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從阿斯山口到菲格拉斯城(上)(1 / 2)

層巒疊嶂的大山深處,夜色如漆。

夜幕籠罩下的比利牛斯山脈如同一條蜿蜒起伏長蛇,盤伏於高原與丘陵盆地邊緣,成為西班牙與法國的天然邊界。整個山脈自東向西延伸連綿數千公里,崎嶇的山路以及平均海拔2000多米的高寒氣候,使得位於群山之間的阿斯山口成為兩國千余年來最主要的交通要道。

阿斯山口的海拔高度僅有300多米,垂直高度不到200米,它的左右兩端是崇山峻嶺和陡峭的懸崖。山口的北面就是法國境界,沿著碎石遍布而又蜿蜒崎嶇的斜坡向下,是數公里范圍內起伏不平的山間丘陵地帶,坐落大大小小的數十個高地,其間還有幾個高地超越了山口的高度。

不知道是西班牙人天性懶惰,還是附近缺少堅硬的岩石(按照普氏系數岩石堅固程度,石灰岩的硬度系數只有一點五到二,不足以建造堅固的防御工事),山口處除十多個用於保護征稅官的哨兵外,幾乎一直為不設防狀態,兩國軍隊的主要防線基本上都距離山口十多里之外。

公元前1世紀,愷撒大帝在鎮壓高盧雄雞的同時,也把他的無敵羅馬步兵團通過阿斯山口帶到了伊比利斯高原;公元10世紀左右,阿拉伯人就通過這個山口沖下高原,將陣陣難聞的狐臭味傳遍了整個法國南部;公元18世紀初,為扶植路易家族的人登上西班牙王位,一路法國軍隊也是穿越它,抵達馬德里……

但當歷史進入1794年時,情況發生了變化。赫羅尼莫將軍在接守該地區的防務伊始,就策劃著加強該山口的防御工事。但由於赫羅尼莫指揮官最開始面臨的對手,只是所有藍色軍團中最無能的多普大夫,雙方在邊境上戰斗似乎是兩人約定好的游戲般拉鋸戰。所以,赫羅尼莫將軍最開始在山口區域的布防更多屬於象征性質,僅有一個不滿員的營隊士兵與少量輕型火炮,主要用於警示與防范敵方間諜。

等到安德魯來抵米亞斯城,重新組建新比利牛斯軍團的時候,山口上西班牙的防御士兵人數由最初的300人不到猛增到5000多人。在桑切斯公爵的支持下,赫羅尼莫還強行征集了數萬名民工,從數百里之外的薩拉哥薩城附近拖運來大量堅硬的花崗岩。短短30天內,幾萬人沒日沒夜辛苦勞作,使得阿斯山口的防御工事由起初的簡陋胸牆,改建擴建為標准,堅固的立體防御要塞,三角形棱堡。

這座源自16世紀黑火yao戰爭發展起來的三角形棱堡,其城牆低矮而厚實,在城牆側翼又延伸出三角形棱堡。同時,為了增強城牆的堅固性,防止法國步兵乘隙而人,赫羅尼莫又命令城堡周圍挖掘了寬闊的護城嚎溝,嚎溝邊再構築一個外崖,外崖上還部署了一些輕型炮,以對付大量的攻城炮,不使敵人靠近。

在火力配備上,考慮到4磅重的輕型炮不足以壓制蜂擁而至的法國人,因此在棱堡的左右側的環形區域,還分別構造兩個重炮陣地。赫羅尼莫將軍傾其所有,搬運來軍團內一半以上的16磅到24磅以上的大口徑火炮,共計12門,意圖憑借居高臨下的地理位置,壓制法軍火炮攻擊。

注:由於重炮發射過程中,產生的強大後坐力很容易破壞城牆基石,因此不能布防在棱堡城牆之上。

赫羅尼莫數月的辛苦總算沒有白費,至少安德魯軍團一直沒有出現在西班牙士兵的視野范圍之內。在赫羅尼莫看來,自己的防御要塞雖不敢保證一定能抵擋住法國人的猛烈進攻,但相信能在數天,或是數十天的戰斗中大量殺傷攻擊一方的部隊,嚴重挫傷安德魯軍團的進攻銳氣。

即使「英勇無比」的法國人不計傷亡地翻越了阿斯山口,傷亡慘遭的他們也不可能連續攻克數十里外,已經重新築防的菲格拉斯城。到那時,遵照與桑切斯公爵先前演練好的戰略部署,三萬西班牙援軍也將從法國人背後包抄過來,兩軍匯合於菲格拉斯城城下,前後夾擊,進而圍殲攻城乏力且疲憊不堪的安德魯軍團,讓驕傲的法國人飽償西班牙鐵拳的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