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 移栽人參(1 / 2)

175.移栽人參

吃過午飯,孫剛和爸爸拿著頭和鐵杴,給大棚周邊挖上幾條排水溝,以免下雨了造成積水,大棚里的作物是最怕遭澇。

孫爸離開後,孫剛又把地給澆上一遍空間水,澆透墒就差不多了,然後把地漚兩天,使農家肥和土壤有機的融合一起。

新建的大棚,不僅打亂了土層,而且土壤有機質含量少,通透性差。所以增施農肥有著補充土壤養分,改良土壤結構和增加肥力。

孫剛果園的糞坑里,都是發酵腐熟好的農家肥,畢竟腐熟好的農家肥才對作物和土壤有利。因為未經腐熟的農家肥存有病菌和蟲卵,給蔬菜施用後,會將病害傳播。另外,如果將農家肥在大棚里再行腐熟,會產生氨氣燒傷菜苗。

把塑料部掀起來,等種完東西再蓋上,讓土壤也能「呼吸」。

第二天,起床不久,孫剛就在大棚地里干起活來。孫剛把這半畝地分成一個個小塊土地,用來栽種不同種類的蔬菜。大棚中間還留了一條小路,以供穿行。分好塊的菜地只見也能容下一個人走路。

去街上大伯家討要了一些蔬菜種子,只要反季節的,那些秋冬季的蔬菜自家菜園子產出的都吃不了。

回來後,把分好的一壟壟的菜地分別撒上菜種,有番茄、辣椒、黃瓜、蒜薹等反季節蔬菜。

在大棚最里面預留了三分之一的土地,一分為二。這里孫剛打算把空間里人參和紅景天的幼苗移植一部分出來。

空間角落里那片人參苗都長出了一枚三片小葉的復葉,密密麻麻的,長勢喜人。

而紅景天那片,是擠擠挨挨的,地下根莖肥厚,地上莖簇生,粗壯而直立。多為二三厘米的,紫紅色的肉質葉片,葉子的尾部是淡淡的灰綠色。

孫剛拿起鏟子,小心翼翼的把人參苗連土鏟出來,這玩意兒可是精貴東西。人參苗的根部呈現乳白色,芽胞肥大、漿足、根條長的,都是壯苗。栽前可適當整形,除去多余的須根,孫剛也懶得給它們整形了,反正連著土一塊兒種下。

人參栽植方法分平栽、斜栽和立栽三種。

平栽是在地上開一平底溝槽,劃好行距,將參苗逐行平擺於溝槽內,然後覆土刮平稍壓實。此種栽法速度快,用工量少,但參苗不抗旱,參根主體小,芋大。

斜栽是在地上開一斜底溝槽,斜面與床面成30度角,將參栽擺於斜面上,然後覆土壓實。此法抗旱保苗,主根粗大,須根多,加工後成品單株重量大。

把斜栽角度由30度改為60度時,則稱為立栽。

孫剛也不管什么平栽,邪栽,還是立栽了,直接挖坑埋土,有空間水存在,孫剛不擔心它們成長不了。

只不過要注意人參種植的密度問題,合理密植是實現人參優質高產的必要條件之一。

人參栽植密度因移栽年限和參苗等級不同而異。年限長、參苗大的,密度宜小,行株距則要大。反之則密度宜大,行株距要小。

孫剛網上查好了資料,每平米移植了40棵人參苗,等再長個一年半載的,還得重新再拉大密度。

移栽完後,在地上覆蓋一層薄薄的落葉,上面再撒上一層薄薄的空間土壤,作為防寒土。

紅景天可不能像人參苗這么種植,要起溝做畦,畦寬一米左右,高二十厘米。

在畦上種上紅景天幼苗,然後蓋土,蓋土厚度稍稍蓋過頂芽厘米為宜。

拍拍手上土,孫剛長吁了一口氣,看看眼前整齊劃一的成果,真是心滿意足。

只不過前邊的菜籽還沒發芽,整個大棚顯得十分空曠,等菜籽發芽長大了,整個大棚里就綠色盎然,有春天的感覺了。

忙完後,孫剛回家叫上爸爸,准備在冬季到來之前,對雞鴨棚,還有幾個圈進行一次全面的檢查與維修,看看有沒有漏風的地方,預備好過冬使用的薄膜、草簾子。

在時令變換季節,雞神經非常敏感,對外界刺激易產生不良應激反應,因此,孫剛在投料、喂水、撿蛋、清理衛生時,動作很緩慢。

深秋季節溫度、濕度低,非常適合病菌生存,且秋冬季還是許多傳染病的流行季節,因此,環境消毒、用具消毒、飲水消毒同樣十分重要。

孫剛把果園的棚圈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都消了一遍毒,雖然空間很無敵,但是也要注意一下。

弄完這些,孫剛總算松了一口氣,這幾天事不少,都是零零碎碎的,也沒閑下來,接下來幾天還有不少活要做。

忙里偷閑,孫剛定定的站在屋外,秋越深,農村的秋天越發詩情畫意。

各家各戶的房前屋後,全被玉米、小辣椒裝飾得分外妖嬈,村子里頓時成了五顏六色的城堡,當然美麗的還有滿山遍野的野菊花,金風吹拂,菊香四溢,禁不住深呼吸幾口。當然山上還有香甜的野柿子,紅艷欲滴的山里紅和饞嘴奔跑的孩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