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虧心?虧情?(2 / 2)

寡人無疾 祈禱君 2876 字 2023-04-16

正是因為如此,張茜才來了孟師兄的家鄉、來到了孟師兄的墳前。只是因為一來她秘密出京,二來她也不願意叨擾當地官府,所以才沒有通知孟氏族里和當地的官府,在打探清楚孟師兄的墓在什么位置後徑直來了這里。

「給我去查。」

張茜跪倒在清理干凈的墓前,伸手撫摸著字跡已經開始變淡的「孟帆」二字,語氣冷硬。

「我要知道那扶靈的李興現在在何處,是不是卷了打理我師兄後事的財帛在過自己的好日子。我還要知道孟氏一族明明置辦了祭田,為何沒人為我師兄掃墓,也沒有嗣子來燒點紙錢?」

幾位少司命知道張太妃一定是心中氣急,其中一人心中嘆了口氣,上前領命。

「是,我等這就去查!」

他們出來時領了御使的牌子,這等小事,自然是很容易查到。

李興倒沒有食言,當年扶靈回鄉之後將孟順之還算風光的下了葬,也為孟氏一族置辦了幾畝祭田,用於打理孟順之日後的祭祀,甚至親自挑選了一個孟家看起來就聰明伶俐的孤兒作了孟順之的嗣子,為他披麻戴孝、打幡摔盆。

然而孟順之死的畢竟並不風光,他是罪人之身,入不得光宗耀祖的祖墳,而他死之前甚至連個官職都沒有,墳墓的規模注定也不能做的太大,有些人甚至提出過將孟順之這樣的「逆臣」逐出族內,還是孟家族長考慮到一些其他原因,最終沒有將他除名。

可是對於祭祀上,也不見得有什么上心。

李興也是到了這里之後才發現自己的師父並不怎么得人望,他這一生,活的太「獨」,整個族內連個朋友都沒有,親戚和熟悉他的人說起他來也是皺眉,他年yòu就被送入京中治病,年少到年輕時期都在外面行醫,而郎中對於孟氏一族來說算不得什么光彩的行當,根本沒有讀書人當官光耀門楣,也就沒給孟順之提供過任何的幫助。

孟順之所有的一切,都是靠自己拼出來的,所以當他當上太醫令之後,也沒有給族中任何「照拂」。

他身負那般的心事,當年即便是無子無妻,也是不願收族中什么孩子做「義子」繼承香火的。

這么多年過去了,很多族人都忘了孟氏一族里還有這么個曾經叱吒宮中的「太醫令」,更別說只是一副薄棺抬回來的罪臣,連個官職都沒有,能讓他在當地葬下,孟氏族里都覺得他們很「仁慈」了。

李興心中有鬼,孟家這般「怠慢」,卻正中他下懷,除了花錢將面子上做的事情做好,沒有更費心麻煩孟家去照料什么。要是被人發現了館中屍骨不對,那豈不是更麻煩?

孟氏一族領了孟順之生前的財產辦了祭田,理論上是要為孟順之守墓祭祀的,可是孟家畢竟不是什么大族,又幾代都沒後人有什么出息,導致族中游手好閑之人越來越多,孤寡和老人也無人贍養,這祭田里的出產,竟全用來補貼族中所虧,到了最後,更成了新任族長的私產,外人也不好置喙什么。

那過繼給孟順之摔盆的小孩原本靠孟順之祭田里的出產過活,那田是上上田,既有稻田又有桑田,出產足以供養他讀書到成年,幫著祭祀更不在話下,可祭田被霸占作為公產之後,他能得到的糧食和絲線就越來越少,到最後幾乎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

他吵過也鬧過,然而他不過是一孤兒,蚍蜉撼不動大樹,最終只能帶著僅剩的財物憤而離鄉,至於去了哪里,眾說紛紜,總之石沉大海。

李興為了不引起別人的注意,加之他知道人明明活著,卻要看著活人的牌位和墳墓,自然是有些顧忌,當然不會老是來拜祭。

孟順之的墓,於是就這么一天一天的荒下去了。

恐怕當年鋌而走險假死的孟順之都不能想象張茜還會有出宮的一天,更不會猜到張茜看到他的墳被如此對待後會如此怒不可遏,誓要查明真相。

張茜是從宮中出來的,查探孟家這些過往自然是容易,得知自家師兄的祭田居然被族中公然霸占之後,她立刻命人一紙狀子遞到了當地的縣衙,以孟順之師妹的身份告孟氏一族侵吞私產、bī迫孤兒。

