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李銘搬家(1 / 2)

顧卿承認自己這么做,是有著惡作劇的心理的。

所以當她慎重其事的要求李茂親自教侄子這種事的時候,李茂那副答應後渾似夢游的表情,真的是讓她十分滿意。

這「集賢雅敘」里,且不管李茂和李銳內心有多復雜,對人生有多不勝唏噓,可是總不能一直站著吧?

所以當這一對叔侄兩大眼瞪小眼後,還是李茂先開了口。

「咳,那個,最近你讀書很勤勉,弓馬上也很用功,幾位師父都誇了。」李茂明明對著勛舊故交也能談笑風生,但是對著這個侄兒就是說不出的不自在。「我很欣慰。」

「先生的謬贊。我的功課還不比上弟弟。」

「看見你漸漸成才,我很高興。」李茂從書案上拿起一封信。「有些話,你祖母叫我和你說,可是,咳咳,總之,你回去一看便知。看完燒掉,不要讓別人看見。」

李銳的小心肝撲通撲通地跳。

會是什么?叔父會給他什么書信?父親的遺書?爺爺的叮囑?

李茂覺得自己都快被母親bī瘋了。以前母親就很奇怪,但也沒有這么奇怪的。居然叫他來教侄兒這個?找兩個專門管此事的嬤嬤去不就行了嗎!

「你右手邊書架上有一本紅面的書,你也帶回去。」

李銳依言拿起,是一本畫本。外面封面倒是簡單,只有書名,他看了一眼。

《*黃帝傳》?

叔叔也看志怪小說嗎?

李茂見李銳拿了這兩物,總算覺得擔子清了一半。他原本就事多,叫侄子來這里,還有其他事情要提。

「你過完年就要入宮,我看聖上大半會讓給你大皇子伴讀,若是大皇子,你務必小心謹慎,不要表現的太過親密。」李茂想了想,擔心李銳不能了解朝堂上的一些干系,索性直接講明。

「大皇子身後站著晉國公府和吳州江氏,這兩支都是數百年的大族,聖上都甚為忌憚。江氏的族長雖然沒有出仕,但他家中子弟管著戶部錢糧,不可小覷,你此番進宮,代表的是信國公府的立場,我們府上向來只忠於御座上那位,你在宮中不要站隊,知道嗎?」

「若是二皇子呢?」

「二皇子的母親賢妃並不得寵,只是因為身後站著通州和遼州的大族才被封了個『賢』的份位。但這位二皇子聽說生來聰穎,若是讓你給他伴讀,你就表現的愚笨一些,不要搶了他的風頭就是了。」

李茂加重語氣,慎重地說道:「只是有一點,無論你跟了誰,都切記要忠於聖上。無論是大皇子還是二皇子,就算是潛龍,得位也要十幾年後,我們信國公府從來不攙和立儲之事,我父親如此,你父親如此,我也是如此。你須牢記。」

「侄兒牢記。」

李銳知道這是大事,連忙點頭應承。

「我年底事忙,怕是不能常常和你這樣長談,你嬸母一個人打理家事也很辛苦,你祖母又大病初愈,過年的事情,你就多幫襯你嬸嬸。」李茂這番做,也是用心良苦。

李茂也不能確定李銳是不是聽到了外面的風聲,有沒有懷疑兩人曾經想要教壞他的事情。但他們畢竟是他的叔叔嬸嬸,這么多年來,一沒有害他性命,二沒有打罵虐待與他,旁人要說閑話到他耳里,他也可以辯駁那是臆測之言。

只有現在加倍的對侄兒好,如同往日一般,才能打消李銳對此的疑惑,免得他心中出現怨懟之情。

李銳心中雖然不恥方氏所作所為,但畢竟現在還不是撕破臉的時候。叔父吩咐了,他也就「嗯」了一聲回應。

李茂對兩個孩子向來寬和,和李銳聊了一下老太太最近的情況,又聊了一會兒外面的時事後,就放了李銳回院。

他還有許多頭疼的公務要做呢,現在日子過得比當年讀書時還苦。

話說李銳回了擎蒼院,直奔內房,隨便往書桌前一坐,就撕開了書信。

他原本以為這是父親或者祖父的信函,可是一打開就看見了叔父熟悉的字跡,心中就知大概不是他想的那些事。

再細細一讀,這叔父這封信居然是淳淳教誨他一些男子成年出現的諸般變化。

諸如晨起時一柱擎天,出現喉結,夜晚x滿自溢,實在難受時如何紓解等等等等,雖文筆含蓄,但也算說的清楚,不會讓他產生疑惑。後面又用非常嚴厲的口氣囑咐了自己這位侄兒,說是他已經訂了親,萬不可以去那些煙花柳巷之地壞了名聲,惹得岳家惱怒雲雲。

直看得李銳變成了個大紅臉。

……叔父也太詭異了!

如果要和他說這個,直接找個旁人來說就是了。結果寫封信做什么?難道他成年是什么見不得人的事嗎?

