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生疑?生變?(1 / 2)

寡人無疾 祈禱君 4772 字 2023-04-16

麟德殿。

剛剛結束完主持的殿試,並根據時務策的水平和六部主考官一起選出了「上上」的佳作五篇,劉凌覺得很滿意。

至少還有五篇能看的,沒有全軍覆沒,被自己的題目嚇傻到什么都寫不出來,說明這屆的士子中頗有一些膽量和見識均為不凡的人物。

其中最受贊賞的文章,是陸凡的一個學生做的,他是國子監里太學生們的掌議,也是當時叩宮門的那個青年。

另一篇上上的筆者其他人也很熟悉,就是前陣子鬧得沸沸揚揚,被兩個舉子謀財害命也要得到行卷的那位士人,被皇帝親點的直入殿試的「門生」。

雖然說他們的文章都有些言辭激烈的毛病,但確實直擊時弊,從各個方面揭出了代國如今的問題,並直言朝中大臣多年來報喜不報憂是造成國家沉積詬病的主要原因,而一直沒有外患的環境,也是讓朝中內斗不停,無法齊心協力的原因之一,其思考的方向讓人拍案叫絕。

加上劉凌是個少年,正喜歡這樣熱血的文章,在征求多方意見都沒異議後,劉凌便在他的文章上連劃了好幾個圈。

只是他只是主持「殿試」,真正定下「三甲」還要看劉未,於是乎劉凌帶著禮部幾個官員拿著殿試中的上上之作直奔劉未所在的偏殿。

劉凌在前面主持殿試,時間太長,劉未如今的身體是撐不住的,只能在後面邊休息,邊等結果出來,讓其他人讀出這屆的佳品給他聽,然後再訂立名次,確定三甲。

劉未其實已經等得很急了,之前他想保留一些驚喜,並未問劉凌定的是什么題目,當聽到身邊的薛棣讀出殿試的考題時,劉未鼻子都要氣歪了,哪里還顧文章好不好,張著嘴就開始無聲地大罵。

可憐那傳話的讀chún者嘴巴動來動去,怎么也不敢復述,氣的劉未嘴巴又大動,這下所有人都看懂了。

他是在喊,「說!」

讀chún的老頭已經滿頭花白,看著滿頭霧水的劉凌,哆哆嗦嗦吐出兩個字。

「逆,逆子……」

一下子,禮部那幾個官員都明白為什么這老頭不敢再傳。換了他們,他們也不敢對皇子喊「逆子」。

好在有了這個開頭,那老頭也就破罐子破摔了,有些結巴地繼續復述:「朕,朕自登基以來,勤勤懇懇,無一日懈怠,你這逆,逆子居然認為國國之生亂,居然錯不在亂臣賊子?」

劉凌自出了這個考題之時就知道父皇肯定要生氣,早已經想好了對策,不慌不忙地解釋道:

「父皇,兒臣出這個題目,除了是希望痛斥時弊,也是想考驗考生們的膽量,如果連直面時弊的膽量都沒有,又何談改革?」

他接著說:「父皇立志改革吏治,可推行下去的時候卻遇到諸多阻攔,為何?概因這么多年來,人們已經習慣了這種環境,並且因此而受益,不願意去直視他。要想解決問題,首先得先找出問題的原因,並且讓天下人都知道為何不得不變才是!每一屆前三甲的策卷都是天下文人士子的范本,兒臣這是在振聾發聵,驚醒天下所有的有識之士,告訴他們,父皇很重視這些問題!」

「詭辯!」

老頭被劉未bào怒的表情嚇了一跳,趕緊復述。

只見劉未舉起手邊的硯台,朝著劉凌就砸了過去。

他知道劉凌從小學過武,這么慢的硯台一定是躲得過去的,卻沒料到劉凌不閃不避,硬生生用額頭吃了皇帝這一記,頓時腳步踉蹌,滿頭是血。

砸壞了兒子,劉未也是愕然,張口大叫,那老頭喊了一半「去召孟太醫」然後又突然改口,變成「快去請張太醫」來。

劉凌卻面sè自然地拂袖抹去了頭上的血痕,跪地叩首。

「父皇,『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天子乃是承受天下的福祉與不幸之人,又有什么不能承擔的呢?您乃是代國的天子,又有什么聽不得的呢?」

