃色的玉米粒子一粒粒從玉米棒上飛快地脫下,像金色的雨點簌簌滴落。

當然村子里大部分家庭請機器來脫玉米粒,人們將未脫粒的玉米棒放入進料口,用力搖動脫粒機側旁的搖臂,玉米粒就會被成功脫粒,而搖動之下,脫完粒的玉米棒會從出芯口卷出。

脫粒機相較於手工來說,速度要快,只是缺點也很明顯,經常脫粒不干凈,棒子上經常有殘余粒子,還需要人工過一遍。

孫剛家里的不多,不值當用機器。像村子里種玉米的大戶,一般都會請來機器脫粒。

因為賣力的搓玉米,孫剛手掌都變得紅腫一片,望著自己好似熊掌似的胖手,孫剛不禁感慨萬千,「好家伙,這才是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義哪。」

最後脫完粒的玉米一過稱,好家伙,這半畝多地收獲了五百多斤玉米粒。一般一畝地能產個一千三、四百斤玉米棒子,脫粒後能收獲**百斤就不錯了。

鄰居、熟識的人們寒暄過後,孫剛都要獨自獨步沿著鄉間的小路走一段,每次都在心里涌出不一樣的感受。

孫剛深愛這片黃土地,他總似乎能聽到地下面沸騰的聲音,總似乎能看到田壟間人來人往穿梭不斷的場面,而且久久地刻在心里。

田野的四季孫剛都喜歡,但在秋季里,孫剛要說他尤其愛秋天的田野。那是一種坦盪、一種豪邁,一種任你耕耘馳騁的暢想。

秋天的田野,是收獲今年的收獲,播種明年的希望。也是一年中最累人、持續時間最長的農忙。可是,想起來那時候三秋大忙季節里的幫忙,,是別樣的快樂。

大片大片的玉米地里,玉米棒子都剝下來之後,用小钁頭將秸稈帶根伐倒。一只手揮動钁頭,一只手反抱著秸稈,待抱不住時才有規整的撂下,一排排,一長溜。

此後。密匝匝的玉米地頓然間開闊了,不是一望無際但也是目力所及無不心曠神怡。

刨掉玉米秸稈是為了曬地。一夏天多雨,地面一定是濕漉漉的。倘若地面不曬曬機械就進去往返拉載耕作,是會在耕地時犁出一串串的「明條」,這樣就在整理土地備播時費大事了。

當然有些是用機器收割的,玉米秸稈直接粉碎撒在地里了,經過一個冬天的漚制,來年春天就成上好的肥料。

如果是手動掰的,玉米秸稈當然是要從地里清運出來的。用來燒火,圍菜園子的柵欄。也有用鍘刀切吧切吧,丟在糞坑里漚著的。

村民們自己漚制的農家肥。一堆堆、一片片,像墳頭,像小孩拉的「作品」。

別小看了那些肥堆。那些靠垃圾、靠農作物廢棄物、靠家家戶戶的豬舍或天然或豬加工漚制而成的肥料,是上好的肥力,能省下很多化肥錢。

以前,誰家的肥積攢的多,誰地里的肥堆就密、就大。此時,也最能顯示哪家人的勤快。

在耕地前,將一堆堆肥用鐵杴或糞叉將其均勻散開,攢得肥多的當然在散開時就鋪得厚,來年地里的肥勁就足,田里就能多打糧食。

接下來地里的活就是犁地。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現在家家戶戶基本上都用手扶拖拉機。難免有個別家庭還是用老辦法——牛耕。

秋天這段日子留在孩子們記憶里的幾乎全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枯燥。

以至於在農村,對於不好好學習的孩子,家人常有這樣一句口頭禪:不好好學習的話,將來只有面朝黃土背朝天。抑或是你不好好學習將來就只有敲坷垃。坷垃就是濕硬的土塊,因為它影響耕種,所以要敲、打、切,弄得越小越好。

這句俗語就是說秋耕這段時日的耙地、平地的活兒。

農忙之後,就是中秋。

在中國,每年農歷八月十五的中秋節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當天晚上,分散各地的親人要團聚在一起共度良宵,一起吃月餅。一起欣賞象征著幸福美滿的滿月。

由於地區經濟以及城鄉發展的不均衡,絕大多數農村年輕人離開家鄉。到東南部以及其他經濟發達地區打工掙錢,而農村地區則形成了獨特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現象。

這種現象導致無數的農村家庭不能享受親人團聚的歡樂。

村里很多老人孩子都期盼著自己的兒子兒媳。爸爸媽媽能一起團團圓圓的中秋節。

在崇尚家人團團圓圓中國傳統文化里,每逢佳節倍思親,所以中秋之際親人的離散總是讓人惆悵不已。毫無疑問,與城市人相比,農村人要更多地忍受這種離別的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