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 年味兒(1 / 2)

198.年味兒

春節臨近,各路明星在大舞台上,為「春晚」忙著走台、彩排、預演節目。

黎民百姓們在菜場、街巷、鄉村道路等小舞台里,顛來盪去,熱乎乎地打著招呼,忙著挑揀、采購各種年貨,提著、背著或扛著往家運。

古人說得好,人生本是一出戲,表演角色有差異,春節是這出戲的最**。

有錢過年,沒錢也得過年。過年在中國人眼里,可是同天一樣大的事情。

歲月無痕,時光無跡,每走過365個日子,大家不約而同地都要坐下來歇一歇。

親朋好友從天上飛,地面跑,水里游,聚集到一起,紛飛的心暫時折疊翅翼,停靠在生命最溫馨的港灣,大聲說話,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盡情釋放一年來積聚的所有情愫,虔誠表達對父母的孝,子女的愛,對新年好運的祝福與期盼。

雖說春節是精神的集大成者,但必要的物質支撐是少不了的。美酒佳釀,山珍海味,魚肉禽蛋,青菜豆腐,果品補品,白糖副食,林林總總,先要置辦妥當。

哪個家庭都有年貨計劃單,或寫紙上,或記心里,詳細周到,一應由當家的去操持。

城里人不掌握農業生產資源,置辦年貨以購買為主,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簡單明快。

鄉下人過年則不同,准備年貨靈活機動,經濟寬裕就多買點,生活拮據可動手多做些。

鄉下人過年意識比城里人濃,一方面經年辛勤耕作,難得歇伙放松,另一方面三親四戚「窮」朋友多,串門頻率高,年貨消耗量相對大。

殺年豬是鄉村家庭備年貨的重頭戲。

小孩子們,只要天氣稍一轉涼,幾乎天天叮著爺爺奶奶問還有幾天過年,過幾天殺豬,經常一天要問上好幾遍,恨不能用剛學會的減法,減去一些又累贅又擋事純粹無關緊要的日子。

爺爺都會告訴孩子,天一下雪就殺豬,然後不幾天就過年,最後附上一句:「小孩巴過年,大人盼種田;爺爺老了,過一年少一年。」

小孩子們哪管得了那些,早晨起床第一件要緊的事就是看有沒有下霜,沮喪地對著灰蒙蒙的天空,埋怨雪懶沒自己勤快。

記得很小的時候,爸媽經常讓孫剛兄弟倆腦筋急轉彎:什么東西最好吃?什么東西最好喝?於是孫剛就響亮地回答他們,豬肉好吃,糖水好喝。

那個年代一年難得吃上幾次豬肉,不是春秋大忙時節,也很難喝上甜到心底的糖水。

而他們的答復卻是出人意料:餓了好吃,渴了好喝。

細細想來,爸媽親說得很有道理。當他們再問什么集最大時,便能准確地說出是年集最大。

年集最大是個什么概念呢?孫剛覺得與九十年代的春季物資交流會規模基本不相上下。

那時寒假里的最大樂趣,就是由媽媽領著去趕年集了。

得知趕集消息的孫剛,興奮得夜里睡不好覺,夢里凈是穿著新衣的小伙伴,小女孩捂著耳朵躲在牆角,調皮的男孩子故意將單個的鞭炮點燃,隨手甩在小女孩們的腳下,一聲炸響緊跟著一聲尖叫,快意酣暢的男孩子隨即像一群活潑的猴子四散逃掉。

在夢中笑醒的他,被細心的媽媽掖了被角。

天色微亮,便催著媽媽起床做飯,而媽媽沉著地笑著刮他的鼻子:「小皮猴,快起來洗手洗臉,今天一定讓你趕年集趕個夠。」

穿衣戴帽,洗臉刷牙,出得門外,呼朋引伴,但見被和煦的陽光籠罩其中的鄉村,縷縷炊煙像一棵棵長在鄉村年味里的樹木,被零星鞭炮炸響的晨風醺得搖搖晃晃。

愛出風頭的大公雞,調皮地從一個柴垛躍上另一個柴垛,從一個土堆飛上另一個土堆,用它有力而悠長的吟唱引領著昔日鄉村最朴素、最悠閑、最抒情、最純凈的交響樂。

隔了這矮矮的石牆,聽見鄰居大娘、嬸子們與母親相互打著招呼,相約著去鎮上趕這年末歲尾的年貨大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