如果張茜只是一個普通的郎中師妹,這事恐怕也就不了了之了,孟家作為地頭蛇比外人當然有更多的人脈關系,可惜如今他們踢到了鐵板,那縣令幾乎是誠惶誠恐地以一種「我還是跪著吧」的態度審完了案子的,孟家被罰的很慘,族長入獄、孟家的名聲也落盡了,那位族長的獨孫還被qiáng硬的判給孟順之為嗣子,代替被他們bī走的嗣子繼續為孟順之守墓掃墓。

對於張茜來說,處置孟家不過是為了發泄心中那股怒火,此時她最想找到的,是當年將她師兄扶靈回鄉的李興。

她想問問他,為什么當年他如此傷心、如此信誓旦旦要像是對待父親一樣對待孟師兄,可卻連師兄的墳都荒了也不出現?

是李興李醫官出了事,還是他只是個貪圖他人遺產的偽君子?

好在代國人無論如何遷動都會有路引和戶籍記錄,否則根本無法通過城關,也沒有辦法生存,少司命的人拿著官牌去隨州官府查找了下李興的「公驗」,便知道他是回原籍去了。

李興也是隨州人,只是和孟順之不是一個縣的,否則當年孟順之也不會一時興起隨手救了倒霉誤診了的李興,他將孟順之送回鄉後,因為思忖一個人照顧不好已經瘋癲的孟順之,最終還是回了家鄉。

得了消息,張茜幾乎是馬不停蹄地趕往李興所在的光化縣。

找李興的過程並不麻煩,他畢竟是辭官的太醫官,出宮後要想謀生,還是得靠這門本事。只不過不知道他是怕麻煩還是別的什么原因,如今他並不住在光化縣內,而是在城外一處山腳下避居。

他在山上種了不少葯草,平日里除了出診給附近的達官貴人看病以外,就是靠賣這些葯草為生。

他是太醫院出身,炮制葯草的手法極為高明,所以他賣出去的葯從來只有不夠收沒有賣不出的,過的比大部分商人還要安逸。

只是他有一個規矩讓許多人都不能接受,就是他從不接超過一天路程的病人,聽說家中還有患病的老人要照顧,不能遠離。

所以哪怕病人家中捧上千金來請,只要離得遠的,他一概不去。但如果你將病人送到他家來,他也不願意,大多數時間是通過縣里一家叫「松鶴堂」的醫館做中,病人送到松鶴堂,李興再去看診。

這松鶴堂因為李興的關系一躍從一個快要倒閉的葯館成了光化縣最大的醫館和葯館,李興便是最大的原因。

「他如今架子好大!」

聽到李興的規矩,張茜笑著開口:「罷了,左右也好請,你們誰去松鶴堂下個帖子,就說我是告老還鄉的官員家屬,路過此地時突發急症,花重金求診。我去會會他。」

想到當年自己在殿外看到李醫官為師兄整理衣冠,見師兄含情脈脈地微笑,還以為師兄對李醫官有斷袖之癖的過去,張茜不由得升起一絲懷念,心中原本對李興的那些不悅也散去了不少。

罷了,畢竟不是親生兒子,哪里能qiáng迫別人盡全孝呢?

能夠做到這樣,已經算是仁至義盡了。

此番前來,就當是見見故人,找個人一起圍爐聊聊師兄的舊事罷。

「李神醫,那老夫人就在後堂。她身份貴重,不願意到前面診。」

松鶴堂的掌櫃帶著幾分討好的聲音在堂外響起。

「知道了。」

李興如今已經不是太醫院里被人照拂的毛頭小子,聲音中頗有些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sè的氣質。

然而下一刻,張茜就知道李興養氣的修行功夫不到家。

「小師侄,一別數年,別來無恙?」

張茜坐在松鶴堂後堂里,被當做上賓對待。

見著掀起簾子進來的李興,甚至還能心情大好地對他招了招手。

「張,張……」

面對著突然出現在這里的官家「張老太太」,李興的表情簡直是驚駭莫名,他的喉嚨里甚至發出了赫拉赫拉的聲音。

「我前些日子剛去了孟師兄的墳上,順道來看看你……」

張太妃看著因為她的話突然兩腿一軟,坐倒在地的李興,漸漸察覺出不對來。

她蹙起眉頭,緩緩站起了身子。

「你……難道做了什么虧心事?」(ww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