沒一會兒,地上的鮮血就流了一大灘。

「兒臣也不希望聽到的全是歌功頌德的聲音,有此一例,百官和士子們就更敢在兒臣面前說實話,而不是那些冠冕堂皇之言了!」

「你這逆子,別再跪著了,你們都是死人嗎?把他扶起來先止血!」

讀chún的老頭一副「我死定了」的表情,帶著哭意復述著皇帝的話,再也不覺得這是什么值得在家鄉炫耀的優差,恨不得挖個地洞跑了。

這邊劉未氣雖然沒消,但劉凌那一大攤血也確實觸目驚心,他錘了錘桌子,扭頭指了指薛棣,又指了指禮官們手中其他的卷子,意思很是明顯。

薛棣搖了搖頭,被這生了病後脾氣越見bào躁的皇帝弄的哭笑不得,連忙上去接過所有的試卷,開始一篇一篇的讀。

「應殿試舉人秦春霖,年二十九,河間府肅寧縣人,禮部試中試第一,忝應殿試。」

薛棣按照卷式的制式細讀著。

「臣對:臣聞王者不吝改過,故盛世有直言極諫之科;學者義取匡時,故貞士有盡忠竭愚之志……」

「……其於任官治兵之要,裕財正俗之方,類能指陳利害,上廣人主聰聽,下系四海安危,非僅在詞章之末也。夫殷忱所以啟聖、多難所以興邦,勢有必然,理無或爽。」

「欽惟皇帝陛下,踐阼以來,勤求治道,惟日孜孜者,三十年矣。然而,治效未彰、外患日亟,意者因時制宜之道或有未盡焉……」

劉未不愧是一位盡職的帝王,無論他有多厭惡這屆的試題,又有多討厭他們正在討論的議題,但一聽到這科公認第一的卷子上的內容時,還是立刻陷入了認真地傾聽之中,對於劉凌的冒犯也沒有再提及。

劉凌被幾個大臣攙扶到一旁,草草用帕子捂住了額頭,看見父皇已經開始認真聽取舉子們的策論,心中已然大定。

如今內憂外患,內從冗員變成缺員,外有亂臣賊子興兵起亂,實在已經有了國破家亡的先兆,可是因為父皇剛剛殺了一大批人,朝中又缺員厲害,是以從上到下都粉飾太平,甚至繼續歌功頌德,以為這些亂象不過是蚍蜉撼樹,只要王師一至,必定天下靖平。

如果不撕開這層假象,bī所有人看清楚現實,則問題永遠得不到解決。

沒有人比劉凌的內心更焦急,因為他很可能就是接下這一團爛攤子的人。

皇帝正在聽著策題,那邊岱山拆去的宦官已經請來了張太妃。

張太妃自那日被請出冷宮後就再也沒有回去,領著幾個年紀較輕的太醫鑽研著八物方,因為沒有了肉芝,所以只能用劉未剩下的那一副有問題的八物方改良,進展很是緩慢。

聽說劉凌被皇帝打的頭破血流,護短的張太妃自然是氣不打一處來,幾乎是一路小跑著奔進殿里。

於是乎,殿中這屆的主考官們就看著一位中年婦人進了紫宸殿,徑直奔向三殿下劉凌,從身後葯童背著的葯箱里拿出包扎傷口的葯,開始為劉凌裹傷。

她的動作很是利索,顯然這種小傷完全不看在眼里,三殿下被這個婦人訓的頭都抬不起來,連聲道歉以後一定會躲,而那邊正在聽著策題的劉未似乎也有些不自在地看了這邊一眼,當然,他眼睛是糊的,也看不到什么就是。

等劉未聽完了所有的策題,張太妃也忙活完了,移步走到皇帝面前,態度溫和詞鋒卻不溫和地勸諫著:「陛下,您身體違和,頭風又重,如果不能靜心安養,至少要保持心情的平靜,無論是發怒還是憂思,都會讓您的病況加重。三殿下仁孝,您拿東西擲他,他不敢躲,可如果您因為這個生氣又再次病倒,您讓天底下的百姓和朝臣怎么看待三殿下?」

張太妃深吸了口氣。

「您是想讓全天下的人都認為,是三殿下氣病了您嗎?」

聽到張太妃的話這么不客氣,滿殿里的人都大驚失sè,有些人甚至已經想象著殿中金甲衛將這個婦人拖出去杖責的場景了。

奇怪的是,劉未聽到張太妃的話,不但沒有生氣,反倒露出討饒的表情,伸出手來拱了拱,滿是無奈之sè。

這下子,原本大驚失sè的,更是眼睛珠子都要掉下來了。

然而就像還沒有把人刺激夠似的,張太妃依舊不依不饒。

「哪怕尋常人家里男主人生病,也是將家業先交給家中的孩子照料,自己頤神養壽。您可好,已經病成這樣了,今天要理政,明天要聽事,天天起的比jī還早!」

張太妃繼續嘮嘮叨叨著,「您還讓太醫們為您tiáo養身體,您這個樣子,請神仙來tiáo養也沒用!您要再這樣cào心,干脆把我送回去吧,否則別人不會認為是您自己不愛惜自己的身子,而以為是我們張家沒本事,把您給治壞了!」

聽到張太妃一副長輩教訓晚輩的口氣,殿中吸氣聲不止,有幾個禮部官員則露出深思的表情,琢磨著她那話中的意思。

劉未被張太妃說的也是啼笑皆非,但他知道張茜整個人心思單純,向來是有什么說什么,加上他從小喪父喪母,也沒有哪個正經長輩和他這樣說過話,內心里竟有些新鮮和觸動,竟一言不發,將她嘮叨的話全受了下來。

