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撈得二千兵馬(1 / 2)

沒有人應接刺史劉表的話,劉表初到荊州任刺史,靠的是荊州蔡氏、龐氏及蒯氏幾大家族的力量,地位並不穩固,所以才有葵瑁敢與劉表作對,也不把劉琦放在眼里。

蔡瑁是沒指望了,劉表望向蒯氏兄弟,但蒯朋、蒯越卻低下頭來,這個時候沒人出頭,更沒人想得罪蔡瑁,劉表感到一陣陣悲哀。

劉表最後目光落在氣宇軒昂的大公子劉琦身上,轉而嘆了口氣,劉琦去新野時只帶了二百親兵,要想自己的兒子抵擋孫堅的二萬大軍無異於以卵擊石啊。

刺史議事大廳短暫的沉默後,帳下部將、別駕們便竊竊私語起來。

管家劉忠拄著拐棍站在劉琦身邊,臉色陰沉,此時荊州危急,劉表帳下竟然無人響應,皆是捂兵不動,令人憤慨不已。

劉琦抬頭望下劉忠,小聲道:「堂舅,出兵否?」

劉忠搖搖頭:「公子,再等等。」

劉琦明白劉忠的意思,雖然劉琦擁兵一萬余,但對外也就宣稱只二百親兵而已,論資格與地位,在劉表諸多部將中還輪不到小小的新野縣令劉琦發話。

同樣,蔡瑁身邊的謀士龐季也在出主意,小聲道:「將軍,可奏請主公派大公子出兵,借機滅掉公子後,將軍再出兵擊退孫堅,此為上策。」

蔡瑁點點頭道:「此計甚妙。」

劉表已表現出不耐煩來,見眾將議論的沒完沒了,卻沒有個頭緒,怒視帳下,將桌子一拍:「再問一遍,誰領兵拒敵?沒人應,我就要點將了,若有不從者,軍法處置。」

全場頓時安靜下來,劉表確實是個猶柔寡斷之人,自己個主帥竟然做不了主,實則是劉表乃外來戶,在荊州根基不穩,反倒有些受制於人,要看荊州的幾大家族臉色行事,當個刺史也算夠窩囊的。

若被點將了,再不出兵於情理就不通了,龐季嘀咕一聲:「將軍,可以建言了。」

蔡瑁趕緊起身離座,面向劉表作揖:「主公,孫堅率兩萬兵馬來襲並不可怕,在其必經南陽新野境內,可令大公子先行抵擋一陣,我等於襄陽調兵馳援,可退敵兵。」

劉表當即冷下臉來:「大公子新野親兵二百如何御敵兩萬?蔡中郎在說笑話?!」

蔡瑁嘿嘿一笑:「主公忘了么?新野二百抵二萬確實不濟,可南陽還有文聘大將萬余兵馬駐守啊。」

劉表語氣依然陰冷:「文聘大將之兵駐守南陽,防著西北袁紹、公孫瓚之流,兵力稍有調動便將邊境不固,令來犯之敵長驅直入,荊州不保矣。如今之計,唯調襄陽之兵抵孫堅來犯方妥。」

蔡瑁愣了下,看劉表的意思,調襄陽之兵八.九是要調動蔡瑁的兵力而不是蒯氏、龐氏的部隊,劉琦想讓自己的部隊當炮灰這樣的如意算盤必定是要打空的。

龐季見蔡瑁在猶豫,用眼色召回蔡瑁回座位,再次小聲提醒道:「將軍,可先應承下來,讓主公調襄陽之兵並非將軍一家的兵馬,拖得孫堅滅了公子後再出兵不遲。」

蔡瑁一聽有道理,又起身朝劉表作揖道:「主公,事情緊急,不可拖延,可令大公子在新野抵擋一陣,襄陽組軍即刻馳援。」

劉表一聽,氣消了些,看來強硬的姿態還是起了效果,環顧場下道:「蔡中郎言之有理,就令大公子新野抵擋孫堅的先頭部隊一陣,襄陽從眾將中抽調三萬人馬馳援新野,諸將還有何異議?」

劉表都發話了,又是蔡瑁的主意,大家自然沒什么主意,雖然大家隱隱感覺到蔡瑁出的是個餿主意,能感覺得到大公子劉琦這回能不能抵擋得了孫破虜的攻擊以及襄陽援兵何時能兵發新野都是兩否的事。

見諸將沒有異議,劉表最後望眼劉琦,關切道:「劉縣令,你意下如何?」盡管劉琦是劉表的親生兒子,但在正式場合劉表還是稱呼劉琦的官職。

劉琦明白現在的處境,由不得自己推托了,蔡瑁是借刀殺人,劉表是無可奈何,此時得有擔當,否則,敵襲荊州,刺史的兒子都不上緊的話,就會遭人詬病了。

劉琦從容地起身離座,禮節性地朝劉表作揖,正式場合也不會喊劉表為父親,恭敬道:「主公,本以為今日為述職而來,既遇重要軍情,我就簡單說下,自新野募兵剿匪以來,新野境內再無兵匪,這一年來民眾安定,忙於生產,並非來得及募兵,仍是二百親兵主政新野。如今孫堅犯荊州,必經新野,作為縣令,理當率新野官兵勇於擔當,與孫堅拼個你死我活。」

劉表贊賞道:「好,勇氣可嘉。劉縣令速速趕赴新野備戰去。」

劉琦並未動身,又道:「主公,我還有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