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二零章 智能拉近距離(1 / 2)

林克稍稍停頓了一會,等台下的人消化了那個系統的理念之後。

然後他繼續說:「斯特魯斯公司經過多次實況模擬。結果表明這種系統,能在零點一秒之內對突發情況做出准確判斷准確反應。按照現在的成本,一台卡車需要安裝兩台計算機,成本只需要一萬五千美元左右。這只相當一命長途司機接幾個月的人工成本。」

「當然,這個系統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智能卡車的後勤維護。卡車的生產成本過高等問題。但人類是時候進入第三次物流革命了。我們人類有能力將這套系統的制作成本和維護成本降低到比目前的陸地運輸更低廉,並且讓它更高效。」

他說的,是要利用全球定位系統,可以通過移動網絡給智能運輸平台指引線路,在線路上智能運輸平台自行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

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要減少需要人力排解的問題。比如車胎,比如卡車長途行駛過程中減少零件檢查的需要等等,又比如各國進出境的控制轉換問題。

但那些都是可以解決的。

首先減少汽車的聯動零件,提高可能因為長途行駛中可能出問題的零件。比如使用實心輪胎,比如改善路況等等。又比如在沿途設置過往車輛檢修站等等。

那雖然需要改變整個行業。但如果能有那樣的系統,對世界的物流行業無疑是非常有利的。

無人駕駛車輛可以全天候運行不用擔心司機的疲勞駕駛。特別是在一些環境惡劣的地方。如果減少了司機的人工成本,可以適當提高車輛的生產成本,生產出可以應對極端天氣的運輸平台,而不用擔心暴雪暴雨天氣的影響而無法通行。

最重要的是,林克還提到了在將這個智能應用到港口裝卸方面。在國際物流中,港口的裝卸貨效率決定著海運成本。

他最後說:「這樣的智能系統如果普及,會讓大多數的長途卡車司機失業。但是沿途的檢修站,可以安置一部分的司機。無人運輸終端到貨物客戶之間的運輸也可以解決一部分的司機就業。用這種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這種系統對社會造成的沖擊。」

台下的人一開始覺得他說的並不怎么新鮮。畢竟無人駕駛這個理念早已經被人提出。只不過,他們聽著聽著,聽出了其中的商機。

之前的人提到的無人運輸,主要是控制更容易的城市內部的無人駕駛或者是短途飛行。

因為現在的所有無人駕駛智能都需要預先布設好的感應器,運輸車輛需要按照固定的線路運行。而且在自我處理問題的能力上還有很大的欠缺。那些無人駕駛的車輛,要有專用道路。修建那樣的線路成本很高。

而林克提出來的這個智能系統如果真的能實現,在構建那樣的運輸網絡時的成本完全是可以承受的。

現在世界大部分地區都有了移動網絡信號。全球定位也絲毫不是問題。那樣的運輸平台可以通過各種感知設備,讓車子如同有人駕駛一樣在普通的公路上行駛。

如今的某些地區的汽車運輸要比火車慢,運貨量也小得多,但是在運輸便捷方面,汽車卻遠遠超過火車,也更加靈活。想一想,可以二十四小時運轉運輸系統,能提高多少的效率?

按照林克提出的方案,以港口作為終端,向其它內地城市輻射,或者在區域中心城市設立一個終端,可以加快在不同產業區域之間的往來。那不管是對國家之間還是各國境內的物流都會起到一個提速的作用。

那些是需要依靠物流系統的企業重點考慮的東西。而另外一些人,則是關注他提到的智能。

斯特魯斯系統雖然沒有學習能力。但是在針對性強的行業,這樣的系統似乎比那些潛能的智能系統更強。

人類開汽車的歷史已經一百多年,汽車的交通規則早已經完善。在這個前提下,如何應對路面上遇到的突發情況,人類司機有足夠的經驗。只要將那些可能遇到的情況和應對的方式儲存到電腦中,系統自動選擇最理想的處理方案組合。那可能比有人駕駛更安全一些。

尤其是司機還有疲勞駕駛的隱患,在遇到突發事件是反應遲鈍,而智能程序,卻不會因為長時間駕駛而疲勞。

不管林克提出的方案是是否實用,但他可能是第一個提出陸地長距離無人駕駛詳細方案的人。僅這點就能讓台下的人贊賞的。

技術的發展通常都是提出假設,最後不斷完善到實用的。而林克提到的方案,似乎已經擁有了一定的實用性。

很多人心中都有問題,但這個時候,並不是最好的提問時間。林克發言結束,轉身向後台走。

從身後的掌聲看來,他這次發言還算是成功的。

他已經開始籌劃建設一個無人運輸系統,他也許可以成功,但那不是他一個人能玩得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