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我願意(1 / 2)

鄧芝見劉琦宅心仁厚,無奈只得命十位銅甲衛士斷後,陳春、陳夏、陳秋、陳冬四衛將當先鋒,帶上千余逃荒之百姓拖拖拉拉的向常山進發。

所幸天氣還好,連續幾日放晴,並未遇上流匪,劉琦一行與千余飢不裹腹、衣不遮體的貧弱百姓餐風露宿,星夜兼程,不日到達常山真定。

劉琦率千余百姓正欲進城,卻見城門洞開,約有幾千人馬威風凜凜從城門列隊而出,為首一位跨下白龍馬,一身白盔白甲,手提亮銀槍,約摸三十幾歲光景,生得是濃眉大眼,闊面重顏,相貌堂堂英氣逼人,此人不正是威震三國揚名古今的趙雲趙子龍嗎?

劉琦的心情一下子激動起來,史書記載果然不假,趙雲領了這幾千人馬不就是去投公孫瓚的嗎?這就叫來早了不如來巧了,劉琦身後的千余嬴弱百姓正好堵住了趙雲的去路,正是與趙雲發生交集的絕好機會。

由於劉琦的座騎讓給了病弱的老人騎坐,劉琦雖生得高大,也只能仰視騎在大白馬上的趙子龍,讓心緒稍稍平復了下,便朝趙雲主動抱拳施禮:「來人可是俠氣沖天、義薄雲天、令貪官污吏望風喪膽的趙雲趙子龍將軍?」

「將軍不敢當,正是在下,汝可是仁德布於民間的公子劉琦否?」趙雲於馬上一拱手,禮貌應答,先前聽人說過有位叫劉琦的公子接濟百姓,便覺著如此仁心愛民之人實屬罕見,如今剛出城便望見了千余流離失所的百姓堵住了城門,看那十位銅甲衛士打著「劉」字旗號,不用問也知道了面前這位英姿少年就是公子劉琦了。

「將軍過譽了,吾閑來游歷,不想貧弱百姓隨我混了口飯吃,吾聞將軍俠義豪爽,尋思著領了百姓來常山尋個定所,不想卻擋了將軍的道兒,實在罪不可恕。」劉琦依然一臉謙恭,並沒有擺譜,並未及著露出愛才之心,又朝鄧芝道:「伯苗兄,讓百姓到兩邊擠一擠,讓出條道來,擋了將軍的道兒,感到如芒在背啊。」

劉琦並未見面問趙雲要去哪里,第一次見面,話不可多說,禮道到了就行,卻又見劉琦上前幾步扶住一個拄著拐杖的老爺爺,似乎是要說給趙雲聽的:「爺啊,米糧還能挺住三兩天,我即刻遣人回荊州運糧來,有我劉琦一口飯吃,便有爺一碗湯喝。」

老者顫巍巍,連著咳嗽了幾聲,聲淚俱下:「公子好人啊,要不是得遇公子救助,這天災人禍、舉目無親的,我這把老骨頭早就喂野狼天狗了。」

「爺,您慢點,天不負老百姓的,活著不容易,吾不會扔下一個百姓不管的,爺盡可放心留下來,慢點,慢點……」劉琦邊說邊慢慢攙扶老者到旁邊,一幅仁心救民於水火的姿態做得十足。

劉琦的話是說給趙雲聽的,什么叫不會扔下百姓不管,趙雲如果見這些孤苦貧弱的百姓不管便不是趙雲了,劉琦量定了趙雲必會因自己愛民之舉而對劉琦生結交之意。

主動結交與被動結交卻是兩碼事,若趙雲主動下馬與劉琦一樣來扶老者,來關心百姓的話,加之劉琦又以禮相待趙雲,俠義的趙雲趙子龍早晚必會依附於劉琦的,畢竟先於公孫瓚與劉備結識趙雲,這結交朋友其中先入為主的妙處不是一般人能懂得的。

「公子。」正欲投公孫瓚尋明主的趙雲電光火石間,喊叫一聲公子,翻身下馬,上前與劉琦一道攙扶老者到邊上。

劉琦聽得趙雲喊叫一聲公子,心里一熱,自知有戲,回過頭來,也是誠喚一聲:「子龍將軍。」

趙雲稍長些更顯穩重威武,劉琦正值十八.九近二十郎當風華正茂,兩位英武的男子再次四目相對,一切盡在不言中。

將老者扶到旁邊後,趙雲將手一揮,命身後三千義軍分立兩旁讓出條道來,讓老百姓先入城。

「將軍愛民,鄧芝不勝欽佩,不知將軍此行何處?帶甲何為?」鄧芝一看不好,趙雲的義軍分道讓百姓進城後,趙雲並沒有放棄發兵出城的想法,也沒有要在縣城中與劉琦一敘的意願,便即刻上前相問趙雲,准備說服趙雲留下來再說。

「適才得遇將軍,激動之余忘了介紹,吾乃荊州別駕從事、新野令劉琦,這位伯苗兄是吾別部司馬,縣令從事、偏將鄧芝鄧伯苗。」何謂別部司馬?就是部將的意思。

劉琦說出一連串官職來,表明自己權力大得很,隱隱傳達一種含意,只要趙雲依附便會有大好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