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一章 華裔的標桿?(1 / 2)

出了那么一檔子事,林克也沒心情再留下來了。

他找到樊仲坤,很抱歉地說:「看來,我該走了。」

樊仲坤對此只能無奈苦笑說:「我送你吧!」傅茲讓他去邀請林克。他之所以同意,是因為他也覺得美國華人應當聯合起來。

華人來到美國已經快有一百八十年了。期間經歷過六十年的被嚴重排斥的種族歧視,那是用立法形式的歧視甚至是迫害。就算是經過數十年的努力,在十多年前讓美國國會為此道歉了,但只是「遺憾」而不是真正的「道歉」。

現在亞裔依然是美國國內長期失業比例最高的族群之一,華人上街依然隨時可能會被查身份證。華人在七十年前因為排華法案被撤銷而歸化,擁有成為美國合法公民資格之後,直到到目前為止也僅僅出現過兩名聯邦眾議員,一名參議員。

而美國華人的數量正在不斷增長,也許再過幾年就會達到五百萬,但華人受到的歧視依然存在法律之外。

猶太人是什么時候開始來到美國的?大量的猶太人出現在美國是在二戰期間。華人比猶太人還多,而猶太人控制美國的金融,華人卻備受歧視。要說那僅僅是因為猶太人來的都是科學家或者商人,那簡直是笑話。

樊仲坤認為,那是因為猶太人當初沒有國家,現在也是美國立場堅定的小弟,不可能對美國產生威脅。再有就是,猶太人是白人。

而華人卻不一樣。華人背後可能有一個中國。一個體量巨大的國家,隨時有可能將美國在世界的領導者的寶座上掀翻。事實上現在中國就在那么做。所以美國不可能給華人應有的待遇。

再有就是,華人內部的情況也很復雜,山頭主義就算是成為了美國的少數民族,依然很有生命力。

猶太人以一個復國的目標和保證猶太國的存在為統一的目標,一直都很團結。而華人來自各個地方,根本無法統一起來。內部明爭暗斗,從未停止過。美國華人中間也不缺乏有識之士,只是他們在有識,也無法抹去個人的自私。

樊仲坤同意去請林克來,也是希望能最大限度團結華人所有的力量。結果有人卻不想讓林克出現在這個團體中。他聯想前後,認為不過也是因為私心作祟。

在美國華人的富豪群體中,大部分人來自台島或者東南亞。而林克本質上來自大陸,另外當中最富有的家庭——黃家,則來自南非。一個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才廢止種族隔絕制度的國家。

如果非要有一個美國華人的標桿的話,樊仲坤個人更希望是林克,而不是黃家。

他覺得,黃家的創始人也許因為是在種族隔絕制度下成長,已經對華人這個印記很淡漠。比如,黃家順應巴菲特提出將遺產捐出去的倡議,聽起來似乎很好。但在他看來,那未必不是為向美國主流社會的一種無條件妥協,目的僅僅是讓黃家真正融入美國的上流社會。

那樣做似乎沒有毛病。但現實是華人這個種群從沒真正有機會融入過美國這個國家,美國前五百名的美國富豪,也僅僅只有七十多個相應巴菲特的號召。

黃家那樣做,是不是太急了點?

那樣的家族,他不認為適合成為美國華人的標桿。

而林克卻不一樣。

林克之前的所作所為,讓人看到他有一種與對華人不公的對抗勇氣。而且他似乎也有那樣的力量。

他覺得那正是現在整個美國華人種群所缺乏的。

所以他認為,林克更適合成為美國華人的標桿。

只是可惜,現在看來,林克對此並不熱衷。而且也有人不願意看到那樣的事實。

林克可不知道樊仲坤竟然想的那么多。他只認為他今天來過了,也算是給了樊仲坤面子。他在接待處再次留下一張五百萬美元的支票,然後就走出了俱樂部。

在等直升機的期間,樊仲坤對他說:「我計劃在加州其他城市開設一些分店,你能不能再提供一些牛肉給我?」

林克想了一下,問:「你要開多少家?」

「今年可能會開十二家。在加州十二個人口比較多的都開一家。」

十二家一天大概要四五頭牛。林克想了一下說:「可以。」

「那其他的蔬菜和肉類,如果你的農場有,也一起配送,沒問題吧。」

「當然沒問題。也是現在給你配送的東西。」林克笑著說。「再過一段時間,那些農場的有機食品認證就該批下來了。也許我會在漢斯農場擴大蔬菜的種植面積。種類會多一些。」

雖然他現在已經有了幾個農場出產的農產品的銷售計劃。但樊氏是他第一個合作的對象,加上他們需要的量不會影響到他的計劃,也沒必要拋開對方。

樊仲坤開玩笑地說:「那么葡萄酒的供應,能不能再優惠一些?你知道中餐廳的生意競爭很大。多讓我賺一點?」

「那可不行,你多賺了,我不就虧了嗎?」林克看出他是在開玩笑。「而且你要談價格,應該找斯納通談。我現在不管那些東西。」

「算了。和斯納通小姐談,只會浪費口水。我上次向她提出希望能降低一點配送價。她同意了,不過她附加了一個條件,配送車費由我們出。結果成本還是一樣。這計算力我是佩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