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9】技術利器(1 / 2)

血管部分栓塞和動脈瘤,適合用介入手術來解決的時間窗為早期發現。

若是發現晚了,到了大面積腦梗塞或是動脈瘤大出血的程度根本不是介入手術旳適應症了。

大腦血管無論是數量或是組成路徑遠比心臟血管系統復雜,介入手術做起來遠比心血管難做,能真正做到的血管有限。如之前說的視網膜動脈介入手術根本進不去。

心血管介入手術做不好沒法做,需要心外來救急。神經介入手術更離譜,由於大腦解剖結構的復雜性神經內科醫生想掌握到介入技術比較困難,很多醫院都是神經外科醫生來做。

神經外科醫生干嘛沒事多吃輻射。想想傅昕恆從沒想過要和心血管內科爭搶這個介入的業務量,正因為不想自己和自己人吃輻射。

吳院長一樣這么想的,我好不容易培養一堆jīng兵大將,結果讓他們一個個天天吃輻射,我吳院長心疼,不舍得。

等到醫學科技再發展發展,保證醫生的身體健康了再說。當然,不是說為此醫生可以對患者見死不救。吳院長希望的是底下人不要一心追求業務量而罔顧介入手術的局限性。要牢牢把控住介入手術的適應症,把這個技術利器用在必要的地方。不要讓自己和患者多吃輻射。

方澤不一樣,主攻神經外科,快變成專屬顱腦專科醫院了。本身這個專科業務量是國協神經外沒法比的。專科手術做得多,方澤神經介入手術的環境硬件條件設施人才比國協完備是正常的。

呂副主任並不高興對方拿這個事來說國協,道:「我們醫院不是沒有介入手術室,也不是不能給病人做這個檢查。如果檢查後有什么情況需要轉外科手術室,我們醫院對動脈瘤手術是很有經驗的。」

國協的人只差噴一句:切~