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五三章 「零和」社會的發展之道(1 / 2)

美國是一個民族熔爐,但它溶的白人。至於黑人,只是因為人口太多了,他們只能是給點甜頭。而黃種人,人口才多少?白種人憑什么會給華人更多的政治資源。特別是華人背後是中國這個和美國競爭的國家。而猶太人的祖國只是美國的小弟。

猶太人再厲害也只能是維護美國的本身的利益。如果華人得到更多的政治資源,肯定會更加傾向於中國。那是一種威脅論和陰謀論所不容許出現的情況。

或者說,那是一個做慣了世界老大的國家必然的心理。對其他國家,他們暫時還沒有「雙贏」的心理,只有「零和」。

可以說,在中美存在競爭關系時,美國華人想要靠著融入美國社會獲得應有的地位和待遇,有點異想天開。

林克年紀不大,但對這一點卻看得相當清楚。所以他之前一直都在避免和那些財團有直接的競爭關系。如果需要合作的,他就合作。

如果按照其他人的想法,要是自己有了年產量三千多萬噸高品質原油,又有足夠的資金的情況下,最可能的做法是自己進入石油行業。

但是林克卻沒有那么做,他將所有的原油都賣給了那些財團控制的石油公司。那讓他避免和財團直接沖突,甚至還有了一點合作關系。

他在之前和那些財團直接沖突中,最嚴重的一次是ge。但那次也不涉及競爭,只是各自的利益而已。那樣的沖突過去就過去了。

直接的競爭關系應當是他和蒙三督的競爭。但是種子行業雖然是控制糧食的一個主要行業,但林克一直比較克制,只是一種理念之爭。他讓貝尼漢斯集團厚積薄發,在一年內占領了市場。讓蒙三督和他們背後的財團都沒時間反應,就造成了既定事實。

就算是如此,他也沒有打算繼續擴張的跡象,他的種子產品只占領同類市場的30%左右的份額。

不是他不自信,而是他現在必須要在那些財團的容忍范圍內行事。至少在有足夠力量和他們對抗之前,不得不那么做。

所以他這次拿出一個無人物流系統和那些財團分享。這算是「修補」因為農業上的競爭出現的「裂縫」。同時也希望能和這些財團的關系「緩和」一下,並且擁有共同的利益。

可以說,林克所做的一切,不是希望融入那些財團,而是想要那些財團不得不承認他在美國的地位。

但他的力量還很弱小。他現在甚至不能確定自己能保護自己在無人物流系統上的權益。他需要團結所有能團結的。和他天然有同盟基礎的,當然是華人。但是傅茲和樊仲坤似乎認為那不可能。

他沉默了一會,說:「我一直很好奇。我們華人在美國抗爭、爭取和主動融合,已經過去一百六十多年了。我們華人得到了什么?國籍?現在只要是合法移民,美國誰沒有國籍?平等?我們的膚色依然是被歧視的對象。或許我們取得的最重大的成果就是讓愛爾蘭人不敢歧視我們。」

他站起來,不無失望地說:「我很疑惑,阿拉伯人來到美國,會堅持他們的宗教,猶太人,會堅守他們的猶太教。我們和黑人一樣融入美國社會,信奉了天主教。我們現在除了變成營銷手段的春節,還剩下什么我們屬於自己的東西?我們自己都不重視自己的東西,想要比人看重我們?所謂的融入,只是屬於我們自己的錯覺。」

他嗤笑一聲,說:「他們是在敲一扇永遠不會為我們打開的門。」

美國人,只有在需要和中國友好的時候,對華人好一點。如果需要對抗的時候,就將之前給的利益全部收回來。那就是美國人的伎倆。

林克和傅茲的談話,可以說是不歡而散。

不過,在傅茲和樊仲坤離開之後,樊仲坤給他打來了電話。

樊仲坤在電話里說:「林克,你想統合華人的想法,或許會有點難度。」

「我以前不知道,但現在知道了。」林克苦笑,說。「那確實比我想象中要難得多。」

「華人的來源有點復雜。而且很多人對中國已經沒有太多的認同感。傅茲,他是滿族人。祖上曾經是清朝貴族,他不可能對大陸和民族有太大的歸屬感。雖然,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有超過兩百萬來自大陸的人。但是他們大多是極度向往美國的人。連國家民族都不認同的,和他們談團結,有點扯淡。」

林克沉默了一會,說:「我明白了。謝謝你,老樊!」

樊仲坤說得沒錯,想要和一群本來就沒有民族認同感的人談種群團結?確實是浪費口水。

既然這樣,他或許也無需考慮可以和其他華人聯合了。

樊仲坤說:「不過還是有一些人和他們不一樣的。比如我,以前是覺得美國更容易賺錢,結果發現比在國內難得多。如果不是出來後再沒辦法回去。我早就想回去了。」現在想要入籍中國,難度很大。

「也許你可以再移民去香【4】港。」林克哈哈笑著說。「香港好歹不會歧視華人。」

樊仲坤也笑著說:「香【3】港確實是一個備選的方案。」他頓了一下,止住笑聲說。「我雖然是百人會的會員,但是在百人會說話沒什么力度。所以其他行業我可能幫不上什么忙。在舊金山的中餐廳,我還是可以幫你說說,建議他們接受無公害標准。」

「謝謝!」

接受無公害食品標准,對林克也確實是一種支持。餐廳如果接受無公害標准,影響力比一群人接受都更大。

雖然在舊金山沒辦法影響到全美,但舊金山是美國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能影響這樣的城市,林克能有什么不滿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