待再一翻開那本紅皮的志怪小說,直驚得李銳瞪大眼睛「咻」地就把書給合上了。

那啥啥啥,那女的赤果著趴在樹上,那男的在後面干啥?

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春1宮圖冊?

李銳像是拿著燙手山芋一般將它丟了出去,驚魂未定之下一想

——不行啊,就這樣隨便亂丟著,回頭丫頭下人們收撿的時候要是發現了,那真是臉全都給丟光了。

於是李銳又起身去撿,四處找地方藏。最後把這書卷了,塞在一個大肚子的畫筒里,這才心安。

叔父寫給他的信,他細細看了兩遍,一點點記下。想要聽從叔父的話把信燒掉,卻不知為什么總是下不了手。

最終還是將它整整齊齊的疊好,塞回信封內,放入了書匣里。

李銳的煩惱已經開始了,李銘小朋友最近也很煩惱。

他的哥哥李銳,現在漸漸和他有些生遠了。他站在自己哥哥旁邊,頓時覺得自己就是個長不大的小豆丁。

原本哥哥只比他高一個頭,可現在他像是雨後春筍一般使勁拔高,而自己從並肩變成只能到他的xiōng口。

每次他和哥哥說話,都要抬著頭,好生不爽。

再來就是哥哥有了那些國子監的新朋友以後,就不帶他玩了。

喜新厭舊,哼!

前幾天哥哥回了府,莫名其妙的跑來和他反復叮囑,說不要再替nǎinǎi抓鴨子了,不然以後嗓子就會變成他那樣。欺負他年紀小不懂事嗎?他的嗓子明明就是因為他壞脾氣老是吼才造成的!

還說不准抓鴨子。哥哥肯定是害怕他天天出去玩,不去見nǎinǎi,以後nǎinǎi更喜歡他一點!

他不但要抓,還要抓多多的!

「夠了,夠了,銘兒,這么多夠吃了……」娘啊,怎么好言說都不聽呢?一個兩個都是倔孩子!!顧卿看著追鴨子追的眼睛都紅了的李銘,無奈地放大了嗓門。

「呆子!抓個兩三只就夠了,你要抓多了,咱們府上這幾天都是吃鴨子,廚房會頭疼的!」

顧卿也不知道李銘到底發什么瘋,大清早不上課跑來說要幫她抓鴨子。雖然她原本就想讓兩個孫子把後院那些越來越多的鴨子處理掉一些,但是她一看李小呆這追著鴨子跑的仿佛和鴨子有不共戴天之仇的樣子,就知道這孩子心理有事。

只是可憐了那些鴨子,已經養的太肥了,遠不如半年李銳以前天天在這里住的時候那么身手矯捷。若是以前,兩個孩子撲上一個時辰,最多也就抓到兩只,有時候還要被鴨子扇巴掌。現在小呆在這里還不到兩刻鍾,都已經抓了好幾只了。

小呆聽到顧卿的叫嚷,只能不甘地把抓到的鴨子丟給下人,回到了顧卿身邊。

顧卿看著有些失落的李銘。

「心情好些了?」

「嗯。好些了。」李銘把頭低了下去,胡亂踢著田埂間的雜草。

「為什么不高興呢?和nǎinǎi說說。」顧卿摸著李銘的頭。

小呆還沒到把頭發扎兩個小辮的年紀,頭發又長又軟,全披在肩後,摸起來很是舒服。李銳現在長大了,一是摸不到,二是也不給她摸了。哎,人生寂寞如雪啊。

李銘咬了咬嘴chún,嗯哪了半天,最後還是不好意思地說道:「因為哥哥最近都不怎么帶我玩了。」

顧卿突然有化身為狼,使勁咬李小呆小朋友幾口的沖動。

啊哈哈哈這種「哥哥有了新朋友,新朋友都去死」和「哥哥有了新朋友,哥哥你不要理新朋友好不好」的yòu稚想法,不是從小學至高中許多孩子都面臨的yīn暗情結嗎?

她當年到了高中,都還有一個女性好友曾挽著她的手和她埋怨過「你最近和某某某逛街了為什么不喊我我很不高興」這樣的話呢!

小呆居然會覺得失落,絕對是已經把李銳放在心里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了!

對於這種情況,顧卿以前用的法子是把自己的兩邊朋友都納入一個圈子里來,然後都變成好朋友。

人一多,不寂寞,也就不會產生那種想法了。

所以顧卿拉著李銘的手走到草廬里,笑眯眯地問他:「你不喜歡你哥哥的新朋友嗎?他們沒有喊你一起出去玩?」

「有。」李銘大力地點了一下頭。「可是我還有很多功課要念,不能和哥哥一樣沒事就出去玩兒。」

顧卿若有所思的「哦」了一聲。原來問題不來自李銳那邊。

李銘也很委屈。他的功課是由他娘親自盯著的,每天不做完不給睡覺。他們讀書的「微霜堂」現在人多口雜,東升師父和明輝師父經常還幫著國子監的學生答疑解惑,他每天功課讀不完,覺得還不如回東園讓父親和母親找的先生教來的快。