等他看見張太妃已經拔針要去給自己幾下的時候,劉未求饒的神sè更加明顯,幾乎是要奪路而逃了。

剎那間,所有大臣都以為那讀chún的老頭是說錯了,因為他們聽見那老頭說:

「朕看秦春霖那篇文寫的極好,就點他為狀元吧。榜眼和探花的人選,讓老三和主考官們商議後訂立,這等小事朕就不cào心了,你們自己決定。朕確實累得很,來人,送朕回紫宸殿休息!」

說罷,站起來就要走。

皇帝要擺駕回殿,宦官宮人們自然是連忙跟著,只見得張太妃一副「您別跑我還要和您談談人生」的表情,皇帝的腳步走的更快了,顯然張太妃的針灸之術有什么實在「驚人」的地方,讓一向高傲的劉未都顧不得面子的問題。

皇帝落荒而逃了,這邊張茜才呼了一口氣,轉過身來繼續訓斥著劉凌。

「你說你,砸別的地方就算了,砸你的臉面也不躲不避,如果你臉上破了相,日後如何自處?你見滿朝文武大臣,哪個是五官不正的?」

張太妃一邊說,一邊對著禮部幾個主考官指了指。

「就拿這幾位大人來說,至少年已不惑,可依舊保養有度,風清神俊,你再看看你,活像外面淘氣的野孩子!」

張太妃隨口一提,幾個被誇贊的主考官自然是面露得sè,禮部官員向來注意形象,莫說男人不愛美,其實比女人也不逞多讓。

「是是是,我下次一定躲,不躲也擋一擋,您趕快回去吧……」

這下子,劉凌也想和父皇一樣抱頭鼠竄。

父皇太狡詐了,居然自己跑了!

「我知道你們一個兩個都嫌我啰嗦,可我平日里也不是啰嗦的人啊!」張太妃提早進入「nǎinǎi」狀態,嘆了口氣。

「行了行了,您前面還在舉行殿試吧?您頭上這個樣子,讓殿上的士子們怎么想呢?還是找誰送一頂發冠來,把額頭遮一遮吧。記得讓太醫給您天天換葯,別留了疤!」

她囑咐了好幾遍,見劉凌有些焦急之sè了,這才帶著幾個太醫局的葯童和醫官告辭離開。

等張太妃一走,殿中的主考官立刻圍了上來,七嘴八舌地詢問劉凌:「三殿下,剛剛那個是誰?太醫局現在有女太醫了?是接替孟太醫的嗎?她自稱張家,和前代太醫令張太醫有什么關系?」

劉凌和劉未不同,他並不想讓冷宮里的太妃們活成「鬼魂」,所以只是猶豫了一會兒,便緩緩開口。

「那是我的一位長輩,確實是前太醫令的家人,家學淵源……」

劉凌笑了笑。

「剛剛離開的那位,是張太妃。」

「張……」

「難道是……」

在朝的文武大臣也許不知道張太醫,可說到「太妃」這兩個字,卻是人人談之sè變。

先帝之時的宮變,說到底就跟後宮里的女子們有關,先帝崩後,那些太妃們從此不見人影,生死不知,有人說被幽禁在冷宮之內,有的說太後早就把她們殺了個干凈,還有說太妃們早就以死殉葬了的……

正因為消息不通,之前魏國公夫人才冒死進宮哀求,最終玉石俱焚,因為宮里其他消息倒能透出一二,可關於先帝時期的時期,幾乎是人人避之不及。

劉凌說的輕巧,其他官員卻不敢再問了,甚至連提都不提,剛剛皇帝認可了這一次殿試考題的事情,也被拋之腦後。

所有人的腦子里只瘋狂的聯想著這件事。

皇帝要放太妃們出來協助治理後宮了?

三殿下和這些太妃們到底什么關系?

三殿下能走到今天這個地步,到底身後有沒有這些太妃們的影子?

細想起來,簡直讓人膽戰心驚!

***

劉凌乍然監國,便遇上了主持殿試這種要緊之事,更讓人敬佩的是,由於這一屆恩科的殿試沒有多少傾軋,所以入試的士子是從劉未登基以來人數最多的,便是劉未親自主持也十分頭疼,劉凌卻沒有出什么岔子。

雖說他給的題目太過讓人牙癢癢,可正因為題目太過直白,倒讓許多只懂得做錦綉文章的士子被大浪淘沙一般淘了出去,留下的都是真正有見識又有才華的讀書人,就連生病的劉未都認為這一屆士子的學問和見識之高,已經不亞於許多浸/yín朝政許多年的官員。

而隨著禮部官員們的宣揚,劉凌在偏殿中勸說皇帝所說的「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以及對於內憂外患表現出的憂慮之情,也漸漸都傳揚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