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5章 金縷玉衣(1 / 2)

劉琦將岩洞懸棺研究了一番,問陳文道:「文兄,此處能葬否?」

陳文點點頭道:「可以,就葬此處,待將楠木棺打開,與棺中屍身同葬。」

劉琦覺得只有這樣了,說道:「也行,你叫鄂將軍夾上衛士,並順帶些能撬開楠棺的工具上來。」

「是。」陳文應一聲便走到洞口手打喇叭朝鄂煥大喊:「鄂將軍,洞里有楠棺,請帶撬棍上來。」

鄂煥聽到陳文喊聲,從身旁的大麻袋里撿出幾樣能撬開棺木的工具,夾著銅甲衛士屍體在猿群的幫助下,先後將四具衛士屍體運至懸棺岩洞內。

經過一番費力的撬壓,終於將結實的楠木棺打開,揭蓋棺蓋,眼睛一亮,楠木棺中竟然有一套金縷玉衣,果然是帝王級別的人物葬於懸棺。

但見楠棺內的金縷玉衣,足有三四千片玉塊,用極細的金絲編綴而成,整套玉衣每塊玉片的大小和形狀都經過嚴密設計和精細加工,可見當時高超的手工藝水平。

沒錯,漢代流行金縷玉衣陪葬,皇公貴族認為「玉能寒屍」,帝王級別的人物生前便會著手打造金縷玉衣,待死去便會有最親近之人用金縷玉衣將逝者屍身全裹嚴實,有如鎧甲護身,祈佑屍身千年不朽。

劉琦從後世知悉的歷史知識與眼前的棺葬情景極為吻合。知道金縷玉衣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後穿用的殮服,外觀與人體形狀相同。玉衣的起源,更早可以追溯到東周時的「綴玉面幕」、「綴玉衣服」,到三國時曹丕下詔禁用玉衣,共流行了四百年。

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級的象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線縷結,稱為「金縷玉衣」,其他貴族則使用銀線、銅線編造,稱為「銀縷玉衣」、「銅縷玉衣」。

金縷玉衣可是價值連城啊,劉琦豈能放過這么好的機會?但劉琦不能表現貪欲之色,反而裝作為難的樣子:「文兄,楠木棺中出現金縷玉衣,該如何是好?」

陳文知道劉琦對待金縷玉衣的態度是既要做婊.子又要立牌坊,想想劉琦盜勾踐劍的勾當都做得出來,又豈能放過無價之寶金縷玉衣?

陳文猜度出了劉琦心中所想,朝劉琦一拱手,庄重的說道:「公子,金縷玉衣乃漢室王族所有,公子乃漢室宗親,擁之無愧。」

劉琦心想陳文還真能說,決定難為下陳文,看陳文能不能將盜取金縷玉衣的事情說圓。於是,劉琦皺皺眉,又道:「文兄言之有理,可玉衣雖好,卻是帝王喪儉之物,取之恐不吉利?」

陳文捋捋短須道:「公子,非也。時逢亂世,一衣可值千軍,乃天意所為,玉衣重見天日,定是帝王顯靈,欲使公子行使帝王之志,保天下太平啊。」

劉琦嘿嘿一笑,陳文果然厲害,能將壞得說成好的、黑和說成白的、死的說成活的,若干年後赤壁大戰時,派遣陳文出使魏蜀吳游說三方從中取利定是不二人選。

見陳文說的甚有道理,劉琦也就謙謙然受了,慷慨陳詞:「文兄高見,既是天意,又成全帝王遺志,本公子願為天下黎民著想,那就委曲下這位帝王了,勞煩文兄小心取出玉衣,帶回襄陽,汝與鄂將軍切勿泄密就是。」

「是。」陳文把准了劉琦的心思,得到劉琦的指令後,小心的拆解下金縷玉衣,取出玉衣發現玉衣所裹屍體是具魁梧的男屍,依然鮮活,屍身保存完好。

陳文將玉衣折疊起,欲掰開男屍頭,取出玉枕,卻被劉琦攔住了,擺擺手道:「文兄,適可而止。玉枕江山,就留於這位帝王。」

「是。」陳文惋惜地望了眼玉枕,對劉琦時而殘暴時而仁慈的性格又有點摸不透了,既然連屍身的玉衣都脫了,干嘛還留一塊玉枕不帶走呢?

鄂煥瞧了下脫掉了玉衣的男屍,請問劉琦:「公子,我看此棺合葬四位衛士有點擠啊,是這位王屍擺上,還是衛士擺上?」

劉琦毫不猶豫地答道:「將四位銅甲衛士放棺底,讓這位帝王躺上面,本來此棺的主人就是這位王爺。我們取走玉衣,為其配四位忠勇衛士護棺,也算是對得起這位王爺了。」

「公子英明。」陳文奉承了句,暗自贊嘆劉琦為洗脫盜取金縷玉衣的不安心理所編造的借口太完美了。

劉琦也不理會陳文的奉承話,朝鄂煥下令:「文兄,鄂將軍,事不宜遲,合葬蓋棺。」

「是。」鄂煥、陳文應答一聲,在猿王的協助下,先將王屍抬出棺,再取出玉枕,所幸楠棺高大,裝下五具屍體不成問題。

當陳文與鄂煥將四具銅人衛士屍體依次疊放於棺中,最後將王屍抬進棺,躺於衛士上方,枕上玉枕,欲蓋棺定論時,卻被劉琦叫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