可是他一回東園,娘就開始嚴厲的管教起他的功課來了。

有一天他想和哥哥出去玩,他娘還打了他三記手板,罵道:「你和你哥哥不同,你以後是要繼承家業的,他以後由你父親求個蒙蔭,一輩子就吃穿不愁,讀多讀少沒什么區別。可是你從小日日勤讀經論,是要為家里頂梁立柱的,你難道要和你哥哥一般胡鬧,把學問給荒廢掉嗎?」

李銘很想反駁娘親,因為明輝先生曾對他們兄弟說過,真正的學問不在書里,他們這樣的人家,最重要的也不是死讀書。

可是他不敢說。

他娘從小對他嚴厲,生怕他有一刻放松的時候,漸漸的,他連跟娘親撒嬌都不敢了,反倒是父親還會偶爾給他買些外面的新鮮玩意兒,有時候聊聊天。

娘見了他,只會問「功課做了嗎」、「最近學的什么?」、「你哥哥最近學了什么?」這樣的話,讓他很難過。

顧卿是信國公府里地位最高,年紀最大的長輩。李銘說這些,一是排解心里的難受,二也不乏一絲告狀的意味。他年紀還小,但是已經能覺察到自己的娘親教育他的方式有些問題。可是他是兒子,又不可忤逆父母,所以這種事情,就只能和nǎinǎi嘮叨嘮叨,期望著nǎinǎi想辦法幫他解決了。

嗯。nǎinǎi可厲害了,一定能解決的!

顧卿一聽到小胖的埋怨,就知道了是怎么回事。

那方氏,怕是看到自己從小放縱李銳後的結果,生怕自己的孩子也會因為放縱而變的無知無畏,所以更加嚴厲的教導,事事都要管,事事都要讓孩子向大人匯報,有些「矯枉過正」了。

只是如此一來,小時候還好,小孩對母親依戀的天性會漸漸占上風,讓孩子對母親又愛又怕,可一旦孩子長成,有了逆反心理,再這般做,恐怕會感情日漸淡薄,最後走到母子離心的地步。

說起來,這信國公府的第三代心性真是不錯。一般來說,被長輩刻意溺愛嬌寵,養出來的孩子應該是無法無天,自我中心才對,但是李銳天性純良,又心性堅毅,一旦決定改過,便能下狠心將以前的缺點給改的干干凈凈。

而李銘性子溫和,天資聰慧,自己也善於思考。若其他孩子,被方氏從小如此嚴厲的管教,按照常理,要么懦弱沒有主見,要么性格偏激易怒易躁,可顧卿發現小呆除了有時候真的很「呆」,還有些傲嬌以外,並未在性格上有明顯的缺陷。

若方氏真是個好母親,好嬸嬸,顧卿倒不介意在中間斡旋,想辦法讓方氏意識到自己在做的事,正在把自己的孩子推的更遠。

但這方氏性格毒辣,又極其愚蠢,顧卿懶得攪和「她」的教子方法,而是把李茂給叫了過來,用了個最簡單的辦法。

李茂進持雲院的時候,心中有些忐忑不安的。

上次母親叫他來持雲院,是讓他教導侄子關於那方面,這次再叫他來……

不會又是什么奇怪的事吧?

結果老太太居然是叫他來,讓他把李銘從東園里移出去。

「銘兒雖然才九歲,但從小在外祖父家讀書,性格獨立,也不讓人cào心。我看他天天在東園里讀書,先生、書童、小廝都在東園里走動,很是不妥。雖然你們住的錦綉院在後面,可是萬一哪天哪個無意間沖撞了女眷,傳出去倒是笑話。」

顧卿看著若有所思的李茂,又說道:

「你媳婦原本就要管家,現在還要關系銘兒的衣食起居和功課,怕是更沒有心力給我添兩個孫子了。銘兒已經九歲,銳兒也是十歲時搬到西園的,你斟酌下,看是把李銘搬去西園和銘兒一起住好,還是收拾收拾南園,讓他住南園。」

李茂心里自然是想讓李銘住西園的。西園是為李蒙這個繼承人准備的,無論是景致,還是布局,都是四園里最好的。西園有「微霜堂」可以讀書,又有小cào場可以騎馬。南邊更是里面設了工坊、甚至連練弓箭的靶場都有。

想了想,李茂回了母親:「是兒子思慮不周,一直沒注意到銘兒的不方便。等過幾天,我就讓銘兒一起搬到西園去。一來兄弟兩個感情好,住在一起也有個照應,二是微霜堂里有兩位先生教導,對銘兒的功課也有好處。再來,南園多年不住人,收拾起來也不是一時半會的事,等李銳大了,要娶親時,再讓銘兒搬去南園也不遲。」

顧卿原本就只是想讓李銘移出來,不要老受方氏的影響,至於能一起住西園最好,若是不能,住在南園,西園過去也方便。

聽到李茂這樣安排,她點了點頭,表示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