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大結局(1 / 2)

宮殿外的空曠之地,鄧芝正在緊張有序地組織工匠臨時搭建皇帝登基的木台祭壇。

長安城內,包括樂手在內登基所需物品一樣不缺,布置起來很順當。

午時三刻,太陽當空照,在陳文、陳武等衛將們的護衛下,由胡半仙引導,劉琦登上祭壇,台下百官庄嚴肅穆,所有人都在期待改朝換代的時刻到來。

劉琦在一只銅鼎里上了一柱香,祭拜天地。

胡半仙矮劉琦半個台階宣讀獻帝傳位遺詔。

遺詔宣讀完畢,劉琦黃袍加身,頭戴帝冠,面朝百官穩坐龍椅,陳武將傳國玉璽跪呈劉琦,才算正式登基,頓時台下文武百官跪拜,山呼萬歲。

「眾愛卿平身。」劉琦大手一揮,君臨天下。

眾官起立。

胡半仙卷起遺詔,從另一只袖子里取出劉琦皇帝第一道詔書,鼓起腮幫,中氣十足,聲傳萬里:「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泱泱華夏,新拓八荒。國號大漢,世代永昌。改元中華,日月齊光。定都長安,萬壽無疆。大赦天下,放糧開倉。百官協力,固吾國防。一統宇內,乾坤朗朗。」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文武百官再次山呼萬歲。

很有文采的皇帝詔書,廖廖數語,氣勢磅礴,彰顯大國一統天下的霸氣與大赦天下的胸懷!

劉琦登基後,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封賞百官,整編軍隊,削弱十八路諸侯的兵權,然後命趙雲率二萬兵馬取下眉塢,將董卓私藏三十年的糧食全部散發給長安城居民及周邊缺糧農戶,極大的贏取了民心。

曹操、劉備已死,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面不會出現,大范圍的戰亂基本平定,但南蠻之地及北部高原仍時有小股的叛匪不聽使喚,暫時對大漢皇朝構不成較大的威脅。

由於連年戰亂,國力空虛,百姓仍生活的緊巴巴,劉琦稱帝以來,注重發展生產,關心民眾疾苦,大興民生事業,但受邊關兵匪威脅,卻又要兼顧練兵,軍費開支大增,稱帝不到半年,全國財力捉襟見肘,劉琦憂心如焚。

一日,時任荊州統領的公子府管家劉忠來到長安,劉忠現在貴為皇親,沒有劉忠處心積慮的為劉琦謀劃江山,劉琦也沒有今天。

劉琦是個懂得感恩圖報的人,身邊的心腹將領全部得到提拔升官,並將他們派向全國各大州郡出任軍代表,帶兵鎮壓地方叛亂,保護人們生產、生活,建國初期動盪不安的局勢得到有效控制。

對於管家劉忠,劉琦是真心的敬重,讓劉忠統領荊州十二萬兵馬,協助蔣琬主政荊州七郡,劉忠統軍也算是一方諸侯,蔣琬與劉忠在荊州基本延續了劉琦以人為本、發展生產大練兵兩不誤的策略,荊州比起其他州郡更是繁榮。

劉忠遠道襄陽而來,劉琦十分重視,召集陳文、陳武、趙雲、鄂煥等舊部於偏殿接見劉忠,並祥詢荊州的一些軍政事務。

「參見皇上。」馱背管家劉忠仍舊拄著拐棍,盡管在荊州權傾一方,但仍象在襄陽公子府那樣,君臣之禮封建禮教看得非常重。

「舅舅平身。」劉琦哪能讓劉忠下跪,上前攙扶,吩咐侍應印斯尼上茶水接待。

新野的陰老、印斯尼祖孫倆作為東漢光武帝第二任皇後陰麗華的家族後人,在劉琦登基後享受到了皇族禮遇,陰老不願離開故土,劉琦下旨提拔陰老作了新野縣令,機靈卻又有傲勁的陰斯尼調到京城做了皇帝近侍。

劉琦重用聰明機敏的陰斯尼伴在身邊,用意很隱晦,時時提醒有人會在暗處「陰死你」而不敢大意,凡人尚要每日三省吾身,皇帝更不例外。

接見管家劉忠,劉琦不擺皇帝的架子,大家暢開胸懷,熱情敘舊,大發感慨,王候將相寧有種乎?大家跟著皇帝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人生短暫啊,無論年長年幼,要想有大作為,就要有大志向,大家最關鍵的一步,就是跟對了心系天下有大志向的公子劉琦。

劉琦也說,成功的人生不在於你能跑多遠,而是你所選擇的方向,要不然再能跑,南轅北轍跑偏了,一輩子也別想出頭不是?眾人皆贊。

劉忠在陳文、陳武的陪同下,到周邊縣國巡視考察,發現長安的百姓很苦,荊襄七郡的百姓每隔幾日能吃上一次豬肉、牛肉,而長安居民能吃飽就算不錯了,按理說天子腳下的臣民生活會更好,一向體恤平民的皇帝劉琦又怎么會坐視百姓溫飽而不顧呢?

劉忠稍稍一思考便明白了其中的原委,陳文的說法印證了劉忠的猜測,陳文說建國之初,朝廷既要發展生產又要養兵,國庫空虛,皇上仁慈不願橫征暴斂,更不願拖累其他州郡,勒緊褲帶度難關。

「這事哪能等?新任皇帝不能讓百姓吃上飽飯,久必失去民心,後患無窮啊?!」劉忠一聽便急了,皺眉道,「文將軍為何不急信告之於我?地方支持中央也是應該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